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令美国“眼红”的振华重工
在港口运输领域,与矿石、煤炭等传统货物相比,集装箱运输显得更为高端和有价值。踏入集装箱码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威武的钢铁巨人——集装箱起重机,它们那伸展的长臂似乎在与大海对话。这些被称为“岸桥”的起重机,在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此也被赋予了“世界贸易之臂”的美誉。这一称谓不仅象征着它们的雄伟,更凸显了它们在港口物流中的核心地位。正是这些起重机的力量和速度,决定了集装箱装卸的快慢,进而影响着整个港口的运营效率及其现代化水平。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港口机械装备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其中,集装箱起重机作为代表,见证了中国如何从零开始,逐步掌握大型高效港口机械的核心技术,最终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今,中国的集装箱起重机品牌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口碑,以高品质、合理价格、准时交货和强大的竞争力赢得了全球用户的认可。
在这一历程中,振华重工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中国港口机械崛起的缩影,更是推动这一行业向前发展的领军力量。振华重工的崛起,不仅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成功,更彰显了中国港口机械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这个充满奋斗和拼搏的历程,正成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一段不平凡的创业故事。
逆流而上的创业史
振华重工与常规的企业发展路径不同,公司初始并没有选择从本地市场逐步扩展,而是直接进军全球高端市场,实现单点突破,进而抢占全球市场,最后再回归中国市场。
自1992年初创立以来,振华重工凭借仅有的150万美元资金和十几名员工的努力,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以集装箱起重机为敲门砖,成功打开了世界各大知名港口的大门,形成了全球性的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集装箱运输业蓬勃发展,对集装箱起重机的需求激增。尽管当时市场上已有德国克虏伯、日本三菱和三井、韩国现代等知名品牌,但振华重工仍瞄准了这一市场空白,决心以高品质和价格优势赢得市场份额。
在初创阶段,振华重工甚至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名声,只能以上海港机厂的名义进行市场开拓。尽管在新加坡市场五次投标都未能成功,但他们并未放弃。一次意外的机会,振华重工以上海港机厂的名义竞标并成功赢得了温哥华港口的订单,这成为了他们的重要转折点。
振华重工对此次机会倍加珍惜,全力以赴确保产品质量,成功交付了第一台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此后,他们便开始了在全球市场的快速扩张。1994年,振华重工成功进入美国市场,为迈阿密港制造了4台超巴拿马型岸桥。为了提升服务品质,他们还自行设计改装了整机运输船,解决了海上整机运输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振华重工在美国市场屡获大单,甚至曾一度“席卷”美国市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凭借着对品质的坚持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与此同时,振华重工也在积极拓展其他国际市场。他们在新加坡、阿曼、韩国等地都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尤其是在新加坡市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沟通,他们最终赢得了新加坡港务集团的信任,并获得了当时全球最大的港机采购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化布局的同时,振华重工也始终关注着中国市场。他们凭借着在国际市场上积累的经验和口碑,成功打入了香港市场,并逐渐在中国各大港口占据了主导地位。
如今,振华重工已经成为全球集装箱起重机的领军企业,其营业数据也是连续多年向好。根据振华重工今年发布的2023年财报,其实现营业收入329.33亿元,同比增长9.08%;实现净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39.80%。其营业总收入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3.28%,净利润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7.19%。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走向全球没有“独门秘籍”
纵览世界商业史,企业走向全球没有“独门秘籍”,唯有技术创新才能打破桎梏。
技术创新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关键力量,而集装箱机械的创新更是港口物流领域的核心。半个世纪以来,日美欧韩等国制造了众多集装箱起重机,但这些设备一次只能吊起一只40英尺的集装箱。
