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以上海丨老城厢,一座城市的繁华底色

鲁怡
2024-05-24 17:54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这座被称作“东方巴黎”的国际都会,并非西方城市的摹本。

在“远东华尔街”、“东方曼哈顿”、“万国建筑群”的背后,盘踞着东南名邑“自古繁花”的城市根脉。绵亘千年的置县史、筑成四百余年的城墙、闾阎扑地的老字号、闻人雅集的“三大名园”,是她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纳世界风潮的深厚底蕴。

“在城曰坊,近城曰厢”。外滩以北,陆家嘴以西,1000多年前上海县治所在的老城厢,是市列珠玑、百里尘廛的开始。她是上海的乡愁,是这座城市自古繁华的底色、厚植根脉的文化、万商云集的基因。

千秋繁华,城市文化的元空间

“1291年上海设县,县城就在今老城厢地区。可以说,老城厢是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根脉,是上海的起点与基石。”——《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忆往》

如果把城墙看作一座城市的开始,1553年,周长9华里城墙圈起的老城厢,是上海故事的原点。

“上海,旧名华亭海。当宋时,番商辐辏,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在焉。”根据明《弘治上海志》所载,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民物繁庶,始割华亭东北五乡建上海县,县治一为原榷货场(今中华环路东,外咸瓜街老太平弄北地块),一为元代上海市舶司署(今方浜路南,光启路西,三牌楼路东,学院路北地块)。

明代上海县城图,可见城墙与城墙外的临江码头

《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划示》确定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基于此,历史上两处上海县治均属该保护区范畴,从行政角度而言,老城厢是名副其实的上海之根。随着海岸线东移动和航运发展,这座因江海沉积“浮出水面”的小港口,逐渐成为南北货物往来与交易的中心,至南宋时,上海已发展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仙宫观、市廛、贾肆,鳞次而栉比”。

明嘉靖年间,为防御沿海倭寇侵犯,上海始筑周长九里、高二丈四尺的环形城墙,这道上海中心城区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城墙,围合成今日老城厢的大致轮廓。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在“城外”的设立及发展,民国时期“拆去城垣,环筑马路”,昔日城墙砖瓦拆除填入早已废弃的护城壕沟,填筑了今天的人民路、中华路。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表示,通过对于筑城、拆城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上海社会的多种面相。从1553年建成到1914年拆除,在300多年的时光中,老城厢的城墙内,曾走出徐光启、陆深、董其昌等名士,随着一个个写入中国历史的人物在此登场,上海逐步演进发展为“东南壮县”。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认为,老城厢是上海城市文明的见证者、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上海的地理标志和历史标识、中国城市发展活的历史博物馆。

从“江南三大藏书楼”书隐楼,到曾走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徐光启的“九间楼”,以江南传统城镇为基底的老城厢,流淌着绵亘千年的城市行迹,它是千秋繁华的起点、城市文化的元空间。

万商云集,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原动力,可说是一种城市DNA,城市DNA决定一个城市的气质。上海城市的起源,最强的动力是港口建造。”——李天纲

上海市政协“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与旧区改造对策研究”显示,景定五年(1264),原设青龙镇的市舶司迁上海(县),设近浦滩处,从此这里成了主要的海上贸易专卖场,故又称“榷场”。

因港而兴的上海,贸易是其发展的原动力。这座南宋咸淳年间“海舶辐辏”“蕃商云集”的港口,逐渐成为长三角的运输中心和南北贸易枢纽,据《上海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凡远货贸迁者,皆由吴淞江进泊黄浦。城东门外,舳舻相接,帆樯比栉”;至嘉庆时,“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地大物博,号称繁剧”。

曾担任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张雪敏教授在《亦中亦西老城厢》中写道:沿岸仓库商号林立,集中了银楼、棉花、绸缎、绣品、皮货、参茸、药材、木器、京广杂货、洋货、海味、南货、腌腊等店铺,童涵春国药号、万有全腌腊店、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棉布店、老饭店、德兴馆、老同盛南货店等一批名店先后应运而生;形成了洋行街、咸瓜街、油车街、花衣街、竹行街等一批行业性街市,城隍庙成为小商品和吃用俱全的综合性市场,杂货小铺星罗棋布,遍及大街小巷。

商船会馆、三山会馆、四明公所历史图

各地商贾云集,遂令“以敦乡谊,以辑同帮”为宗旨的会馆公所组织于老城厢兴起,商船会馆、潮惠会馆、三山会馆、四明公所等在上海经济活动中曾产生很大影响,最多时达百余个。沙船业、镌刻、钱庄、米豆、粮食、渔业、棉花、布业、花押业、药业、木商、油麻、梨园、珠宝……这些由工商业者发起组织的会馆公所,不仅促进了上海近代工商业繁荣,还为日后建设法制化、规范化的民间工商团体打下了基础,真正奠定了上海的商业与贸易基因。

