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再看九州,吴文化博物馆新系列首展聚焦定州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24-05-29 08:13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定州——九州咽喉”展览宣传片。(03:23)

古语有云,“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州”以重要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个区域,成为“中国”这一地理与文化符号的象征。

在当下,应该如何看待“九州”这一概念?带着这样的问题,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于5月28日推出“新九州”系列特展,首展“定州——九州咽喉”聚焦古九州之首冀州的腹地——定州,以196件/套展品向公众呈现九州与定州的文化脉络。在展厅里,观众可以看到定州是如何作为扼守东西、南北交往咽喉的重地,以及代表其经济繁荣、文化交融、佛法浸润、工艺技巧的精美文物。

展览现场

进入展厅,便可看见镇江博物馆藏的清拓宋《禹迹图》。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禹迹”之意为大禹走过的足迹,是华夏疆域的代称。这件展品详细刻划了我国黄河、长江流域水系的分布情况,比例准确,且保存完好,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埋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世界地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展览现场,清拓宋《禹迹图》 镇江博物馆藏

《禹迹图》边上,则是多个展柜里的25件/套文物构成的展区,讲述何为“九州”,以及各州不同的文化特点。之后,是一大片展区聚焦古九州之首冀州的腹地——定州。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展览“定州——九州咽喉”涵盖了青铜器、陶瓷、雕塑、玉石器、玻璃器、金银器、织绣等多种类别,时间跨度从商朝到现代,涉及定州、徐州、荆州、苏州等多个地区,以196件/套展品向公众呈现九州与定州的文化脉络。

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告诉澎湃新闻,作为地理、文化符号的“九州”,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体国经野设想,彰显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更是在数千年文明演变中逐渐成为了华夏的代名词,凝结了深深的文化认同感与政治归属感。“这个展览是‘新九州’系列的第一期,定州作为古九州之首冀州的腹地,将带领我们走进闪耀、多彩且浓郁的历史时期,在南北交融和中西互通的文化交流下展现定州的辉煌。从定州到吴中,是南北的贯通与交融,我们放眼九州,聚焦历史背景和文化共鸣,通过展览的剖析与记录,将更好地保护中华文明遗留的瑰宝。”

展览现场

何为“九州”

古语有云,“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州”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体国经野设想,也是中国的代名词,这一地理与文化的象征符号,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地理区划的历史印记,更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政治归属感的重要纽带。

中国最早的体国经野设想是九州制。《尚书·禹贡》记述禹平洪水后,以重要山川为标志,将当时的天下划分为九个区域,每区为一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制其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历朝历代的行政体制上,而且在现行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仍能找到其历史脉络与智慧的延续。而“州”的概念和建制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中国各地仍保留了大量以州为名的地理区划和历史记忆。

展览现场

而“体国经野”是划分行政区域一事的雅称,源自《周礼》中的记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科学合理地规划行政区域,以实现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这便是中国的“体国经野之道”。

除了清拓宋《禹迹图》外,展览第一部分还呈现了“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拜谒”画像石、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浮雕龙凤纹漆豆等文物,分别展现了各州不同的文化特点。

“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拜谒”画像石,东汉,山东博物馆藏

渔猎采莲画像砖,东汉,四川博物院藏

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北齐,青州博物馆藏

吴王铭文镜,汉代,吴文化博物馆藏

其中,“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拜谒”画像石为凹面线刻,画面分四层,由上至下分别是: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和拜谒图;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则呈现了“青州风格”的佛教造像,该艺术风格对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渔猎采莲画像砖则讲述蜀地汉代画像砖以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特色;而吴文化博物馆藏的汉代吴王铭文镜则讲述了吴越之地,汉魏时代即是铜镜的重要铸造地区。

定州的文化变迁及独特魅力

在禹划定的九州中,冀州居于首位,后世定州的境域属于冀州。因此,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故事便从位于冀州腹地的定州开始讲起。

定州,地处华夏文明的重要交汇点。从鲜虞中山迁都于此,到汉立中山郡国,从魏晋南北朝的混战纷争到唐宋时期的东西交往频繁,定州经历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几个最为重要的繁华与变革的阶段,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崛起与陨落,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一部分中,“定州”分为“咽喉”“融合”“庄严”“工巧”四个单元,以170件/套文物,分别从定州东汉及以前的文化地貌、南北交融和中西互通的文化交流、千年佛教文化的长盛不衰、细工巧作的古老技艺与今日传承几个方面,突出展示了定州从古代历史中的“冀中粮仓”到现代社会作为京津冀的重要节点的千载绵延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弩机,战国,定州博物馆藏

