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刘天财:走出青春期的“孤岛”,我为未成年的自己“代言”

澎湃新闻记者 茅雯婷
2024-06-01 07:48
来源:澎湃新闻
公益湃 >
字号

【编者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分别约有700万银屑病患者和500万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他们不仅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身体折磨,还极易因带有偏见与误解的社会眼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

为了让更多病友看到生命的无限可能,让社会大众科学认识银屑病(牛皮癣)和强直性脊柱炎。创新疗法生物制剂上市五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携手诺华中国发起公益科普倡导行动,邀请5位银屑病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讲述他们的新生故事。

很多年轻人都曾有过懵懂的青春岁月,但对于现年18岁的刘天财,他的青春是特别的。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在一座‘孤岛’中度过的青春”——因为银屑病,他曾感受到与世隔绝的孤独。岁月如梭,从稚嫩的少年长大为初熟的青年,刘天财在“新生”中找到了抚慰和疗愈。现在,他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曾令他难熬的往事。

从银屑病的“孤岛”抵达“新生”的彼岸,刘天财完成了自我疗愈

以下内容来自刘天财的口述。

年少得银屑病,我曾认为自己像座孤岛

从来没有想过,在自己充满活力的青春旅程中,会遇上银屑病这种难以言表的皮肤病。起初,我只是感到头部特别瘙痒,经历了屡次误诊之后,才在当地一家知名医院得到了确诊。这种疾病对我最直接的打击是外貌,最深的影响是心理。

16岁那年,我的高中生活才刚刚开始。就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也会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格外在意。自问容貌还算端正,可面对头上的皮屑,为了方便治疗,我只好留个“寸头”。虽说“寸头是检验帅哥的唯一标准”,但彼时的我在那些青春洋溢的同学面前,总是抬不起头,缺乏自信。在校园生活中,当同学们热情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彰显自己的个性时,我只能选择终日埋在书本堆里。

出于对自身外貌的自觉,我不敢与他们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渐渐变得过分敏感和封闭。有时他们只是无意的一瞥,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大这些细微的行为,总觉得他们在背后议论我的头皮屑,或者用尖刻的话语来伤害我。在那段日子里,我仿佛被困在荒岛之上,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孤独感充斥在心头。

现在想来,疾病对外貌的影响还是浅层的,真正让我难受的是由银屑病带来的自卑和隔阂感,同学们和老师的“特殊关注”让我感到羞耻和不安,这种持续的压力也让我越来越不敢对人敞开心扉,不敢社交。

“这是曾经的我,因为银屑病而变得过分敏感和封闭。”

我为自己做出了可能改变一生的决定

在承受银屑病痛苦的同时,生活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但我没有放弃,一直想方设法寻求疾病“治愈”的良方。起初我用了一些外用激素类药物,但病情依然很严重。每天晚上我痒得整夜无法入睡,甚至抓得头上、枕头上、床上都是血。后来在医生的推荐下我尝试中药治疗,尽管当时初见成效,但疫情的爆发使得复诊和取药异常困难,导致我的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控制,甚至进一步加重。父母心疼我为治疗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仍不见效,但因身处小地方,父母对此病了解甚少,虽然关心但也只能着急。

这一系列经历使我逐渐学会了独立。尽管还未成年,但我坚信,一个人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让“自己变好”的权利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社交平台上看到很多病友的分享,了解到生物制剂这种创新疗法,而且在海外上市多年,已有上万人使用,我立刻挂号当地银屑病专病门诊接受治疗。

那时病友圈对于生物制剂的讨论颇为热烈,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担心新疗法的安全性;有些家长则会考虑这么“前沿”的疗法是不是要那么快给孩子用,更倾向于保守治疗。

作为一个从青春期就被困在银屑病世界里的患者,我的目标很直接——我渴望摆脱那个敏感、自卑的自我,想像“正常人”一样自在地活着。如果能借助科技进步的成果“一步到位”地解决问题,为什么不呢?我认为有些弯路是不必走的,从孩子长远的身心健康考虑,勇敢尝试那些经过验证的新方法,可能会迎来不一样的明天。

我的切身感受是,使用新疗法治疗一个月后,有一天我照镜子时惊喜地发现,头上的皮损完全消失了。后来回想起来,这个决定可能真的改变了我的一生。随着皮肤的康复,曾经束缚我的各种障碍——那些异样的目光、无助的情绪,都已烟消云散。我的人生观和对未来的展望也逐渐明朗。

现在我考上了一所大学,日常热衷于参加文艺演出,那个曾因银屑病而羞于表达自己的我,如今可以自信地站在众人面前,尽情享受舞台上的歌唱。透过歌声,我和观众建立了情感链接,这不仅抚慰了他们的心灵,也治愈了我,让我相信自己不再被困于孤岛之上。

“能够在众人面前自在地表达自己、成为自己,这种感觉真好。”

希望我的经验,让更多未成年患友“少走弯路”

萨提亚家庭治疗中有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庞大的内心世界却深藏于水面之下,不为外界所见。同样地,银屑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很难被外界所看见,看得见的是皮损,看不见的是心理。

对未成年患者而言,那些隐藏在冰山深处的部分,其实最需要被家长“看见”。尽管有些家长觉得银屑病只是一种皮肤病,不足以威胁孩子的健康,但在我的高中岁月里,银屑病带来的不仅仅是容貌外观的改变,更深层次的痛苦是来自社会公众视角中的偏见与误解,这些无形的负担增加了我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重疾病,导致我当时性格的脆弱和敏感。

我是幸运的,在最好的青春年华赶上了医学的进步,身体上的皮损随着时间渐渐消散,心灵上的伤痕也在慢慢愈合。但在国内700万银屑病患者群体中,还有许多像我一样在未成年就患病的儿童,他们的心灵创伤却不是那么容易愈合,甚至有可能随着成长“隐匿”起来,成为内心更深处的伤,所以我希望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不要觉得皮肤病无关紧要而疏于带孩子就诊。

不仅仅是“被看见”,未成年患者同样需要“被更多人看见”,包括我们的家长、学校老师、同学和临床医生等各方人士,只有共同理解和关注,未成年患者治疗才有被改变的可能。感谢国家医保政策的支持、制药企业对新药的研发、专家的共同努力,如今各种力量都汇聚在一起,为未成年患者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支持。

“希望我的故事,能让更多银屑病患儿和家长少走弯路。”

通过分享自己作为未成年人开始使用生物制剂的经历,我希望能缓解家长和孩子的顾虑和担忧,愿我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像我一样的未成年的患者,早日重获健康的肌肤,享受快乐的童年,迎接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刘霁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