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式风景”艺术大展破圈影响的背后
林风眠所作的《燕昵》,是1946年为祝贺吴冠中新婚所画,寥寥数笔画了两只立于紫藤架上的小鸟,依偎厮守,表现了林风眠先生融合中西艺术的特征,也见证了林风眠与吴冠中师生二人的情谊。
见证林风眠与吴冠中师生二人艺术探索与成就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近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落下帏幕,林风眠《燕昵》与吴冠中最晚期的画作《最后的春天》等200件(组)画作在历经百日的展出后,被恋恋不舍地撤展。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在100天的开放日里,迎接观众逾55万人次,在上海艺术展览史上也并不多见,这一大展虽然已经撤展,但留下的话题与影响却是深远的。
见证林风眠吴冠中师生缘的《燕昵》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现场
林风眠吴冠中师生如此数量的精品,在上海的呈现可谓历史性的,不少观众在撤展前一晚仍在展厅细细观摩,留连忘返。
正如一些评论所言,这一艺术大展,是林风眠、吴冠中师生两代赴法启航之城上海,对中国现代美术文脉的一次温情的回眸,也是对他们生命接力的艺术贡献的一次深情的致敬,在他们身上,不仅体现了真正的艺术精神,体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更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自信、坚韧和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
除了55万人次走进展厅现场观展,不妨再看一组数据:在这一艺术大展的展期内,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响应“社会大美育”计划步伐,策划“中国式风景”展览相关的公教活动520场。通过打造“中国式风景”儿童工作坊、“Art Walk画游上海”、“风景Lab”水墨实验室、“中国式风景”美术馆现场教学课4大公教品牌,线上线下覆盖100万+人次,打造了美术馆立体式、多维度美育实践的标杆,体现活动的广泛影响力,也反映了市民对于高质量文化活动的热切需求。“中华艺术大家说”、“凝视”栏目导赏等3场直播活动创下68万多人次的观看纪录……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相关公共教育活动
如此巨大的影响与破圈,在上海艺术展览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而回顾这样的大展,一个大的背景不容忽视,那就是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两位艺术家都曾留法学艺,深受西方艺术影响,同时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两位艺术大家都是留学法国,都呈现了对中国画的探索与中西绘画融合研究与思考的巨大课题,林吴师生二人同时呈现,可谓师生之间的史诗级艺术对话。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在中法文化旅游年的开年之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视野中,我们今天回顾历史,致敬先辈,感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西方绘画艺术观念和技法的同时,坚持中华艺术主体性的基本立场;感佩他们在争议和质疑中,筚路蓝缕、义无反顾地将中国绘画融入世界艺术的卓绝努力。在他们身上,不仅体现了真正的艺术精神,体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更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自信、坚韧和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而这些,不仅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更是可以启发我们今天的思考,为我们创建当代的中国式风景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正如策展人所言,在融合的前提下究竟怎么取舍、怎么融合,不同的艺术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提供了不同的样本。中国山水画和西洋风景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描绘的都是自然风光。但是无论是艺术观念,还是绘画技法,抑或是工具材料,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绘画的功用上,两者相去甚远。如果说西洋风景画更多的是重现画家眼中的现实的话,那么中国画家画的山水则是眼前景象和心中意象的融合体,画中的景物只是媒介,不是目的,所以中国山水画家不会局限于所见,而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林风眠(左一)、林文铮、吴大羽合影
晚年的林风眠
