- +1
媒体:大学生请假5天奔丧被砍掉2天,“没人情味”根源何在
据媒体报道,日前中北大学的一位学生因奶奶去世,向学院请假回家奔丧,“预计在家待五天”,班主任、教学科均同意申请,但最终却遭学院老师李某某拒绝,她称“最多三天”。请假截图在网络流传后,网友纷纷指责学院老师没有人情味。5月29日,中北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李老师基于学业紧张、马上考试等原因,所以只批给了学生三天假,“老师考虑问题过于简单”。
老师的做法在舆论场上被狠批没“人情味”。确实,如果学生需要5天的时间和家人相聚,去消化亲人离去的痛苦,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老师硬要砍掉两天,何必多此一举呢?
从学校的表态看,似乎要维系一个价值导向非常清晰的管理模式,学生要以成绩优先、考试为重,学生自己不认真对待,那也是不可以的。而这,才是“没人情味”的根源——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来尊重:尊重他的选择,也尊重他不得不为一些选择而付出代价。
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大学里的奇葩新闻,都是类似的问题。比如据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学校甚至名校要给家长寄成绩单,原因是为了敦促学生好好学习,防止学生成绩太差影响学业。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学生可不可以疏于学习,甚至挂科、退学?他可以这么做,只要他能承担这样的代价就可以。
再比如一些学校最近不允许学生挂床帘,原因是担心学生不会和室友相处,影响人际关系。同样地,一个学生可不可以选择挂床帘,同时和自己的室友保持距离?这当然也是可以的,只要他愿意承担少若干个亲密室友的代价就可以(假设“挂床帘影响宿舍关系”这个论断能成立)。
当然,肯定有人会质疑,真的要让学生承担那些代价吗?真的要让有些学生被退学吗?这个结果人们肯定不愿看到,但是作为成年人,他应当知道这个代价的分量,这不正是成长的意义?一个大学生,如果对退学的概念都一无所知,又怎么指望他今后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新闻里,总能看到学校形形色色管束、折腾学生的奇葩校规,客观来说,这当中并非没有“为学生好”的初衷。但是,这种“为学生好”激发越来越多的反感和质疑,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其部分人格被剥夺了,比如他对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他在诸多事项里的排序、选择。这种名义上的“好”,从人格塑造来说却是一种更大的“坏”。
在讨论里,人们总说“管理要人性化”。但到底什么是人性化,恐怕众说纷纭。那么不妨选择一种克制的方式,即仅规定底线要求,至于其他的就交由大学生自己去衡量。他可以请长假、可以不认真,但成绩不佳、毕业困难就让他自己去承担;当然他也可以后发追赶、努力补习,这一切应当交给学生。让一个人自发地探索、反思直至成熟,这何尝不是高等教育的意义?
经过这么多奇葩新闻的洗礼,人们应当有些经验了:无论怎么“爱护”“关怀”,只要不把大学生当成年人,那么就是剥夺了他选择的权利,也就一定会有走偏的一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