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海固的《一个都不能少》:真实结局比电影更荒诞
Figure x 生活万岁
▼
何英宇,回族,电影《生活万岁》被拍摄者之一,西海固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乡村教师的故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听过很多,但很难有人真正懂得他们的生活。
何英宇出生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正旗乡何庄。他的家乡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名字——西海固,那里几百年来都是回族聚居区。
让西海固更加出名的,是在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西北边缘的这片干旱地区,有着无数的沟、壑、塬、峁、梁、壕、川,地势险恶,绝少平川。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3~8℃,极端最低气温-30℃,全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之间,而年蒸发量1000~2400毫米之间,气候恶劣,水源奇缺。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教育对于世代生长于此的人们来说是奢侈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师资力量薄弱,90%以上的教师不是正规院校的毕业生,很多小学教师只有「中专」、「高中」水平。在这些偏远地区,学校基础设施非常不健全,大多数孩子只能中途辍学。
何英宇的存在,让8个年幼的学生暂时避免了辍学的命运。何英宇与父母一起居住,父亲是村里的阿訇。他在家中排行老大,有四个弟弟妹妹,除了出嫁的大妹,其他三个在念书。他还有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全家11口人的生活费、学费几乎都靠他干农活和教书得到的微薄收入来支撑。
何英宇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农闲时也在县里、市里打工。后来经父亲介绍,在邻村一所小学当老师,附近几个自然村的孩子都来这所学校读书。
学校的8个孩子中,读学前班的有4人,读一年级的有2人,二年级1人,五年级1人。每天早上,何英宇6:30起床,6:40出门,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和村里的两个孩子,走一小时的山路去5公里外的学校。山路崎岖,大半程都行走在峭壁之上,举步维艰,下雨下雪时更难走。
黄土高原上并没有路。何英宇每天出门时都会背着一把小铁锹,一边走一边「修路」,遇到塌陷堵塞的地方就要重新开道、铺路,嘴里还不停吆喝着几个孩子「不要蹦」、「小心掉下去」……另一个肩头背个小背包,里面是孩子们的午饭食材。这些食材是他用政府给山区儿童的食物补贴买的,给孩子们做饭也是何英宇的工作。
食物补贴有限,而且山区食物并不丰富,何英宇和孩子们的午饭基本只有一个菜,土豆、萝卜、白菜三种换着样来搭配米饭和馒头。
学校分年级上课,从早上 9 点开始,一个年级的孩子上课,不上课的孩子就利用这个时间看书、写作业。课间休息的时间里,何老师就要准备蒸米饭、炒菜,中午吃完饭,下午继续上课。
何英宇清楚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不高。此前从这所小学离开的孩子,回到县上的小学会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何老师也知道,村里没有互联网,无法接收外界最新的信息,对孩子们来说是一块缺失。何英宇虽然年纪轻轻,身体却不好,患有胆息肉。家中包括自己在内有三位病人,父母分别患有肝炎和高血压、关节炎,三个弟弟妹妹还在上学,自己的三个孩子尚年幼,全家的生计几乎都在他一人身上。所以晚上放学回家后,他还要继续忙家里的农活。
在他的家乡何庄,人们以种植秋杂粮、马铃薯和油料为主要收入来源,加上养牛、养羊,人均年收入也只有五千多元。
两年前,何英宇面临了新的抉择。2016年,何庄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范围,大部分村民响应国家安置政策,搬迁到了生活条件更好的银川周边地区,并享受到各种福利补贴。生活重担让何英宇的妻子一直十分焦虑,身怀六甲的她早就盼着全家搬离西海固地区,希望丈夫像其他人一样出去打工挣钱。
但是何英宇知道,如果自己一家人搬走了,他的8个学生就没书读了。父亲深知他的苦恼,却鼓励他为了下一代人的教育再坚持坚持:「知识是最珍贵的,知识贵于一切,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没有知识的人在世界上就是虚度一世。」
何英宇一直在艰难地坚持。一年后,何英宇最担心的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学校里的学生将转入银川当地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他家也将搬迁到银川周边。因为学历问题,何英宇无法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他打算自己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
乡村教师的身份,已经渐渐淡出何英宇的人生。但这个曾经扛着铁锹为学生逢山开路的人,永远有资格被叫做「老师」。
- END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