这个“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孕育了冠生园、童涵春堂、吴良材眼镜等一批著名的老字号,代表着上海制造的水准与对精致生活的恒久追求,以及传承、经典和荣耀。老城厢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景象,在作家笔下生动地还原,氤氲着热气腾腾的烟火世相:内山完造在《上海夜话》中写,从大东门走进城里,街两边有各色商店,帽子店、鞋店、化妆品店、扇庄、玻璃器皿店、洋杂货店、算盘店、笔墨庄、纸张店、吴服店、药店、毛皮店、珠宝店以及烟草店、线香店、卖中国乐器的乐器店等等;在王安忆笔下,她童年时代的老城厢,拥有“饱满的人气”、“质朴的古意”,“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玩意儿”。

老城厢河南路繁华街景历史图

“阛阓居奇百货盈,遐方商旅满江城”,蒸腾着市井烟火的老城厢,也是承载生活美学的范本。富庶的江南,滋养了文人雅士之好,明清时文人造园之风勃兴,老城厢俨然一座“公园城市”:与徐光启一道写入《明史》的潘允端修豫园,进士出身的顾名世造露香园,明朝刑部员外陈所蕴建日涉园。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并称上海三大名园的豫园、露香园、日涉园,随着一个个搅动风云的人物在历史里浮沉。尽管露香园毁于战火、日涉园所存无几,叠山理水、绣槛雕甍却成为城市格调的一部分,在画中、小说中、在各种文艺作品中,三大名园仍在熠熠闪耀,流传为每一个上海人的心中故园。

重启风华,历史风貌区的传与承

“城市中,总有一个稳定的场所,它们构架为城市发展的参照物,并铸就城市生活的起点和源头。”——乔治·佩雷克

随着上海开埠,租界的发展使老城厢地位受到极大冲击,市政设施和管理落后,城市环境逐步恶化,逐渐失去行政、经济与商业中心的地位。尽管通过上海地方自治运动一度创造了华人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但在淞沪战争爆发后,老城厢遭到严重破坏,轰炸后的废墟上,棚户、“滚地龙”随处可见。至上海解放,老城厢道路狭窄、交通拥挤、建筑陈旧,人口密度在上世纪中叶达到全上海最高,居民戏称“一张报纸上站好几个人”。超负荷的居民数量和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成为老城厢之痛,1998年,中国第一家城投公司——上海城投介入露香园区域,这个昔日上海三大名园之一的所在,几经战乱浮沉,彼时建筑密度达80%以上、绿化率为0%,共有4000多只住户日常使用的马桶,旧改迫在眉睫。

2003年露香园路与大境路交叉口实景图

2002年,上海市政府正式将改造老城厢西北块(露香园区域)的任务交给黄浦区政府和上海城投,一年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留存有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痕迹的老城厢,成为中心城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可以说,露香园项目的生长,几乎与这座城市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推进同频共振,在中国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快周转时代,露香园项目的出发点已经从简单的“拆旧建新”转变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文化人居”,勇担改善民生与守护历史文化的双重重任。

作为上海首个成片开发的历史风貌保护区更新成功案例,露香园将城市更新的起始点落在对城市区域的文化挖掘、文脉探究、风貌实录和测绘分析上,对露香园在内的老城厢进行了城市肌理、空间尺度、建筑风貌的深入研究和记录。由于种种原因,在露香园之前,对于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西”,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往往以“洋”为主,露香园通过对密集的步行道路系统、高度复合的城市肌理、鲜明的街弄墙院特征是采集、还原、致敬,将“中”的魂魄重新唤醒,与古为新,提炼属于当代的中式美学。

露香园二期效果图

传承历史文化根脉的同时,露香园亦延续了场所精神。物质空间载体老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历史风貌保护红线的矛盾交织,面对老城区改造的错综复杂,许多更新项目采取了改变项目功能的手段以破解难题,露香园则恪守着地块作为人居高地、缙绅世家生活方式载体的基因,保留地块的居住功能。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昔日的名园焕新为一部全球城市人文存续的人居杰作,为后续传统里弄保留居住功能树立了先例典范。

露香园二期别墅效果图

据了解,在一期的基础上,露香园二期的更新开发策略和设计思路,围绕更大范围的历史肌理恢复、风貌街巷复兴、开放空间优化、历史建筑活化四个维度展开,同时通过雕琢历史建筑的匠心匠艺,重焕“露香池”等历史人文盛景。二期整体规划10.94万方高层住宅、2.44万方低层住宅(联排别墅)、5.22万方商业以及历史风貌建筑,使原生的老城厢文化与新都市生活和谐共融,成为上海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领域的新品牌、新范本、新标杆。其中,即将上市的12套海派风貌别墅,面积406-538平米,涵盖市场稀缺的类独栋、类双拼及联排产品,赓续该地块作为栖居高地的地脉基因,为上海市场带来雍容、博雅、考究的海派人居体验。

“楼以楠木建设,地坪铺青色釉面砖。”王安忆小说《天香》中那座活色生香的露香园,重新绽放于昔年故地,一并重绽的,还有江南泽国淬炼千年的逸趣与幽情。故园归来,以历历二十载时光,重启一座城市的风华,重启她自古繁华的底色、厚植根脉的文化、簪组唱酬的烟火日常。

    责任编辑:黄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