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影像深圳家谱|平湖刘氏家族:千年聚族于斯 文化薪火相传

2018-12-21 12: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刘姓,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大姓之一,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1000 多年前,刘累后人中的一支自中原辗转迁徙到深圳平湖,聚族于斯,歌哭于斯。刘姓族人是最早迁到平湖的客家人,属当地大姓,历代人才辈出。从宋朝到今日,一代又一代刘氏族人谱写着平湖的历史。

宋朝刘达宗千年前于平湖开基

平湖刘氏自中原迁于江西赣南、福建汀州宁化一带,再沿赣粤两省边界的梅林关进入广东,先居南雄珠玑巷,再迁至东莞城,后迁至深圳丹竹头。宋朝时,刘达宗于平湖开基,距今已逾千年。刘氏人才辈出,十九世纪的记载就称先后至少有 5 人考取了功名,成为举人或贡生。

从明朝平湖大围立村之日起,刘氏宗祠也随之建立,族人在这里传承家训家风、办理婚丧嫁娶、商议宗族要务。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祠堂被改作学校、仓库、工厂等,经岁月磨洗,多家刘氏祠堂如今只剩下德馨堂一间还保存完好。2017 年春,位于平湖街道大围古村的刘氏宗祠德馨堂开始重新修葺,祠堂围屋将被建设成文化博物馆,展示平湖的旧时风貌。

民国乡绅刘铸伯改变平湖命运

明朝嘉靖元年(1522 年),平湖墟始建。到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平湖周边的观澜墟、丰和墟相继建立,平湖墟逐渐衰落了。而到了民国时期,人口仅三四千的平湖墟却因为一位乡绅的出现,改变了命运——墟镇基建及配套设施得到大大改观和提升,一座拥有医院、学校、工厂、街铺及火车站的新型墟镇诞生了。

这位乡绅就是平湖籍香港巨绅刘铸伯。1910 年,香港著名慈善家、实业家、教育家刘铸伯回到家乡平湖,独资兴建新平湖墟。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平湖墟规划相当先进,布局合理,店铺林立,道路宽敞,具有相当规模。1911 至 1915 年间,刘铸伯先后成立振兴公司、昌裕公司(后改为益民公司)、大新织造厂等,并招收附近青年乡民当工人。如今,在平湖旧墟可见到振兴公司、昌裕公司遗址。

1916 年,刘铸伯分别在平湖墟建造 " 纪劬劳 " 学校和 " 念妇贤 " 医院,学校寓意纪念其母亲辛勤,医院则寓意纪念其妻子贤惠,为平湖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被人们誉称为 " 乐善乡贤 "。

1911 年,广九铁路修建时,本来没有计划在平湖建一个车站,刘铸伯亲自到广州找有关部门,要求在平湖增设一个火车站,并由他个人出资,后来便增设了平湖火车站。

红朱岭刘氏家族投身抗战舍生忘死

1938 年 10 月 12 日,7 万多日寇在大亚湾登陆,华南沦陷,铁蹄下的平湖墟一派萧杀。民族危亡之时,平湖热血青年奋起抗日,尤其是当地大姓刘氏族人。仅红朱岭刘氏家族中就先后有 14 位投身革命,当年的红朱岭学校成为平湖地区连接广九铁路路东路、西游击区的地下情报站和交通站。

解放战争期间,红朱岭也是平湖地区坚强的红色堡垒,武工队的领导和平湖乡第一任人民政府乡长刘坚都出身红朱岭。其中有刘宝英、刘茜芬、刘燮芬、刘卓礼一家四姐弟,刘坚、刘连科兄弟,还有刘映霞、刘敬尚、刘焯华等。他们舍生忘死,或随东边纵部队行军打仗,或从事党的地下情报工作,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红朱岭刘氏家族又在各地、各条战线上殚精竭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多有建树,受人尊敬。

刘彭龄父子两代致力平湖教育事业

清末,平湖人刘彭龄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省学政组织的选拔贡考试,成为一名拔贡生,被保送京师国子监深造。然而,在 1905 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作为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贡生,刘彭龄通过科举考试谋得一官半职顿成泡影。

刘彭龄只好返回家乡,潜心教书育人,渐成省港地区知名的文化人。1916 年,刘铸伯专程找到刘彭龄,请他出任 " 纪劬劳学校 " 校长。此后,刘彭龄从私塾儒生转变为一名校长,为新式乡间教育披荆开路。刘彭龄 11 岁的儿子刘仲德也不再接受私塾教育,转入纪劬劳学校学习。

1929 年刘彭龄逝世,他的儿子刘仲德在乡亲们推选下,继任纪劬劳学校校长。不久,刘仲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当地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教育学校师生学习革命思想,还通过学生向周围农村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颇受师生乡民的拥戴。1930 年,因革命原因,刘仲德被迫离开平湖,前往香港。后至越南、柬埔寨等地,在多个学校教授中文和英文。

1950 年,在外漂泊 20 年的刘仲德怀着 " 就算吃糙米饭,喝白开水也要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 的决心,返回平湖。纪劬劳学校已不存在,原先的校舍被用于平湖中心小学和之后的平湖中学,刘仲德又先后担任这两所学校的校长。在平湖," 校长 " 已成为刘仲德的终身代号。

在平湖,刘彭龄曾因拔贡生的过人文采被人们尊称为 " 平湖文胆 "。几十年后,刘仲德不仅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教鞭,也用他的文化造诣和高尚德行,承袭了 " 平湖文胆 " 的称号,备受乡人称颂。

刘旦华发掘保护平湖文化遗产纸龙舞

与父辈一样,刘旦华也是平湖知名的文化人。在父亲刘仲德的影响下,刘旦华自幼受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熏陶,专心习练笔墨,尤喜篆、草、甲骨文,自创的 " 黑篆体 " 更是别具一格。

刘旦华发掘保护了濒临失传的平湖刘氏文化遗产———纸龙舞,已入选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介绍,纸龙舞是平湖刘氏先民自中原南迁入粤后,世代相传的一项民间祈福传统。这项流传了千百年的民俗,在上世纪 60 年代被当做 " 四旧 " 彻底破除,所有纸龙付之一炬,再无人奏乐舞龙。

2008 年,得知深圳市在征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时平湖社区副书记的刘旦华牵头社区居民,开始抢救纸龙遗产。编织纸龙,龙头的技艺最为高超。在平湖社区,此时仅剩 93 岁高龄的民间扎纸艺人刘寿发会编织龙头。" 之前别人找上门都被他推辞了,我登门时,老人家敬重我父亲的为人,终于答应传授我编织纸龙的技艺。" 刘旦华说。

刘旦华边学边录影,以便传授给他人。纸龙扎好后,他又邀请曾经历过纸龙舞的老人们集思广益,尽量拼凑起曾经舞动纸龙时的音乐和舞步。经过近百场讨论和模拟,2009 年春节,停演已久的纸龙舞又重现在平湖民众眼前。身为平湖刘氏纸龙舞的第 31 代传人,刘旦华希望纸龙舞从此不再停演,平湖传统民俗文化能够代代相传,薪火不熄。

深圳晚报记者 刘苏 摄影 梁银练

原载于《深圳晚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