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夕阳无限好,上海老人6000篇网络日志记录晚年生活

2024-05-27 15: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退休后的他写了“老单位回忆录”

不知不觉,78岁的范仁佐已经在“老小孩”网站上发布6000多篇网络日志,时光如流水,回想自己在2007年的时候发布的第一篇日志,仿佛就在眼前……

范先生不知不觉写了6000篇网络日志

那一年,范仁佐刚刚退休,在家很无聊。有一天,他翻看报纸,被一条新闻吸引:上海有一个名为“老小孩”的网站,专门给老年人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其时,范仁佐对电脑操作还不太精通,但他很有兴趣学习。家里有一台儿子留下的老电脑,他匆匆赶到家附近的电信营业厅申请了网线,人生第一次办了宽带。

那时正流行博客,就是在网络平台上以日记的形式发表个人文章。范仁佐看了几篇“老小孩”网站上的博客,心潮澎湃,一下子唤醒了自己年少时的爱好和梦想。

范仁佐从小就偏科语文,喜欢书法,喜欢看书,他写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这让他很自豪。上中学的时候大家传阅《雷锋日记》,范仁佐跃跃欲试,冒出写日记的想法。他坚持写了一段时间,后来被父亲看到了。父亲说:“这是写的什么?一点深度也没有。”范仁佐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写日记纯粹就是记录日常生活,几点起床,一日三餐吃什么,学校上什么课,几点放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流水账。父亲读过私塾,是个文化人,在家很有威严,被他这么一批评,敏感的范仁佐就不好意思再写下去。

1962年,范仁佐初中毕业,因为数学不好,没能考上高中。父亲和大姐商量了一番,最终帮他选择了出版印刷职业学校。这很和范仁佐的心意,出版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是写写画画,和书打交道,这是他喜欢的,也是擅长的。

范仁佐1966年被分配到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工作,担任统计员。正如他所设想的,这份工作很适合他,每天做统计写报表。他的字好看,也会制图,报表做得漂漂亮亮,很得领导的赏识。当时,车间里有一块三四平方米大的黑板报,一个星期出一期。范仁佐自告奋勇,把这个活接下来。黑板报的主题很丰富,或是好人好事,或是安全宣传,或是学习讲话,他会事先写好稿子。周末休息日,他就花一个下午的时间画黑板报,从排版设计到配图写字,一个人全包。周一,同事们看到焕然一新的黑板报都会夸奖一番,范仁佐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九十年代,范仁佐被调到商务印书馆上海办事处,坐办公室的工作相对清闲,他又给自己揽了一个活,为北京总部写简讯。一路走来,写文章是范仁佐的工作内容,也是他的兴趣爱好。他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感恩单位,从20岁进厂到60岁退休,一直干着喜欢的工作。

退休让范仁佐一时没了方向,正愁没处写文章,现在好了,他可以在“老小孩”平台写网络日志。那是2007年1月,范仁佐写下第一篇原创日志,《卖书人手记一》,他在预告里写道:作为一个在商务出版社印刷厂工作了40年的人,我将亲身的一些经历写出来,总结自己。范仁佐写得很投入,一口气写了12篇,回忆往事一幕幕,充满感情。他们这个年纪的人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事业起起落落,范仁佐感慨:印刷厂在八九十年代是多么的辉煌,上海几乎一半的杂志和教科书都在他们厂子里印刷,那时候他总能第一时间看到最流行的杂志,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后来印刷厂渐渐走向衰败,生产线停了,三产门市部也关了,不过就算如此,他还是比那些下岗的同龄人幸运很多,起码在他退休的时候单位还在,偶尔还能收到领导的慰问,还能和老同事们聚一聚。所以现在,每当在媒体上看到关于商务印书馆的新闻,他心里总是无比骄傲和自豪,写一篇日志,表达对老单位、老领导、老同事依依不舍的情谊。这种心情,如今的年轻人是很少有的了。

与妻子相伴到金婚

范仁佐的“老单位回忆录”获得了许多的阅读量,这给他很大的信心,继续写下去。然而,2007年年底,妻子突然遭遇车祸,给范仁佐的退休生活蒙上了阴影,遭遇变故的他写下了“妻子的住院日记”。

