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理解长三角|舆论漩涡中的安徽全椒:如何重塑地方形象

陈良飞
2024-05-29 16:0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设计:郁斐

5月29日一早,国内舆论场就被一篇经由“安徽日报”官方微信公号首发的新闻通稿瞬间唤醒。

这篇有关滁河水质污染事件调查的新闻通稿刊发于当天凌晨3时3分。发布时间即透着严峻。

比发布时间更严峻的,是安徽省委彻查这一事件的鲜明态度:

——这起滁河水质污染事件,是一起重大的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后果十分严重,性质十分恶劣。此次污染事件的原因并不复杂,但处置过程拖延拖沓,造成严重后果。

——此次事件本可避免,但一些干部在处置过程中心存侥幸、乱作为,面对问题遮遮掩掩,总想蒙混过关,造成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个别干部面对媒体采访时信口开河,造成不良影响。这起事件反映出少数党员干部政治站位不高,作风不严不实,程序意识、法治意识淡薄。

——要彻查事件全过程,理清属地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责任,绝不掩盖真相、绝不推卸责任。要依据干部管理权限,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对失职渎职干部进行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

省委定性一确定,当天上午,全椒县县委书记已官宣被免职,而那个引发了舆论场众多关注的信口开河(将喝茅台酒醉死与鱼虾遇污水死亡相提并论)的全椒县环保分局局长窦平简历也已从官方网站撤下。

一场舆论风暴正在向官场风暴急速驶去。

300年前,安徽全椒士人吴敬梓在悲愤中写就不朽的官场讽刺小说《儒林外史》;300年后,他的全椒乡人面对央视镜头向全社会演绎了一出当代“官场现形记”。

地方治理能力提升,任重而道远。

如同此前的多起热点新闻事件一样,此次滁河污染事件在此前数天一直不瘟不火地延烧着。

直到5月28日上午,这起事件还被严格地局限在一起环境污染事件的议题之下,社会有关注,但热度并不高。

但因为“茅台哥”和“退休哥”两位全椒县官员的言论被热议,这一事件在当天下午就已经超出了环境污染事件的范畴,而急速向官员的不作为、不负责、信口开河等关涉地方官员能力、态度的方向奔驰,并一路延烧为当前舆论场的最热议题。

央视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老百姓非常担心对流入滁河的污水是否具有毒性,也期待生态环境部门的水质检测结果能够给出专业答复。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来到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询问,滁州市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窦平说:“对消防的水,我认为没有必要做。”

为了准确表述他的意见,窦局长还特别打了一个比方:“喝茅台也能喝死人。喝死人以后,需要对茅台做毒性分析吗?我认为没有必要。”

窦局长的另一位同僚、全椒县水利局党组成员杨俊面对央视记者的镜头说:“我说真话,我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我也不该过多地问这些事情。”

民间舆论场最擅长给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贴标签。在网友的评论中,窦局长迅速被贴上“茅台哥”的标签,并成为这起舆情事件的最大爆点。

而杨党组成员则被称作“退休哥”,化身为基层不作为干部的典型样本。

在安徽省委的通报中,无论是“茅台哥”还是“退休哥”,都被定性为“面对媒体采访时信口开河,造成不良影响”,“政治站位不高,作风不严不实,程序意识、法治意识淡薄”。

这两个人当然不能代表全椒县党员、干部,更不可能代表滁州市党员、干部的形象,但是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之下,整个全椒乃至于滁州,都要为他们的“信口开河”承担责任,整个全椒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都要为此“蒙羞”。

舆情只是一地政治、经济、社会存在问题的一种症候,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提升当地官员的媒介素养当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比较实用且直接的方式,但更深的思考应该是地方治理模式的革新问题。

在省委的定性中,滁河污染事件被定性为“乱作为”、“面对问题蒙混过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就在6年前,全椒县也发生了一起“乱作为”事件,并最终在全国舆论的关注之下予以纠正。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椒县只是迫于舆论压力纠正了个案,但并未从个案事件中引发地方治理模式的深度革新,继而再一次地进入举国舆论的视野。

