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英帝国成为跨大西洋贸易中心,靠的是什么
编者按:本书是对英帝国历史的全景展示。从伊丽莎白时代开始,一直叙述至20世纪晚期。作者角度十分宏大,不仅在时间上跨越数个世纪,而且在空间上也包含了整个地球。书的第一部分,作者盛赞早期冒险家为英帝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以及一代代移殖民的艰苦奋斗。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英国为维持其霸业,与诸帝国争霸的故事,最终以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开创不列颠的百年霸权。第三部分讲述的是19世纪英帝国鼎盛时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第四部分叙述的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是英帝国衰落的开始。第五部分叙述的是战后英国维护帝国做出的种种努力,是英帝国落幕的故事。
1645年,货轮“海豚”载着一船工业制品离开了伦敦。这些工业制品包括玻璃、脚轮、鞋子、帽子、打捆的帆布、白蜡、钢铁和黄铜器具。这些货物都是要运到新英格兰卖给当地殖民者的。货轮在波士顿卸货,并且换上当地的货物:小麦和裸麦,桶装的牛肉、猪肉、鲱鱼和鲭鱼等。其中,还包括了7 000磅的烟草。这些烟草很可能是从弗吉尼亚运送到马里兰的。“海豚”随即向南行驶,进而抵达巴巴多斯。在那里,人们卸下其中的一些货物。而那些空当很快就为蔗糖所填补。此时,它才开始了横跨大西洋的旅程,仅仅在加纳利群岛稍作停留。在那里,他们将腌渍的鱼拿出来卖给当地虔诚的天主教徒。这是因为,后者遵守教会的规矩,从不在星期天吃肉。
这一环形航行以及其他成百上千次类似的航行反映了英国贸易的显著改变。优良质地的毛纺织物曾经是英国的主要出口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地位逐渐不保,烟草、蔗糖、鱼类等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在这一世纪的最后15年里,用于制帽的加拿大海狸皮也加入了大宗出口商品的行列。到1700年为止,这些商品的再出口占据了英国海外贸易的30%。布匹所占的份额则从1647年的90%急剧下降到17世纪末的47%,下降的趋势还在持续。与此同时,新的市场开始涌现。自1630年到1700年,50万人移居殖民地。其中,2/3的人移居北美。所有人都急需家庭作坊生产的商品。在17世纪50年代中期,仅巴巴多斯一地,就进口了20 000双靴子和鞋子以及1 500匹马。随着经济革命的起步,英国国内政治也不再稳定。1642年,英王查理一世同议会之间斗争的爆发将这一不稳定推向了顶峰。争论的根源在于,两者中的哪一方拥有制定政策的权利。尤其是在有关宗教和税务的问题上,这一争论就显得更为激烈。在英国本土的战争也波及了大西洋彼岸的殖民地。自1640年起,许多新英格兰的清教徒选择回到故土为议会战斗。1649年,保王派倒台。前朝臣和剧作家、弗吉尼亚总督威廉·伯克利(William Berkeley)选择在自己的领地内收留这些难民。新的共和联邦不承认他的所作所为,并勒令他放弃职位,回归田园。但在1660年,随着查理二世的复辟,他重新崛起,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1649年联邦的成立可谓是帝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在接下来的11年里,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希望能够保持并扩大英国在海外的势力及其贸易。他们立法以强调英国本土对殖民地商业行业的控制;促成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希望重新武装英国海军;对荷兰海上力量发起挑战;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势力。
对于制定这些政策的所有官吏们来说,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以及由它们所带来的、新的跨大西洋贸易将会是重要的国家资产。它令人垂涎三尺,因而必须得到政府的保障,并由此逐渐发展壮大。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动用武力。当时盛行的经济教条(即重商主义)渗透到了当时政府决策的方方面面。这一教条假定全球贸易是有限度的,而国家财富的多少必须以其自给自足的程度来加以衡量。自给自足也表明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这是因为,它表明一个国家不再处于和其他世界力量相互依存的网络之中,并有能力积累一定的财富。在原材料方面尤其如此。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之所以乐意给殖民地颁布许可,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证国家自给自足的考虑。倡议者们希望,殖民地能够为英国提供足够的货物,以替代过去从欧洲进口的那些商品。他们显然大错特错。但是,出乎其意料的是,美洲及加勒比殖民地的商品仍足以出口到一个特定的、不断扩大的大陆市场当中。如果此后的事态按照17世纪40年代时的趋势发展的话,英国将很快成为跨大西洋贸易的中心,而这一贸易的基础正是烟草、蔗糖、鱼类以及新的奴隶运输。显然,这一贸易前途未卜。英国在北美还未站稳脚跟:此时,法国的势力已经开始渗透到圣劳伦斯河流域。而在更远的南方,荷兰人在今天的纽约建立了一个小根据地。荷兰的威胁并不仅限于此。1648年之后,他们暂时脱离了欧洲事务的纷扰,得以腾出手来发展他们已经极为庞大的商业舰队并成为世界的主要海上运输力量。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政府的目标在于加强同殖民地之间的商业联系。这些殖民地受到限制,不得不通过英国并且使用英国的船只来进行其所有的海外贸易。1643年和1660年颁布的《航海条例》(Navigation Acts)克伦威尔时期所采取的措施,试图将全部贸易垄断在英国人的手中。、1663年颁布的《必需品法》(Staple Act)以及1673年颁布的《种植园法》(Plantation Act)都是出于这一目的而出台的。这些法令禁止非英国的船只在英国和其殖民地之间以及在各个殖民地之间运送货物。起初,“英国”这一概念包括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以及苏格兰。但是,随着1660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再度成为同一个国王统治下的两个独立国家,苏格兰的船只也不再能在此地通行。除去得到殖民地贸易的垄断权之外,英国的船主们也有权要求皇家海军的保护。1649年,复辟后的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以确保这一权利。尽管保有皇家的名号,英国舰队已成为一个供各色人等差遣的国家力量。这些人大多在国际贸易以及殖民地贸易当中赚取利润。这一法令颁布的缘由,起初是为了镇压保王派的海盗们。但是,到1680年为止,为了震慑阿尔及尔的海盗,利用战船护送英国商船通过地中海一事已成为了家常便饭。与此同时,它们也维护着雅茅斯、冰岛以及纽芬兰渔业的安全。在大西洋以及加勒比的水域里,人们也能够看到这些战船巡逻的身影。2这样一来,海军也就成了商业以及殖民政策的工具。
为了加强对商船的保护,增加战船的数量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从1650年起直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后,政府一直在建造船只。1679年,海军属下共有86艘船。而到了1688年,这一数目翻了一番。在这一事件上,海事法庭起居郎及秘书赛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可谓功不可没。他试图消除海军官僚体系当中的腐败,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舰队。这支舰队灵活机动而又便于操纵,因而有能力在对法、西以及荷兰的战斗中发挥作用。
至少在1680年之前,英国最主要的贸易对手是荷兰。后者的大型商业舰队足以对英国商业构成威胁。而在通过英吉利海峡以及北海的时候,荷兰舰队面临着其最为脆弱的时刻。但是,为了抵达阿姆斯特丹,他们必须要通过此地。也正是在那里,他们接受了皇家海军的挑战。分别在1652年到1654年、1665年到1667年以及1672到1674年进行的三场英荷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尽管英国海军上将布莱克打赢了第一场战争,但是,这场胜利旋即遭到了逆转。1666年,在梅德韦港口内,荷兰人劫持了英国船只,并将其焚毁。然而,随着英国人占领并且吞并了纽约,这一耻辱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本文摘选自《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斯坦威图书2018年11月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