在定州部分中,第一单元“咽喉”讲述了定州所在的地理位置:西靠太行山脉,东侧为广阔的沃野平原,为今日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占据了南来北往、东西交通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时白狄的鲜虞氏建立起中山国,后为赵、秦所并。西汉时又有著名的中山国,乃是汉景帝九子“中山靖王”刘胜分封之地。东汉时亦有中山国,分封刘姓宗室。定州境内出土的文物对后世了解、研究中山国的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罗地印花花卉,北宋建隆元年-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60-977年),定州博物馆藏

展览现场,浅绿玻璃瓶,北宋,定州博物馆藏

在“融合”单元,则是讲述了定州的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碰撞,以及华夏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互鉴。展柜内,观众可以看到定州在隋唐时期生产的丝绸物品。如罗地印花花卉,花卉纹刺绣以紫罗作地,上用平绣针法绣出写生花卉,其原件可能是一件包袱,用于包裹供养器物入藏地宫。而边上的浅绿玻璃瓶则可能是伊朗高原上伊斯兰玻璃业的早期产品,该物品则是外来文明互鉴中的极佳案例。

展厅中,40多件/套佛教相关文物是一大亮点,讲述了魏晋至北宋定州地区的佛教文化。

定州在作为军事要冲、交通枢纽的同时,还有着浓厚的佛教氛围。早在3世纪末、4世纪初,佛教信仰即已传入此地。经历了魏、晋、北朝间数百年的动荡,大约在4世纪中叶,定州区域成为河北一带的佛教文化中心。此后,佛教文化在此又保持了几百年的昌盛,自隋、唐至北宋,佛教文化长盛不衰,佛法浸润、梵宇林立。在这里,曲阳白石雕凿的佛陀造像端庄典雅,展现出尘之姿。被封藏地宫千年之久的舍利宝函、香具法器、供养品,则承载着善男信女的虔诚心愿,在躲避了千年的战乱和毁佛运动后重见天日,彰显出信仰的力量。

展览现场,菩萨立像,北齐—隋,定州博物馆藏

鎏金錾花舍利银塔,北宋,定州博物馆藏

鎏金铜天王像,唐-五代,定州博物馆藏

展览的尾声,则是讲述了定州的手工技艺。

在定州,精巧的手工技艺正是其文化的一大特征,尤以定窑瓷器最为知名。定窑是北宋至金代北方地区首屈一指的窑坊,规模大、声誉高,烧出的窑器胎质细腻、釉色莹润,以白瓷为主。此外,定州的独特工艺还有曲阳石雕、定州缂丝等。

定窑白釉莲纹银装长颈瓶,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定州博物馆藏

定窑白釉印花碗,金代,定州博物馆藏

展览现场,当下的定州非遗工艺

时至今日,这些独具一格的技艺没有被遗忘,而是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在最后一组展柜中,呈现的是当下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作品,与过去的工艺相呼应。

据悉,此次展览由吴文化博物馆携手定州博物馆联合主办,获得四川博物院、山东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青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支持。

展览将持续到2024年9月1日。

附: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谈“新九州”系列展

陈曾路:在我们的展览体系里,有一个长期关注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地域文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去做梳理的话,“九州”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代中国,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却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

我们是一个中小馆,规模有限,所以需要用一个系列的展览来解答“九州”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希望把“九州”这个大问题变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问题来解答,当你一次次把定州、荆州、青州等地方说明白了,那么“九州”这一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系列的起源是几年前去安徽寿县参观一个新开的博物馆——楚文化博物馆。寿县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后的都城所在地,留存着许多关于楚国的文化遗产。但我们的很多博物馆,尤其是地方博物馆,所呈现的永远是一小段历史,但中国文化的伟大在于“生生不息”四个字,光凭一个馆是很难承担起宏大叙事的。所以我就在想能不能联合一些有特色的博物馆,联合各家的资源,共同讲述这样一个宏大叙事。

展览海报

最后,我们开启了这个“新九州”系列。首展选择了古九州之首的冀州,但冀州范围太大了,所以就将范围缩小到冀州以内的定州。定州很特别,它与苏州一样,是一个工艺特别发达的地方。在展厅里,观众可以看到来自定州的北方工艺,与我们馆内所展示的南方工艺相对应。

就像刚才说的,“新九州”不是一个展览,而是一个系列,接下来,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二至三个展览,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来讲述“九州”这个问题。我希望观众看完展览后,并不是只了解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文物,也不是只了解某个地区的某段历史,而是将这些东西串联起来,对这个地区有一定的了解。就像我们看一个人,我们不能每次都只看人的眼睛,也要看鼻子、嘴巴、耳朵,最后才能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

    责任编辑:李梅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