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产业与治理|“一带一路”产业合作中,上海如何强化链主地位

邓珺之 许鑫
2024-05-30 11:07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当前,在地缘政治影响下,全球价值链风险加剧。“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衍生出的区域价值网络,以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联动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区域价值链上高效整合资源,构建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在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等方面协同合作。

根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数据,上海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规模持续扩大。从2013年到2023年6月,上海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投资294.68亿美元。2018年以来,上海作为进博会东道主向世界发出邀请,吸引超过1200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参展,发挥着友城链主的领航作用。

未来,上海的国际大循环应当紧密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定国情展开。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关键领域加速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包括制造型、研发型和销售型的“链主”企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从“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助力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一、“一带一路”友城合作的逻辑

1、城市结谊的基础

中国国际友好城市活动是中国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城市外交的重要载体,是民间外交的重要内容。城市结谊是发挥城市外交和地方外事效能的一大主要体现。双边合作从政治、经济拓展到文化、教育、环保等诸多领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间和国家间的交流与了解。

上海缔结国际友城的工作起步较早。1959年,经中央批准,上海市与苏联列宁格勒市(现圣彼得堡市)建立了友好关系(但因未签字及种种原因,双方后于1988年正式缔结友城关系)。1973年上海与日本横滨结成第一对友城。截至2024年3月,上海市共结有94个国际友好城市,市级友城72个,其中有43个市级友城属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布于38个国家,在东盟地区、中东欧地区、欧亚地区等“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的区域均有为数不少的友城。

据统计,上海的友城活跃度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达到了96%。2023年末,上海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论坛举办,主题为“深化友城合作,共促高质量发展”,并作为拓展部分,举办了政企对接会。

2、产业合作的动因

产业合作作为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能否最终达成有效的产业合作,需要分析各方的动因。

对于处在“一带一路”价值链相对高位的上海而言,产业合作的主要动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移低端产业,完成产业升级;二是吸引优质资源,集聚产业动能;三是推介优势产业,开拓海外市场。

相对应的,对于友城和东道国而言,一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发展;二是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三是依托区域平台,融入全球市场。

上海友城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各有差异。从城市产业类型划分的角度而言,资源型城市更适合上海对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以更好发挥资源优势;服务型城市则适合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展开协同合作;工业型可以在具体匹配的产业链上进行产业内或产业间分工;科技型城市将是上海合作的重点对象,这符合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当然,同一友城也可能具备多种类型。不同方式的合作,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3、重点合作的方向

合作方向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两方面进行考量。产业选择自然是侧重上海“3+6”体系中的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这类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合作对象本身的发展水平有所要求。受上海经济发展的历史所决定的,上海的友城产业合作多集中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框架内加深和拓宽合作内容。

以“一带一路”重要合作伙伴俄罗斯为例,2023年上海对俄罗斯出口额为340亿元,比上年增长52.2%;进口额为585.45亿元,比上年增长50.7%。其两座上海友城圣彼得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都具备极强的地缘经济战略意义。圣彼得堡是俄罗斯工业重镇,其产业集群有造船、医疗制药、信息和通信技术、微电子和仪器仪表等,与上海的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重合度极高,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符拉迪沃斯托克则是俄罗斯远东战略的支点,国际运输走廊中的重要一环,2015年建设有自由港。2023年5月更是增加为中国境外中转港口,与上海在港口航运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两大年度国际经济论坛,正是在这一东一西两座城市举办。(西索观欧亚·年终特辑|一年办多场经济论坛:俄乌冲突中的俄“经济叙事”) 

二、强化上海链主城市地位的路径

通过构建和参与“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国与沿线国家力求提升产业链整合与协调能力,优化区域和全球生产网络,共同实现产业链升级。在这一进程中需要探索强化上海“链主”城市地位的路径。

路径应当以上海为原点,力求建设世界产业高地,以友城为锚点,整体布局海外产业分布。  

1、制度路径

顶层设计是“链主”地位的支撑。其一,上海需要坚持开放的发展理念,吸引友城和国际合作伙伴参与上海的产业发展。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将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流入上海。其二,上海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保障企业在上海的投资和经营权益,为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三,积极打造上海引领的区域合作平台,为友城和对象国提供战略对接的渠道。

制度重叠在这一路径上必然存在。友城和沿线国家所参与的区域项目并不唯一,其他各方的行为体也能够提供区域公共产品。这要求尊重对象国自主选择道路的权利。自身加强制度建设,吸引相关方的积极参与是回应这一挑战的最优解。

2、技术路径

核心技术是“链主”地位的关键。其一,上海应该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促进技术的革新和突破,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其二,上海可以通过技术输出和转移,将自身积累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友城,促进其产业升级和发展。其三,上海可加强与友城的科研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开展联合研究,转化科研成果,惠及友城,推动整个区域的技术水平提升。

技术竞争在这一路径上难以避免。一是发达国家也会进行技术输出并加以附带条件,二是新兴国家自身通过后发优势完成技术迭代乃至反超。对此,应当充分尊重对象国发展的诉求,竞争中谋合作共发展。

3、市场路径

市场掌控是“链主”地位的体现。其一,上海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需求,可以成为友城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消费市场。通过市场推广,上海可以帮助友城企业打开本地市场,提升其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其二,上海也可以借助本土市场的规模效应,引导国际品牌和企业选择上海作为其在华业务的重要据点,进一步巩固上海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市场争夺会在这一路径上自发形成。因此,要加强对本土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同时,需引导出海企业合法经营,正当竞争,树立好上海企业的形象。

未来,上海应进一步发挥其链主作用,深化与友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合作,以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共通,技术共享,市场共建的多维度互惠共生,构建以中国引领的多元化区域价值链。 

(作者邓珺之系上咨集团创新工作室青年研究员、莫斯科大学经济学院制度研究实验室分析师,许鑫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智库主任,上咨集团创新工作室首席专家。许鑫教授持续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型经济形态,关心新兴技术治理,本专栏以“产业与治理”为主题,探讨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问题。)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