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遗产里的景德镇 艺术乡建在三宝

2024-05-24 20: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景德镇申遗 ,作者程万海 余乐进

景德镇申遗.

由景德镇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导,旨在宣传景德镇御窑遗址申遗各要素点,发布最新申遗动态,向公众宣传与文化遗产有关的各类文章和资讯,为业界、学界和公众搭建交流、互动、分享平台。

尝试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不一样的表达

遗产里的景德镇 艺术乡建在三宝

方李莉学术团队30年研究艺术人类学民族志场景展观察

5月1日至6月11日,景德镇模式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方李莉学术团队30年研究艺术人类学民族志场景展在珠山区陶源谷三宝蓬美术馆举行。

此次展览,堪称方李莉学术团队扎根景德镇30年研究的成果结晶,对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方李莉(前中)向观众介绍展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陶瓷生产史,给景德镇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承载着灿烂文明的宝贵文物和历史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景德镇的宝贵遗产,也是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巨大财富。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还有利于景德镇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景德镇镇区

今年是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之年,如何读懂景德镇的历史?或许可以在这次展览中找到属于你的答案。

“希望这次展览成为景德镇人照见自己的镜子,并通过这面镜子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历史,更好的确认自己的当下,并建构自己的未来。这是一场促使景德镇这座城市文化自觉的展览,也是一场促使景德镇这座城市文化自信的展览。”展览前言,让人看到的不仅是展览深刻的人文关怀,还有方李莉学术团队对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无限热爱。

毫不夸张地说,这次展览,就是景德镇历史的一本重要“说明书”。

(二)

方李莉和她的学术团队在三宝蓬美术馆

三宝,曾是景德镇古代瓷业重要矿产地和产瓷地。

然而,随着陶瓷原料配方的改进和区域制瓷中心的转移,这个小山村经历了从繁忙景象走向较长时间的寂寞。

近年来,因陶瓷文化复兴,高人文、高生态、高科技在这里汇聚,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在这里践行,艺术风尚与田园牧歌在这里交融。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逐渐成为三宝生活的日常,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三宝,再次由无人问津的寂寂古村,跃变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红打卡地”。

三宝的历史变迁及其深层原因,对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有借鉴价值,还有现实意义。

正因如此,东南大学与景德镇市政府特意选在三宝蓬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

(三)

方李莉学术团队成员在三宝蓬美术馆布展

纵观本次展览,创新之处甚多,“人类学民族志场景艺术”策展理念值得一提。

借助数字化交互式触控显示装置、口述史视频装置等全新的媒体数字技术,展览把传统的文本式人类学民族志融入互动场景,形成一个既学术又有艺术形式感的话语空间,让观众可以与瓷器互动,如同走进田野调查现场,切身感受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方李莉学术团队成员在三宝蓬美术馆布展

从汉代以来历时1200多年的景德镇陶瓷大事记,到宋元明清的工匠集散地图、人口迁徙图、生产地迁徙图,再到全球贸易路线图;从数千张记录城市变迁的精美图片,到100多部口述史微访谈视频,再到30多本景德镇有关著作、10余篇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浩瀚的田野调查成果,共同构成了这场视听盛宴的核心要件。

通过影像装置与空间场景装置相结合的形式,展览不仅再现了方李莉学术团队景德镇田野调查工作场景和人类学民族志文本,而且以艺术人类学的方式,娓娓讲述了景德镇这座城市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城乡互动的后农业社会跨越千年的变迁历程,让人深入了解景德镇的前世今生。

(四)

方李莉(右)在景德镇陶瓷作坊开展田野调查

方李莉学术团队30年研究展最大的创新成果,莫过于“景德镇模式”“瓷文化丛”“先锋人群”“后农业文明”等一系列学术概念的提出。

尤其是“景德镇模式”的提出,和方李莉学术团队对景德镇陶瓷贸易历史的研究,重新定位了景德镇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与价值,不仅对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代和历史的学术研究也非常有价值。

方李莉是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副主任、首席专家,同时也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师从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深耕艺术人类学研究三十余年。

方李莉(左二)带领学术团队在景德镇开展田野调查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方李莉教授就以口述史学方法,对景德镇开展了全面的多点民族志追踪研究,“抢救式”地记录景德镇瓷业“活历史”。

之后的三十年时间,方李莉教授指导并带动了一批批青年学者,在景德镇的广袤“田野”里,持续挖掘景德镇艺术文化的深厚内涵,先后出版了《景德镇民窑》《飘逝的古镇——瓷城旧话》《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中国陶瓷史》等学术专著,硕果累累。

方李莉(左二)带领学术团队在景德镇开展田野调查

通过1000多年来景德镇“人”的流动与全球“瓷”的流动,从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乡互动、遗产资源化以及地方与全球联动等多个维度,深入阐释了景德镇这座城市在与世界互动中所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

(五)

方李莉(右)在景德镇老厂陶瓷作坊开展田野调查

在30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方李莉学术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景德镇模式”,并对此进行了持续探索和研究,先后完成了《景德镇民窑千年变迁史》(上下卷),“景德镇百年变迁口述史”系列丛书《迈向工业化发展与变革的本土叙述》《本土文化复兴参与的多元叙述》,“景德镇陶瓷业百年变迁”系列丛书《从传统的危机迈向对现代化的求索(民国时期的景德镇)》《从传统的断裂迈向现代工业化的转型(计划经济时期的景德镇)》《从传统的回归到艺术之城的建构》,《从生产地到艺术区——超现代性的景德镇模式》(上下卷)4个系列9本专著,即将出版。

毋庸置疑,这些学术成果的源泉与基石,是方李莉学术团队三十年如一日对景德镇展开的持续、全面的田野调查。

方李莉在景德镇雕塑瓷厂(乐天陶社)开展田野调查

“景德镇模式”研究的对象虽然是城市,但却扎根于乡村,讨论的是城乡互动、农工相哺。

众所周知,在工业化时代,与城市发展伴生的往往是乡村的衰败。然而,方李莉学术团队在追踪研究景德镇的过程中却发现,景德镇以城市发展带动了乡村繁荣。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景德镇陶瓷生产地逐步从城区向周边乡村“转移”,不仅有效利用了乡村闲置房屋,还带动了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解决了附近村民就业。

城乡融合发展,在景德镇成为别开生面的鲜活实践。

“‘景德镇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城市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乡村问题,可谓开世界之先锋。”正如方李莉所说,“景德镇模式”,为景德镇更好地传承历史、启迪当下、面向未来发挥着积极作用和提供重要支撑,甚至可以成为未来中国乡村振兴值得借鉴的发展方式。

(六)

方李莉和她的学术团队在三宝蓬美术馆

走进展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是景德镇过往、当下与未来的历史镜像,还有方李莉学术团队对景德镇历史性研究所创造的对景德镇文化遗产价值的新认识,同时还能体验到艺术与民族志的碰撞所带来的文化触动。

走出展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风光与人文艺术在景德镇的共生共存,还有景德镇从世界瓷都向“艺术之城”的蝶变。

我们坚信,景德镇,未来可期!

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原标题:《遗产里的景德镇 艺术乡建在三宝》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