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杰克·哈特:真实故事的“终身热爱”者

2024-05-28 18: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宋春晓

指导老师|刘蒙之

相比写就作品,杰克·哈特在非虚构领域的成就似乎更多体现在于经验的传授上,他分享自己的经验,引领更多人走进非虚构写作的世界。就像他所说的:“成功的非虚构叙事不需要眩目的才华,所有伟大作品的共同因素是对写作本身的热爱。”

杰克·哈特出生于华盛顿州塔科马市,是作家、写作教练,曾任《俄勒冈人报》(The oregon)的执行主编,还担任过记者、艺术与休闲编辑、周日杂志编辑、培训编辑和自由编辑。在《俄勒冈人报》哈特曾担任四位普利策奖得主的编辑,并担任其中两位普利策奖得主的单独编辑。哈特拥有威斯康辛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学位,曾在六所大学任教,并在俄勒冈大学担任新闻学院代理院长,担任终身副教授。

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最为瞩目的还是他在非虚构叙事领域的成就。

40年前,一位名叫汤姆·霍尔曼的编辑敲开了杰克·哈特在《俄勒冈报》杂志社的办公室大门,正是这次交谈开启了杰克·哈特的非虚构写作生涯。

那时的汤姆·霍尔曼是一位警务记者,主要负责报导警务相关的新闻。他刚报道了一桩关于司机醉酒驾车撞到一位年轻母亲的交通肇事案。对于类似的报导,他早已驾轻就熟,但这些报道往往刊登在报纸B6版,也就是牙齿保险广告的旁边。而这次的报道让汤姆认为故事并非表面那样简单。他想要挖掘关于那位年轻母亲的更多故事,以及了解那位酒醉撞车的司机此后的人生。所以,他想尝试以更加细节的方式来叙述背后的故事,采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倡的方式--以开头、中间、结尾完整的篇幅,用大量的笔墨来报导这个车祸本身。

而对于这样的报道形式,当时的哈特和汤姆都是新手,他们整整花了24个小时,才磕磕碰碰地写出了一篇题为《碰撞轨迹》的新闻,报道主要围绕着那位被撞的年轻母亲和那位醉酒驾驶的司机。虽然在杰克看来,那篇稿子写得很一般,但是读者的反应却却出乎他们的意料。读者被这样的故事吸引住了,而且从中获益匪浅,他们希望还能读到更多这样的故事。

自此,哈特和汤姆决定用毕生的时间,探索非虚构故事写作。

适逢其时,那时的美国读者已经厌倦了虚构的小说,而非虚构故事写作应运而生。在这之后,哈特成为了《俄勒冈报》的主编以及写作指导,他开始大力鼓励记者以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来报导新闻。这让这些记者们感到获益匪浅。汤姆·霍尔曼也因此获得了美国新闻记者可能获得的各大奖项,其中就包括普利策奖。 

从20世纪60年代“新记者”的作品,到约翰·麦克菲、苏珊·奥尔林、阿图尔·加万德等人在《纽约客》上发表的随笔,再到玛丽·罗奇的《僵硬》或埃里克·拉尔森的《白城的魔鬼》等长篇巨著,非虚构写作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其独到的风格。然而,记者要如何写好一篇非虚构作品?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寻求建议。

杰克·哈特和非虚构写作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他利用自己担任记者和编辑的经验,撰写了有关其职业的建议书——《作家教练:编辑指南:实用文字》(A Writer's Coach: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Strategies That Work)和《故事技巧》(Storycraft: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Narrative Nonfiction)。这两卷书几乎囊括了他在漫长而令人满意的职业生涯中所学到的关于写作和讲故事的一切。

哈特多年的写作经验中涵盖了非虚构写作者们所需要知道的内容,从如何理解故事理论和结构,到如何掌握观点和场景,动作和角色等基本元素,再到起草,修改和编辑出版工作。通过揭露故事背后的故事,哈特通过分享他在数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形成的技巧和建议,将读者带入非虚构写作的世界中。他为这些作者们提供了关于非虚构写作方法的权威指南。

《写作教练:编辑指南:实用文字》于 2006 年出版,在这本书里,杰克主要探讨了报纸和杂志的写作和报道,这本书基于哈特担任《俄勒冈人报》主编的经历写就的一本面向新手和专业作家的实用指南。

继《写作教练》大获成功之后,哈特又在 2011 年出版了他的第二本写作指南——《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这本书侧重于较长的非虚构作品。在书中,他全面剖析了叙事类非虚构作品,剖析了讲述真实故事的不同方法,以及成就或破坏真实故事的要素。

杰克·哈特所著的《故事技巧》一书

故事的叙述弧线

哈特强调方法胜过灵感,指出在开始任何写作之前,规划大纲、想法和结构是必须采取的基本步骤。在他看来,思考和规划一篇文章比撰写要重要得多。

“当我们谈论写作时,我们花了大部分时间在词语的选择、语法、风格、用法以及在我们润色作品时出现的无数问题上。”哈特认同这些要素的重要性,但他认为有一个因素对撰写一篇成功的文章更为重要和关键。

这个因素就是“结构”。结构取决于作者所讲述的故事类型,但一般来说,故事必须遵循一个叙述弧线:阐述、上升行动、危机、高潮和结局。

在哈特看来,成功的非虚构写作需要对基本故事理论和理论所建议的故事结构有基本的了解。如果能够掌握这种结构,就能在任何媒介上获得大量的受众。一篇成功的非虚构作品并不取决于出色地构思一个句子,任何人都可以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

他这样写道:“要平衡什么时候去看风景,什么时候做总结,这才是写作中的挑战所在。”