也因此,展览选取的策划角度,被认为视野宏阔,颇有高度,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在策划之初即对这一艺术大展高度重视,并作为大展的指导单位,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集聚京、沪、粤、浙各大艺术机构的林风眠、吴冠中重要精品收藏200件/组佳作,全面回顾两位留法艺术大家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艺术成就。无论展品本身的品质,还是策展、布展的用心,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式风景”大展的现场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展,展览特辟主题演绎区对二人艺术探索的共性加以梳理,提炼“中西之调和”(横向空间之维)、“笔墨的转向”(纵向时间之维)、“为人而艺术”(内外精神之维)三个话题,展现林风眠和吴冠中在各自历史时空下的种种困惑、困难、奋斗和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将他们拉向了现实的骨感,但也因其坚持最终炼就了艺术的高度和深度。拥抱外来文化,还是固守纯粹的民族性?随顺时代创新,还是恪守旧有笔墨套路?迎合时流时风,还是表达自我自立门户?三个话题分别从中西文化的横向对照,古今笔墨的纵向拉锯,艺术的外在形态及其内在本质的关系来探讨两位艺术家的艺术道路,从民族、时代、个性等角度,由外而内深入到艺术本体问题的思考。 展览还特意将与林风眠、吴冠中同时代10位艺术家的共10件(组)作品在流风余韵区精彩呈现,让观众在欣赏大师作品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同时代艺术家的风采。
林风眠《捧白莲红衣仕女》
《舞蹈》,林风眠,中国画,122×72.5cm 1950年代,上海中国画院藏
走近林风眠、吴冠中笔下的中国式风景,其实也是是感受时代的风景以及艺术家个人内心的风景,让观众得以真正走近艺术家的思考与人生况味。
林风眠的展区包括了其最为人熟知与喜爱的仕女代表作如《捧白莲的女子》《青桃盘仕女》等;最具有辨识度的芦塘鹜鸟类作品如《鹜群》《芦苇孤雁》等,最绚烂浓郁的秋林风景如《溪流》《秋》等。其仕女图大多以素雅的纱帘、简约的圆窗、修长的花瓶为背景,修眉细眼的少女与书卷、古琴、琵琶、团扇、莲花相伴。
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的《芦苇孤雁》、《双鹜》等画作中,秋水共长天一色,人生之悲凉与寂寞,皆在画中。
正如林风眠研究学者徐宗帅所言,林风眠是孤独地画,欣赏者孤独地观看,孤独地回味,每每会心之处最多。欣赏林风眠的画,朝夕不同,灯光明暗,读出来的滋味,悬殊甚远。林风眠打破老式文人画套路,借鉴欧洲艺术流派的观念与技法,以及传统,特别是民间艺术的精髓,着重表现个人在现实时空中的感触与情怀。 画的背后,是画家的人格精神与个人情怀。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反复的实验,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人是有个性的,思想是有特征的,画是有风格的。粗豪简略, 而不是那种精细媚俗的装饰,这也正是精湛的艺术与平庸的画面的区别所在。
吴冠中展区囊括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早期吴留法归国时的作品以及对油画民族化积极探索时所创作的多幅作品,还包括成熟时期面貌最新、影响最大、最具现代精神的一系列巨作,包括其绘画生涯中关键性突破之作《长城》,代表他在艺术实践上有重大突破的水墨作品《情结》,最具有鲜明个性的《狮子林》等。
展出现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认为,林风眠先生和吴冠中先生作为东西两个传统交汇融化的先驱者,他们都以自己的路,开拓了东西融合最为宽广的时代新境。从他们的艺术形式到艺术内涵,称之为中国式风景,都是恰如其实、当之无愧的。
上海市美协副主席陈翔认为,林风眠在接受西方绘画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东方艺术的熏陶。尤其是在经历了重重挫折之后,终于回归艺术本身,在绘画创作中找到了自在的身心状态,以看似与世无争、其实舍我其谁的精神开辟了中国绘画的一片崭新天地。林风眠的实践证明了中西绘画艺术之间是有互为融合的通道的。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成熟较早,而且博大精深,自成体系。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力后来居上的原因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借助了西方综合实力和势力的强大。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在人类文明交融发展的前提下,对于中西绘画艺术边界的过分强调显得不合时宜,也不够自信。所以,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艺术家对于中国绘画的改造和创新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展览现场
