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程美宝丨芙蓉涧与荔枝湾:《何惠群叹五更》的时地人
2024年5月19日上午,由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市荔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承办,粤剧艺术博物馆协办的“荔泮芳华”:2024年度荔湾区历史文化科普活动的名家讲座系列活动第二场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程美宝教授在此次活动上发表了题为“芙蓉涧与荔枝湾:《何惠群叹五更》的时地人”的演讲,以下为演讲梗概。
程美宝教授
为什么我有兴趣研究这个题目?起初是因听到香港五十年代的粤语流行曲女歌手吕红唱南音《何惠群叹五更》,她的唱腔非常特别,因此引起我学唱的兴趣。与此同时,《何惠群叹五更》是一本粤语说唱歌册的书名。从内容看,“叹五更”的主角是女子,“何惠群”在历史上却真有其人,这样的书名意味着他是作者。这类歌册绝大部分是作者不详的,我们如何能证明“何惠群”就是这本“叹五更”的作者呢?我是历史学者,我希望我在介绍这首南音的历史背景时,能做到言必有据,反复推敲,做合情合理地诠释和判断,并建立历史事实和史料之间的关系。我也希望提炼出一些研究说唱资料的方法,这些资料包括文本、录音和我的亲身体验。从明末一直到民国有很多的粤语歌册或歌书,文字格式通常都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懂得唱南音的人,看着这些歌册便能够把它唱出来。 从清末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的南音,包括《客途秋恨》《男烧衣》《除却了阿九》《大闹广昌隆》《何惠群叹五更》等。
“叹五更”这种格式很早就有了。郑振铎在《中国民俗文学史》中讲到,南北朝的俗曲,唐朝的佛曲,以至明清时期全国多种韵文俗曲,都有叹五更的格式,因此我们粤语的这种叹五更并不是唯一的。五更其实是一种自汉代以来的计时方法,这首曲子是从一更讲到五更,相当于是我们现在晚上七点一直到翌日早上五点。基本上来说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也奠定了演绎这首歌曲的基调。
回到今天的主题之一——“人”。何惠群是谁? 在咸丰《顺德县志》有何惠群的名字,他的传记被纳入在他族叔何太清的名下,叔侄二人同年中了进士,在地方文献里成为美谈。何惠群后在新昌县做知县。县志提到他“会丁生母艰,旋告养,垂二十年,杜足不入公门,闻人过即掩耳走”。这里是讲何惠群因为生母过世了,虽当官在外,但不得不回乡,之后20年在乡下也很少出门,不再理事,但据其他文献看,其实他经历了一些特殊的事故被革职。何惠群出版著作不多,只有一本《饮虹阁诗钞》。我们在他的诗作里可以看到他很多人生轨迹和心情,某些诗作的用词、意境和味道,跟《何惠群叹五更》也有些相近。例如《雨夜》和《幽怀》二诗,便有“天涯寂寞拥寒衾,愁听潇潇夜雨深,挂壁残灯无定影,敲门落叶有余音”、“曾写幽怀入素琴,求凰一曲有遗音,空余杜牧寻春恨,肯负嫦娥托月心”等句。
根据何惠群的个人经历可以推敲假如《何惠群叹五更》真的是他写的话,那么写作的时间不会晚于1840年即他的卒年。根据其他资料,至晚在1810年左右,省城已流行“南音”和“包心”等曲艺。
在《何惠群》叹五更唱到第三至第五更的时候有几个地名出现。其中包括“漱珠桥”“芙蓉涧”“荔枝湾”和“海幢钟接海珠钟”,这也是很多人喜欢这首曲子的原因,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推敲这首唱词写作的年代的线索。
说了这么多事情,我也不能够证明何惠群一定是《何惠群叹五更》的作者,只能说我们像通过玩游戏一样的考证,去找到更多的资料,让我们去了解南音的历史或者是这些歌册的历史。在这里还需要补充一点小常识的是,南音不是“粤曲”。南音是广东省城本地发展出来的用粤语唱的歌谣,至晚在1810年代前后出现。今天我们听到的粤曲,是一个糅合外来和本地传统的歌乐复合体,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始成型并且用粤语演唱。粤曲可以有南音成分:“粤曲南音”与“地水南音”旋律虽一致,唱法却不同。南音唱演以问字取腔为原则,按句末一字的平仄规定落音,类近板腔体。同一首词,可唱成木鱼书的唱法(因各地语音不同而有别),也可唱成南音、木鱼清歌、板眼、龙舟、甚至粤讴的唱法。
想知道《何惠群叹五更》如何唱,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音频,最早的是一位叫凤婵的歌者所灌录的唱片,后来有些粤曲唱家如张琼仙、张月儿、吕红等,师娘曾润心、瞽师杜焕都有唱过,近年还有港澳唱家吴咏梅、广州的刘志光等。聆听这些音频,我们可能会发现南音音乐旋律的成型,也是经历了好些变化才相对固定的。
本次讲座谈到所谓时、地、人,是通过多种文献资料,考究何惠群其人,整理出其生平;又通过唱词中提到的地名,推断《何惠群叹五更》成文的时间,再综合各种材料,推敲南音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广东曲艺的兴起的年代。我认为,根据史料考证出来的历史,比人云亦云的掌故更精彩。也许,我们在创作新剧本或者做推广本地文化的工作时,认真参考史料,有关内容会写得更有趣。其实,何惠群的诗作便写得既丰富又感情真挚,是十分值得我们细读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