哈特喜欢区分报道和故事。他认为报告往往是抽象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传达信息,而故事往往非常具体,它们的目的是传达经验。而大多数记者大部分时间都在写报道,当他们试图讲述一个故事时,有时旧习惯很难改掉,他们很难从抽象的阶梯上下来,进入非虚构叙事的世界。大多数标准的新闻日报都写在抽象阶梯的中间梯级上。一直这样做的作家很难挣脱束缚去进行高度具体的非虚构叙事。

“我想,你可以说编辑和记者们一无所知,”哈特评论道。“但他们实际上有很多线索。他们缺乏的是真正的想法。没有人认真思考,把这些杂乱无章的话题集中起来,加以改进,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说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要走出家门,站在街角,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做一些非常具体的笔记,写下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那种在标准的新闻报道中永远不会出现的事情。因为这是讲好真实故事的基本技能。”哈特曾这样说道。

哈特对非虚构作品的“终生热爱”具有感染力。他说,我们的大脑“天生就适合故事”。他总结道:“关于故事作为人类大脑组织原则运作方式的发现告诉我,我们在叙事的因果流中找到了意义。”

在他看来,很多想要成为叙事性非虚构类作家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叙述和完整的叙事弧线上,并试图把材料强行套入这样的叙事模式之中。作者要选择正确的结构,如果事实证明材料并不适合以非虚构的形式写作,那就该换一种形式。

拿新闻报道来讲,程序化的文章只能反映世界的其中一部分。标准化的新闻报道所表述的内容一般都是非常抽象的,而且只是针对特定的场景的事实。这样的文章只能讲述事实,并不能告诉人们怎样更加积极的生活。叙事性非虚构式的写作就是将文学化的写作手法运用到描绘现实生活当中,给予读者更加丰富和立体的生活体验,让读者学会如何生活的更成功。

哈特强调真实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务,这当然也意味着风险,因为你可能追踪一个真实故事许久,故事最终却不按你的设想发展,而你绝对不能在当时引导、或在事后扭曲这个事实,否则你将面临着巨大的麻烦——诉讼,以及更严重的信用破产,这对于记者来说是致命的。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你可以在冲突上去选择、在结构上去重构,在表达上去叙述,在情节上去铺垫,在视角和人物选择上去费心机,以此为基础构筑一个当时并不扣人心弦,但事后读来却很有味道的真实故事。而最关键的,事实本身就是具有魔力的。

哈特还强调,写作节奏的改变也很重要。那些为初稿而苦恼,为每一个字而绞尽脑汁的作家,会把真实的自我淹没在难以形容的形式中。当我们以自然的节奏和朋友轻松地交谈时,我们就会揭示出真实的自己。

哈特曾经说:“成功的非虚构叙事既不需要眩目的才华,也不需要作家在阁楼上呆上几十年。如果你对探索真实故事的艺术感兴趣,不要让缺乏经验吓倒你。伟大作品的唯一真正要求是掌握技巧的决心,而所有伟大作品的共同因素是对写作本身的热爱。”

杰克·哈特从写作非虚构作品,再到出版相关书籍在全世界推广他的"讲故事"方法。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源于他对非虚构写作本身的热爱。他和朋友一起架构的那一篇曾获普利策奖的《面具后的男孩》,在刊出之后获得了六千多条的读者回复。他觉得这么多人喜爱这种模式,那这种模式自然有它的魅力,所以他钻研这种模式,并致力于让更多人爱上这种模式。而热爱之外,他也不避讳“非虚构写作让我变得更有钱”,作为回报他也应该让“非虚构故事性写作”变得更出名一点儿。

面对当下信息碎片化的趋势,被问及非虚构写作的模式是否还能保持它的吸引力,哈特认为,非虚构写作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长,普通篇幅的新闻报道也可以运用非虚构写作的模式进行创作。他觉得让读者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读完的报道,才应该是好故事的普遍形式。其次,非虚构写作并非是为了取代普通新闻报道写作存在的,只是作为一种递补,两者同时针对不同的新闻素材,也会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如果信息完全碎片化,人们已经看不下去超过200字的消息了,那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创作模式也可以完美地运用到电影、纪录片、真人秀等多种传播媒介上。

哈特所在的《俄勒冈报》和俄勒冈大学新闻学院都是他所倡导半生的“新新闻主义”在美国的重要阵地,哈特对于非虚构写作只是常规新闻报道的补充以及“如果非虚构写作不适应纸媒衰落的时代,那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在其他媒体上”的主张,与被公认为是二战之后实务新闻学中最为激进“新新闻主义”流派的风格略显违和。但他对于非虚构写作未来发展的构想却是一如既往的积极。

哈特曾在复旦大学做过一堂有关非虚构写作的讲座,结尾时,一位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站起来说:“杰克·哈特先生,我觉得我首先有必要谢谢您,因为是您让我重新拥有了创作的欲望,就像让我突然回到了当年!”

哈特听到这儿,因为疲惫而依靠在讲台上的腰身直了直,说:“That's why I'm here!”

参考资料:

[1] Jack Hart. Gale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Authors

[2] The Art of the Short Story.NiemanReports

[3] “叙事性非虚构文学教父”杰克·哈特.凤凰读书 

https://mp.weixin.qq.com/s/OIiNy2RFB9rB1DZEgkIoUg

[4] A writing coach offers tips for nonfiction.The Writer(Vol. 120, Issue 6)

[5] Hart, Jack. A Writer's Coach: An Editor's Guide to Words That Work. Booklist(Vol. 102, Issue 22)

[6] Wordcraft and Storycraft: A Note from Jack Hart.

(备注:文章所使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