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以科学之名,诉祖国之爱——他们这样说

2024-05-27 13: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科学之名,诉祖国之爱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

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

近百年来,一代代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用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上一项项辉煌的成就。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贡献,却铸就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自豪。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特别策划了“以科学之名,诉祖国之爱”系列,包含“忠诚无悔”“无私奉献”“矢志归国”三个篇章,聆听科学大咖们表白祖国。

本期推出“无私奉献”篇。愿这份对祖国、对事业、对人民的爱意,传递给每一位读者,愿他们的青春热血,永远在我们心中燃烧。

潘家铮: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

在湖北宜昌,浩浩汤汤的江水之上矗立着一座铭刻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历史丰碑——三峡工程。就在2020年11月,截断巫山云雨的“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终于全面建设完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19年,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从那时开始,三峡能否兴建、应否兴建,就成为水利水电界长期争论的大事。

在修建三峡工程的过程中,担任三峡论证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兼总工程师的潘家铮可谓功勋卓著。在他的努力下,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严谨的思考、论证有了结论。而反对派的存在,也让潘家铮时刻保持清醒谨慎工作,激发潜能,同时也学会了宽容。

“要建成一座工程,必须有愿意为之献身的人。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让我的灵魂在晨曦暮霭之中,听那水轮发电机的歌唱,迎接那万吨船队的来往,直到千秋万载。”

论证热潮几番起落之后,1992年春天,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审议通过。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兴建。

百年的徘徊,三峡工程最终完满竣工,不仅圆了潘家铮的水电之梦,更是实现了中国人追寻百年的三峡工程之梦。

于敏: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在于敏的书桌上,总是放着一本《三国演义》,他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曾在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带着同事一起高声吟诵《出师表》:“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事实上,在我国研制第一枚原子弹尚未成功时,有关部门就已作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

1961年,钱三强把于敏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但于敏喜欢的是基础研究,且当时已经很有成绩。和于敏有过接触的国内外许多著名物理学家都曾提到,按照他的才华,如果一直从事纯基础研究,可能会作出影响更大的成果。

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而且要隐姓埋名,长年奔波。尽管如此,于敏仍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任务。“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成功升起了巨大的蘑菇云,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回顾那一天的心路历程,于敏说:“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黄大年:

“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黄大年,在同学的毕业留念册上挥毫写下壮言;1992年,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他踏上了英国的土地;2009年的平安夜,公派出国的他放弃了外国优厚的待遇,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返回祖国。

黄大年深深明白回来意味着什么,自此之后,地质宫507室的灯光记录了他的每一分心血。一张巨大的日程表,铺在黄大年办公室墙上,天南地北的轨迹,密密麻麻。

2016年11月29日,黄大年作为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副主任,飞往成都开会。起飞后,一阵钻心剧痛突然袭来,黄大年满脸虚汗,在万米高空上疼晕两次。

一下飞机,黄大年被紧急送往医院。已是凌晨2点,人尚未醒,双手却紧紧抱着随身携带的电脑,“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6年11月29日,是黄大年办公室日历上有记载的最后一个日子。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黄大年带领400多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推动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大年的偶像,是新中国第一代归国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他常与同事谈起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也曾在朋友圈里问道,“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黄大年用他献身科学事业的一生,默默给出了答案。

尾声:

爱国从来都不是口头上的说辞,老一辈科学家们用炙热的青春和无悔的忠诚铸就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辉煌。光明日报专栏——《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正是讲述了为国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故事,今天刊登的是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故事,让我们跟随光明日报回到1986年的那一天,听一听他对祖国的深切表白。

点击文章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详情

参考文献:

[1]核弹建功勋 物理著华章——记中国科学院于敏院士[OL].光明网.2016.07.06.

[2]潘家铮:春梦秋云六十载,一生与江河对话[OL].浙大建工.2021.06.19.

[3]他们创造了中国深度![OL].中国科学家.2019.10.04.

[4]以身许国 九死未悔[OL].光明日报.2017.08.14.

[5]生命的答案——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事迹采访手记[OL].新华社.2017.05.19.

“2024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相关内容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他们送来节日祝福→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又一新地标对外开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5月30日起正式开馆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聚焦科技巨匠 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首播暨图书出版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原标题:《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以科学之名,诉祖国之爱——他们这样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