尽管一些企业曾尝试改进设计,以一次吊起两个集装箱,但都未能成功。然而,振华重工突破了这一局限,创造了能够一次装卸两个40英尺集装箱的双40起重机,或者一次处理一个40英尺和两个20英尺集装箱的组合,甚至四个20英尺箱。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装卸效率,还因其实用性强、操作简便、故障率低而受到广泛欢迎。
双40起重机的成功,得益于其关键系统的设计,包括两个吊具组成的双40英尺箱吊具技术系统,以及两套起升机构的创新应用。这些起升机构既可以同步运行,也可以独立使用,实现了吊具的同步或独立运行。此外,当单吊具作业时,不工作的吊具会被提升并固定,以避免影响操作。
这种起重机能够应对集装箱装卸中的多种复杂情况,比如集装箱高低不一、中心距不等或倾斜等问题。由于其装卸效率比常规桥吊高出约60%,是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自2005年推出以来,双40起重机迅速在全球大型港口中普及,并在200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振华重工还进一步优化了双小车集装箱起重机,通过一高一低两个小车的设计,提高了装卸效率和对位精度。高处的小车负责船上集装箱的装卸,而低处的小车负责与卡车的集装箱运输,两者通过中转平台协同工作。
令美国“眼红”的自动化码头
2008年,上海洋山深水港的“伊迪丝马士基”号集装箱轮的装卸作业中,11台ZPMC双40起重机同时作业,刷新了装卸世界纪录。这标志着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研究已有30年历史,从荷兰鹿特丹港的半自动化码头,到德国汉堡港的进一步提升,再到荷兰鹿特丹港的第三代自动化码头,技术不断进步。2015年,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第四代全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在福建厦门远海码头投入生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堆场无人化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水平。
2017年,青岛港引入了这一全自动化码头系统,实现了主小车的人工远程操控和副小车的全自动化操控。操作人员可以在中央控制室内完成所有装卸作业,而陆地上的集装箱运输则由全电驱动的自动导引运输车完成,无需人工驾驶。
这一系统的引入,不仅提高了装卸效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零排放。自动导引运输车的灵活性和自主充电能力,进一步推动了港口物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慧交通的发展,港口的智慧化建设也成为了重点任务。现在,一个工人可以在中控室内服务多台桥吊,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未来,工人甚至可以实现远程操控,无需到码头现场。
技术创新不仅改变了集装箱装卸的方式,也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了作业效率,为港口物流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在逆全球化趋势下,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邪火”也刮到了起重机这个看似冷门的品类。
港口起重机这一看似冷门的产品,却与奥巴马和拜登两位总统有着不小的“渊源”。2013年,奥巴马在迈阿密港演讲时,背后的港口起重机上意外露出的“振华”Logo,成为了一时的笑谈。而拜登在巴尔的摩港的演讲中,也遭遇了类似的尴尬。这些插曲不仅令人莞尔,也凸显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影响。
港口起重机关税的提高,并非只是出于个人的政治尴尬或报复。其背后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经济和政治考量。拜登今年开始加征关税可能是为了回应其重要支持群体——美国港口工人工会的需求。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全球港口运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也引发了工会对于工作机会和工资水平的担忧。
在中国,自动化港口的快速发展已经显著提高了装卸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而在美国,这样的技术进步却引发了工会的不满。他们担心自动化会取代工人的工作,削弱他们的议价能力。但这一政策的长期影响值得深思。在没有足够市场需求的支撑下,单纯的政策扶持难以催生一个强大的本土产业。相反,这可能会增加美国港口的运营成本,进而推高整个物流链的成本,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利益。
在笔者看来,这种逆全球化趋势终究不会持久。在一场危机来临之前,人类往往容易忽视它,危机发生之后,又会过度的忧虑,从一开始不太认识情况到后来感觉过度害怕了,目前全球很大程度上都处于这个状况。而且在如此宏观背景下,振华重工非但没有业绩大幅下降,反而在大型化、自动化趋势下占据起重机械的领先地位,未来如依托大港机的龙头地位、向多产品品类+后市场服务延伸,空间有望持续打开。
可见,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创新和合作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