知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说,尽管林吴二人所处时代、取材、画风、尺幅各有不同,但其作品无言地昭示、朝着一个视觉和精神方向:美。无论题材的选择,还是图式、造型、线条、色彩,给人的总体视觉感受就是美。林吴师生一脉相承,从中国文化出发,寻求异域文化的刺激,从美学上,开启了现代绘画的感情表现性(色彩、构成)和中国古典绘画的写意性(书写性)叠加,建构当代意境的艺术之旅,并且最终完成了时代赋予自己的文化使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在研讨会上评价道:“这次展览具有特别的比较研究价值。既比较林吴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又比较中外艺术的变化,这有助于我们从更为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回望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更加感悟当今中国艺术如何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上海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说,这一展览不仅仅是对林、吴两代艺术家绘画艺术千载难逢的全面回顾,更是透过林风眠吴冠中在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梳理、呈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现代主义艺术文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孙乃树则认为,林风眠与吴冠中是现代在中国画改革中走在最前列、最先锋的两位艺术家,可以说林风眠是把西方的现代绘画观念引入中国画的第一人。本次展览将两位大师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展示出来,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在社会意义上启发了人们对今日和未来的思考。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国式风景”研讨会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在“中国式风景”研讨会上说,什么是“中国式风景”,一是时代风景,二是人文风景,三是心灵风景。对林风眠、吴冠中而言,艺术即信仰,艺术是灵魂的事业。他们笔下的“中国式风景”,起始于祖国的大地,却皈依于个体的灵魂,他们是真正的艺术殉道者。
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村言在研讨会上说,林风眠自少年时的孤癖与孤傲,以及留法重新发现中国民间艺术,又受现代立体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未来派等的影响,使林风眠获得了迥异于文人画程式的视角与样式。回看林风眠对民间艺术的发现、利用、阐释都不是偶然的,就像毕加索在现代艺术里重新回望非洲的木雕一样,都是在民间艺术里发现一种原始的张力,并植入现代艺术,从而提升现代人的元气和浑厚,这一点非常重要。
林风眠 《农妇》19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吴冠中《水田》
策展人之一的项苙苹认为,两位艺术家从写意性入手调和中西艺术,从中国传统中挖掘可对接现代性的要素,以东方气韵、中国精神吞吐消化西方艺术的造型成果,实现了国画现代化、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开启了中国水墨艺术的新篇章,让传统国画更接近现代语境和当代世界,让今天多元的水墨艺术生态成为可能。从他们的探索可见,博采众长、美美与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大无外、小无内的文化包容性让中国文化具有不断绵延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另外可见,尊重包容、兼收并蓄是上海的城市品格。在林风眠试验新派画受到排斥的时候,上海接纳了他,上海时期正是他艺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的成熟期。上海也吸引了作为外地人的吴冠中嫁女儿似的郑重捐赠了最代表性最精彩最齐全的各时期作品给上海美术馆:将他精心培养的“混血女儿”托付给了这座多元开放的城市。
5月20日,展览闭幕日的公教活动。
5月20日,展览闭幕日的公教活动。
“中国式风景”导赏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这一大展的巨大人流与破圈影响,也带动了文创产品的开放,“中国式风景”一共开发74种文创产品种类,销量排行榜前三名分别为“迷你杯盲盒”“文件夹”和“纪念旋转冰箱贴”。在展览最后一晚,主办方还特别推出“中式风景陶瓷对杯”“《春归何处》流沙票根”“《都市之恋》流沙票根”“中华艺术宫流沙票根”“双喜系列笔记本”“双喜手机支架”6款限定文创,配合展览专场滚动发售,将“中国式浪漫”变成触手可及的美好。也正如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与策展团队此前所言,在中国文化大复兴的背景下,这场规模空前的展览也开启一场高品质的美术馆社会大美育,“这一展览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昭示了两位艺术大家成功背后的共同原因,就是他们坚守了中国立场,坚持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持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核心价值。”
(注:本文数据资料据中华艺术宫)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