2018年11月,全椒县纪委监委主动在其官方网站首页披露了“严肃查处县农村公路局副局长张伟在省脱贫攻坚巡查中不正确履职问题”的情况通报。

通报称,2018年8月,全椒县扶贫办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全县帮扶责任人做好接受省脱贫攻坚巡查组电话访谈准备。8月23日晚19:31分至19:35分期间,省巡查组四次拨打张伟手机,张伟未接听电话,给我县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2018年10月8日,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予张伟党内警告处分。

4分钟来打了4次电话,稍微有个什么事情可能就会漏接,实属正常,但是就以此为事实,给予张伟以“党内警告处分”,给人以“乱作为”之嫌疑。张伟在其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那4分钟时间里是在家里洗澡,所以才漏接了电话,相当委屈。

当年11月14日此一事件经由媒体报道后迅速延烧为舆论场瞩目事件,网民和媒体对张伟遭遇表达了普遍的同情态度,当地也开启全面复查这一事件的工作。

两天后,11月16日,全椒县委发布通报称,“县委认为,原处分决定定性不准确,处理不恰当。县纪委常委会已研究决定,撤销对张伟同志的党纪处分。”

当日,安徽省纪委监委也发布了有关负责同志就扶贫领域问责工作应邀答记者问的内容。

省纪委监委表示,“问责工作要做到细致严谨,防止简单粗暴,挫伤基层干部积极性。我们不能让扶贫干部带着怨气干事,要让他们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履职尽责。”

全椒县委当时也表示,“将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改类似问题,防止执纪问责简单化。真诚感谢广大媒体的监督,热忱欢迎广大媒体继续关注全椒,监督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水平。”

6年时间不到,全椒再一次陷入舆论漩涡之中,而地方治理的难题仍未破局,且并不随着“全椒县委主要领导”的去职而获得解决。

应该说,近年来,滁州是安徽区域发展的“上进生”,各项数据都可圈可点。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抢抓政策机遇,突出“双圈”互动,与沪苏浙皖城市全面对接合作,推动产业深度融合、集群发展。

“赛马”,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推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主要内容是通报、点评省辖市、县(市、区)、省直单位、省属企业工作情况和全省重点专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自“赛马”开展以来,滁州的多个经济运行指标,已连续七个季度稳居全省第一。

我的多位朋友甚至告诉我,滁州的干部踏实、务实,是最像“长三角干部”的干部。也正是这些干部的努力,滁州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但是举国关注舆情的杀伤力在于它会“误伤”。误伤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群体,也可以是一座城市。

面对央视记者的镜头,全椒县水利局党组成员杨俊说:“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我只能凭我的经验跟他说。”

他还说:“我说真话,我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我也不该过多地问这些事情。”

面对央视记者的镜头,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办公室主任杨仁义连说几个“没有”、“不是我”、“我还不是太清楚”、“没有参加过”。

面对央视记者的镜头,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窦平将喝茅台酒醉死与鱼虾遇污水死亡相提并论:“喝茅台也能喝死人。喝死人以后,需要对茅台做毒性分析吗?我认为没有必要。”

他们三个人绝对不能代表全椒县,更不能代表滁州市广大党员干部踏实肯干、勇于担责的形象,但全椒县、滁州市的整体形象却因此蒙羞。

而地方治理模式的革新目标就在于如何让这些敷衍塞责、信口开河、任性胡为的干部出局,而让那些勇于负责、踏实肯干、求实创新的干部真正能走到摄像头前面对全国民众。

我期待,此后,更多受访的滁州的党员干部能够展现出安徽“第三城”应该有的样子。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理解长三角”专项写作计划主理人,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理解长三角”项目是澎湃新闻2024年新春伊始重点推出的一个区域观察专项计划。我们不仅依靠数据去理解某一区域的人和事,我们更用心去理解它。您有任何建议或者意见,都可以给我们写邮件:chenlf@thepaper.cn。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