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基础教育如何融入科学教育?不一定要高大上,更应该脚踏实地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24-05-30 21:0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5月29日晚,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瞿志军(右)和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李琰(中)做客2024第二十一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教育大直播。 “第一教育” 图

前不久,中小学科创竞赛的真实性一度引发了网友的讨论。我们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科创人才?

5月29日晚,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瞿志军、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李琰做客2024第二十一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教育大直播。

李琰认为,在研究型学生和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有三个“好”需要关注:

一是“好玩”。课题要好玩,让孩子“玩起来”,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也会从这样的课题中去收获价值和成功感。

二是“好看”。这里的“好看”不是指“华而不实的好看”,而是课题应该和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结。学生可以通过新的逻辑架构,将其解构重组,成为自己的解决方案。

三是“好问”。选择的问题一定是小切口的。学生的课题可以涉及比较前沿的理念,但并不一定完全是“高大上”的,更应该脚踏实地。

瞿志军表示,科学教育除了动手、动脑、科创以外,还要落实科学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现在看到的学生作品中不乏一些充满奇思妙想的,但比较少见的是能够专注于基础科学领域、耐得住寂寞的学生。”

在瞿志军的童年,他对许多东西的内部结构都产生过好奇,几乎把家里能拆的东西拆了个遍。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他曾经拆过妈妈的一块手表。那时的他被表盘内部精美的构造所吸引,也因此爱上了科学探究。此外,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瞿志军还曾用环卫工人扫帚上的竹丝、信笺纸和雪糕的木棒等材料,拼拼凑凑制作了一个带螺旋桨的飞机模型,虽然无法飞行,但也让他得意了很久。

儿时的经历让瞿志军感悟到,做科学探究不一定非要“高精尖”,而是要因陋就简地玩,在玩的过程中动脑动手,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才是最快乐的。

因此,他也把这样的理念融入了普陀区的科学教育中。“普陀区的科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通过提升学生的眼光、眼力和眼界来让他们感受到科学是无处不在的。”

瞿志军介绍,普陀的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所有的中小学都有科学教育的体验课程,充分用好校内的科普资源,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新普陀西校里有一个小小的“气象站”,其实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百叶箱,让该校坚持做了17年的气象课程。

又如,同济二附中的学生发现学校周边有三条断头路,他们就想重新规划路线,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于是,学生们以此为主题,做了许多相关的课题研究。

再如,曹杨中学学生走进社区,看到小区门牌比较暗,他们就想办法设置了太阳能照明装置,为晚归的路人提供方便。

李琰说:“虹口区非常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保护。我们时常自我调侃说,‘虹口’的‘虹’左边是虫字旁,指的是自然科学教育;右边是‘工’,是指‘科学工程教育’,所以虹口区的科学教育是两手抓两条腿走路。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人人都成为‘科创之星’,在构建了这样一个金字塔的塔基之后,再去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

澎湃新闻(thepaper.cn)记者了解到,上海市虹口区是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注重科学教育的辨识度、美誉度和能见度。早在2010年,虹口就开始实施聚焦中华科技传承发展的“指南针计划”,之后陆续推出了科普育苗、科创培优比翼齐飞的“彩虹计划-科学素养工程”,推进了“百校进百馆”“百场科学家大讲坛”等活动,形成区域科学教育的“优质特色”。

未来,虹口区将依托“北外滩科创总部集聚区”和“北中环科创产业集聚带”的“双北联动”,通过家校社的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实现科学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赋能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徐祯曜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