范仁佐和妻子相识于六十年代,妻子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因为年轻美貌,加上会跳舞,很受老师和学生们的欢迎,是学校里的“一枝花”。每到节假日搞文艺活动,妻子会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演出,所以非常忙碌。范仁佐的大姐正是这所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和妻子是要好的闺蜜。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妻子这么优秀,大姐顺理成章地拉拢她和范仁佐。两人年纪相仿,门当户对,恋爱了三个月,就登记结婚了。

范仁佐和妻子生养了一儿一女,结婚初期他们住在父母老宅的亭子间,后来搬到妻子单位分配的教师公寓,之后又通过调换搬到两室户老公房,小家庭的日子在忙忙碌碌中越过越好。妻子是老师,她负责一对儿女的教育。女儿从小嗓音基础好,妻子通过各种学校的资源请家教,千方百计培养她学习手风琴。女儿初中毕业后,凭着手风琴的成绩考入艺术师范,然后分配到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儿子在读初中的时候,显露出对画画的兴趣,妻子将他中途转到自己学校的美术班,后来儿子考取了轻工业专科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一双儿女的成才离不开妻子的功劳。范仁佐甘愿担负家里的“买汏烧”,全力做好后勤的支持。

范仁佐夫妇一前一后从事业单位退休,原本以为要享清福了,然而事发突然。那天,妻子在过马路时不小心被驶来的公交车撞倒,送到医院后诊断为脑出血,还有多处的骨折。妻子躺在重症监护室中,意识不清,情况危急。范仁佐担惊受怕,日夜祷告,每天都睡不好觉。幸而有儿女的陪护,还有两边兄弟姐妹、老同事、老朋友的帮助,妻子得以慢慢恢复。范仁佐把妻子住院的一个月写成了日记,一是记录妻子的病情,整理自己的心绪;另外也是为了感恩。他和妻子都是多子女家庭出生,这种关键时刻,手足之情尤为珍贵。

让范仁佐感动的是,“老小孩”的网友们在看到他的日志后纷纷表达慰问,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伸出了友谊之手。

妻子的身体状况一点点好起来,但因为脑部受过损伤,留下了后遗症,说话词不达意,性格也不像以前那样随和,有时难以控制情绪,会突发癫痫。范仁佐悉心照顾妻子,每天搭配有营养的三餐,安排科学的起居生活,带她看病,帮她配药。妻子出门的时候,他都不离左右,怕她摔跤,一只手要牢牢搀扶她。另一方面他也怕妻子和人起争执,要及时安抚情绪。

随着年岁渐渐上去,妻子又有哮喘、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还有长期的便秘问题。范仁佐不敢大意,早上定时测量妻子的血压,提醒她服药,吃过早餐后,就带她下楼散步,敦促她多多锻炼,促进肠胃蠕动。

范仁佐的日志中有大量篇幅都是写和妻子的日常生活,琐琐碎碎,平平淡淡。他说两人的爱情虽然没有甜言蜜语和浪漫情怀,但一直相伴到进入金婚的年代。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携手与共,“命运把我们连在一起白头到老”。

有一次,范仁佐带着妻子一起去甜爱路 City walk,他对妻子说,这条路是上海最有名的恋爱路,年轻人都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念,希望得到美好的祝福。妻子很高兴,也在甜爱路的标志性邮筒边拍了一张照片。范仁佐在日志中写道:“短短的甜爱路,当年我们没有走过,但在我们俩的心中,甜爱始终贯穿一生之中的每时每刻。”

网络日志是他的“一亩三分地”

70岁的时候,范仁佐写了一篇日志《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喜欢《论语》里的这句话,用来形容他的日常生活十分贴切。那时候,孙女还小,儿子的小家庭也需要范仁佐照顾。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早饭、买菜、做午饭、接孙女放学、做五口人的晚饭、洗碗……直到晚上9点睡觉。周末,他带妻子去附近的古镇、老街、公园游玩,看看人间烟火。他还帮助居委会出黑板报,在邻居中的人缘极好,大家夸他能干,是好好先生。这样有规律的忙碌的生活,让范仁佐的内心充满了快乐。虽然到了“七十古来稀”的年纪,但他依然告诉自己“及时当勉励”。

