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一场视觉“上海赋”,在乌镇木心美术馆
澎湃新闻获悉,地处乌镇的木心美术馆将于6月1日至9月1日举办“上海赋—影像 摄影 绘画1934-2024”特展,以木心文学作品《上海赋》为题,涵盖三十年代至今的上海主题影视剧经典片段、摄影与绘画作品一百四十余件,是开馆以来内容最为庞杂,展品种类最多的展览。
“靠在窗口或站到晒台边,便见大洋房宛如舞台布景片那般挡住蓝天,那被割破的蓝天上悠悠航过白云,别有一种浩荡慈悲。”
这是作家木心在《上海赋》写到亭子间风光时,短暂流露的温柔,全“赋”其他密集描述,则是对旧上海畸形繁华与市井百态的嘲与叹,五味杂陈。
木心《上海赋》发表于《中报》,1988年10月17日
具有文化意义的“上海人”的概念,出现于二十世纪初年——1904年,蔡元培等人主编的《警钟日报》发表题为《新上海》的社说,明确地提出了“上海人”概念。此后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辛亥革命等活动与事件中,章太炎、吴稚晖、蔡元培等当时的意见领袖,在清末民初华人重要集会举办的公共广场——张园共同讨论和解决上海本地的问题。在公共舆论的报道中,这些来自各地的上海移民以“上海绅商”的身份被报道和传播,逐渐形成对上海身份认同。
木心于1940年代抵达上海时,这座城市已经形成了强烈的本土意识与腔调。他在《上海赋》中写道:“若要成为‘真正上海人’,就大有讲究,一‘牌头’、二‘派头’、三‘噱头’(又称‘苗头’)。”
电视剧《繁花》主演宣传照 / 拍摄:Jumbo Tsui,2024
展览策展人陈丹青回忆,寄居申城三十六载,木心随时追念,随时聊,语气总归介乎嬉戏与爱恨之间。“问他民国电影如何,‘幼稚!’问他要不要看中国连续剧?‘弗看!’结果呢,还是看了,计有《三国演义》《水浒》《孽债》,见面时蔼然颔首道‘蛮好,蛮好,感觉大陆有一股活力的涌动。’我问怎么个好法,他沉吟半晌,说‘呶,有几只面孔嘛甜的,几只面孔嘛咸的……’”
电影《女理发师》海报
今年初,一部电视剧《繁花》的开播,引发了热议,无数观众聚焦“上海影视”。陈丹青说,这一现象算是久违之事。上海,中国电影的诞生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典电影的天然主题便是“上海”,而新世纪以来的上海影视寂静了不少,直到《繁花》出现。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海报
陈丹青介绍,此次展览将1934年到2024年整整九十年间上海主题影视剧作一选择性展示,辅以少许摄影与绘画中的申城色相,拓展维度。借木心此文的经纬,综合呈现一组迷你型的“视觉上海赋”。
电影《太太万岁》海报
展览的影像部分,有1934年到1957年相继出品的《再会吧,上海》《马路天使》《太太万岁》《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不夜城》,由阮玲玉、赵丹、周璇、上官云珠、黄宗英、孙道临等老牌明星出演;六十年代出品的《女理发师》与《霓虹灯下的哨兵》;自九十年代而新世纪,影视剧蔚为大观,沪语版《孽债》和《夺子战争》,真切动人;近些年则有《罗曼蒂克消亡史》《夺冠》《爱情神话》《繁花》等等。
《九十年代的上海》,陆元敏,1991-1993,摄影
文化广场股市 / 拍摄:雍和,1992
摄影部分,陆元敏、雍和的作品皆有参展。陆元敏深度观察申城市民的日常百态,潜沉而含蓄,近乎影像散文;雍和于九十年代初抓拍疯狂股民,独具震撼力,还能佐证影视版《繁花》的剧情,其中《周润发来了》,完美捕捉到上海与香港曾经有过的双向激情。
自拍像组合,张光宇,1930年代初,收藏: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
《三毛流浪记》(节选),张乐平,1950
陈丹青介绍,绘画部分,展览展示了张乐平先生的经典《三毛流浪记》散页,还有民国上海商业美术总教头张光宇先生的作品,较为难得。小说《繁花》作者金宇澄绘制的大量图画,变化多端,穿越时光,回应了张光宇久已中辍的一脉。已故当代画家余友涵在外滩与旧租界的油画写生,则是大规模拆建之前的上海容颜,弥足珍贵。
《北风》,金宇澄,2022,版画,艺术微喷+丙烯,56.5×169.5cm
《武康大楼》,余友涵,1983,布面油画,58×68.5cm,收藏:余友涵工作室
四十年前,木心忽起乡愁,写成《上海赋》,其中历数老上海做西装的种种讲究,被引入《繁花》首集的台词——虽时移而世易,《繁花》历历展示了木心那代人从未梦见的新上海,她的活力、她的剧情,足证上海人,上海话,上海滩,值得当今的导演大显身手,再做一“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