可惜,岁月不饶人,衰老的感觉渐渐困扰着范仁佐,生命的秩序一点点被打破。因为家里有帕金森病的遗传基因,他的双手颤抖日渐严重,刷牙的时候最为明显,手里拿着杯子,里面的水晃掉一半。自小写的一手好字,再难做到了,出门办事,他最害怕的就是签名。庆幸的是,写日志用的是电脑键盘,还能得以继续。

饭吃到一半,牙齿也会毫无征兆地脱落,范仁佐以前最喜欢吃花生米,现在只能割舍。从前走半小时的路程,慢慢地就变成了三刻钟、一小时才能走完。中途还要停下来休息一会,揉一揉膝盖。有人建议他买根拐杖,以防摔跤,他心有不甘,觉得毕竟还没有老到那个地步。但是隔年,他就有头晕的症状,走路还会偏了道,不得不拄拐杖出门。如此种种,让他恍然惊觉:光景不待人,须臾成发丝。越往后的日记里,“看病”、“探亲”、“养老”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很多时空场景的交错,让范仁佐渐渐体味父母当年的心情。去年,外孙考取澳门的大学,即将远行,范仁佐几天不敢出门,等着外孙来告别,想再拉着他的手叮嘱两句。可惜外孙忙着和自己的同学聚会,只在去飞机场的路上跟他打了一个电话。这多少让他遗憾。“儿行千里母担忧”,他忆起在大半个世纪前,大哥、二哥、二姐、弟弟都是不顾父母的反对,远离家乡,去了祖国各地。他亲眼看见母亲在洗菜的时候默默流泪。“父母之心,人皆有之”,当孩儿离开的一刻,那种不舍情感油然而出。

随着熟识的亲友一个接一个走了,范仁佐也不由自主地考虑将来的事,如果是自己先走,妻子怎么办?如果妻子先走,他怎么办?为此,他还考察过好多家养老院,一一分析利弊。他不害怕死亡,怕的是麻烦孩子,让孩子受惊、担忧。他说:“到告别这个世界的那一天,不开追悼会,不需要墓地,尽量做到不麻烦,只要记着曾经有我这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生活过。”

网络是范仁佐的一个出口。在网上写日志的时候,他自在畅快,生动坦荡,把心里的话全都说出来。2023年9月,他特意发文庆祝自己发博客第6000篇,“无论春夏秋冬,在这个地方倾吐了自己的情感……平均下来几乎就是每天一篇。如果按500字计算,有三百万字以上,也有那么一点洋洋大观”。

或许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或许是为了对抗衰老的生命,又或许是给自己的日志增添丰富的内容。范仁佐乐于学习新事物,他拜托儿媳为自己的手机装上“支付宝”,向孩子们讨教微信、团购、拍照、制作小视频等技能,他还尝试使用街边的共享单车,扫店家的二维码买奶茶……这些新鲜的经验能让他高兴一整天。

范仁佐把“老小孩”网站看成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天都要来耕作。身体不如从前,他尽量把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内,回复留言、查看新帖、构思日记。遇到因故上不了网,他会特意打招呼:“我要暂别几天,再见,朋友们!”阔别回归后,他又第一时间发帖,告诉大家回来了。

“老小孩”上的网友们早就知根知底,他们和范仁佐一样,都用“发博客”这种过时的方式,沟通着彼此的精神世界。曾经,“老小孩”网站因为疫情后经营困难,关闭了一段时间。老人们知道后很着急,纷纷捐款,希望它不要关门。范仁佐一口气捐了2000元,他冒着高温,搭乘1小时地铁,亲手将现金交给网站的负责人。后来,他在日记里写道:“现在老人们的生活追求已经不在于吃穿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温暖。”

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日渐老去的祖辈和父辈,有着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他们也可能是未来的你我每一个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