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一个诗人开始写科幻小说
原创 顾叶
《装置》这本书封面上印有很多句推荐语,譬如“奥威尔政治小说奖入围作品”“《泰晤士报》年度科幻作品”等等,但最吸引我的一句话其实是——“科斯塔诗歌奖得主科幻小说处女作”。
当一个获过拥有五十年历史的老牌文学奖项的诗人开始写自己的第一本科幻,会写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抱着这样的好奇,我打开了这本书——
文 | 顾 叶
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故事
故事不长,也不复杂,共十一章,每章独立描写一个或几个不同人物的片段,随着时间线向后跳跃,逐渐呈现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惊悚的未来故事:
在未来的某一天,某种可以隔空传输人或物的装置被发明了出来并逐渐被运用到了整个世界。一开始这个装置看起来很不起眼,然而随着装置不断迭代,它开始传输越来越大越来越重的物品,逐渐地,它取代了各类传统运输工具,被安装到了全世界,最后它甚至可以将人类传送到地球上。被新技术改变的新世界看起来很美,但也有人察觉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众所周知,地球上最擅长政治讽刺的就是英国佬。作为科幻小说或者说文学的经典类型之一,反乌托邦这一体裁从诞生之初就与英国紧密相连:从18世纪的《格列佛游记》到《埃瑞璜》,从《美丽新世界》到《1984》,都诞生于英国作家笔下。《装置》的作家J.O.摩根亦如是,在他笔下,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英国经典政治讽刺喜剧《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剧照
整个故事的核心其实就是第六章中的杰克斯先生所说的那句话: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接受了一套没有人弄懂的系统,一套不合理的系统,但我们依然信任、依靠、盲目地相信它。”
关于这个可以隔空传输的装置运作的原理,故事中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同的猜想,但从头至尾都没有被正式揭晓,也并未解释为什么装置可以逐渐垄断整个世界的运转,而是以一个近乎零度的视角呈现了一个被无人理解的机器逐渐垄断的暗黑世界。
在故事中,这个传输装置看似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运转,但被传输的人或物品是否还是原来的人与物品,被质疑,亦被掩盖。在传输过程中,装置只能保留整体,无法保留一部分又去掉一部分。装置即僵化,装置即桎梏。技术带来的异化在这本书中被呈现为人与物的本质异化,作者在其中想要表达的理念与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的观点不谋而合——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提出,在机器大生产条件下,技术理性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科学技术成为新的控制形式。技术理性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控制形式会制造出一种基于高度文明状态下的自由假象:看似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实则却导致了人异化为单向度化的人,即人丧失其对现实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能力,而最终自甘陷于不加反思的服从现存思想与行为的一种状态。(《理性的僭越与人的异化——从马克思、韦伯到马尔库塞》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胡沛验)
《单向度的人》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著,刘继 译
一种反类型化的叙事方式
除去充满政治隐喻的沉重内容,《装置》中另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贯穿其间的诗性与哲思。
长久以来,科幻小说常常被称为“点子文学”,用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及研究者詹姆斯·冈恩的话来说:“哦,当你在做这行的时候,就很容易会有不可思议的的点子。”从这个角度来看,《装置》中的核心设定“隔空运输装置”确实算不上什么新鲜玩意儿,从传奇小说家史提芬·金的短篇小说《思动》到雨果奖得主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经典长篇《群星,我的归宿》,从经久不衰的科幻长寿影视系列《星际迷航》到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致命魔术》,甚至老少咸宜的《哆啦A梦》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科幻电影《星际迷航1:无限太空/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剧照
然而,与这些完整精彩的故事不同,《装置》的作者J.O.摩根并未讲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的完整故事,而是讲述了11个不同时间中的11段不同人物与装置直接或间接关联的故事切片,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却串联出了一个逐渐被机器垄断异化的,细思恐极的未来世界。
抱着阅读一部很类型化的硬科幻小说的读者可以调整一下预期方向,阅读这部奥威尔政治小说奖入围作品时,我的感受不像是观看了一部好莱坞科幻大片,而是仿佛在某个阴冷的雨天午后,看了一部英国文艺电影——作者J.O.摩根的文笔冷峻,精准,隐含肃杀之气,又充满着细节与画面。
著名科幻作家特德·姜在其经典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之中,将语言学融入其间,语言学家露易丝通过与外星文明“七肢桶”的交流,思维逐渐被外星语言的书写模式所影响,从而突破了线性思维,预知了自己与女儿一生的故事。而在《装置》中,作为一名诗人,J.O.摩根在一个科学概念为基底的故事中融入了层出不穷的艺术类别——绘画、音乐、语言(翻译)等,透过这些内容的类比与碰撞又生发出更多哲学思考。
根据《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电影《降临/ARRIVAL》剧照
书中第二章的主角卡特太太对运用装置给她搬家的公司充满质疑,在她珍藏的爷爷的巨幅肖像老油画被传输后,她发出痛苦的质问:
“你怎么能说一件艺术品,一件人们花大量心血、理解力、手工制成的东西,一件人们层层叠叠美化加工的物品,一件不仅由颜料制成,还超越了颜料的画作,一件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而是被抽象为超越性精神的伟大作品,那么美,那么永恒—这样的存在怎么能被拆解为一个个原子,又瞬间在数百里外的地方被重组,那它还和原作一样吗?它会比假货还假,成为一件简单的复制品,成为原作的虚假呈现。”在她看来,“这幅画所谓真实的完美,是通过不确定而画成的不完美,是人们通过乱七八糟的颜色和可见的笔触,将这些混乱变成有意义的东西。”
第五章中男主角一直研究装置在数字方面的运作,以期制造一台诊断迅速、利落、完整、绝对,在认知上无懈可击的机器。而在妻子患癌症后,主角想要找到一种可以让机器传输人出去,留下人不想要的部分的方法,却发现“机器的方法是整体的,所见即合理。机器的方法是纯粹的、真实的,如同数字一样纯粹、真实。”机器可以通过观看识别出癌细胞,但监测到不好物质,机器就会拒绝传输整个身体。
作者在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主角作为一名翻译,认为在翻译语言的过程中可以改变甚至改正一些文本让其在新的语言中更加合理,即使这样会让译文的表意变模糊。但机器却并非如此,机器只需要分析、解开再重制,不需要理解,不需要改变,不需要提升。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书中极权政权创造了一种新语言“新话(Newspeak)”作为官方正统语言,基于英语(所谓Oldspeak)但大量词汇及文法被简化、取代或取消,它是“世界唯一会逐年减少词汇的语言”,旨在去除语言中含糊的部分,只留下正统性权威性解释,让其他任何思考模式都不存在。
《1984》剧照
有趣的是,小说中不断提到数学与准确,但实则整篇小说都如云烟氤氲般,透着强烈的含糊的不确定性,这种游荡在文学与数学,主观与精确之间的气息总让我想起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与那部气质独特的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
《诗云》属于刘慈欣的“大艺术系列”之一,描述了一个技术与艺术的对抗的故事:地球被毁灭,掌握超级技术的神级文明蔑视被奴役的人类,却被人类写的诗激起了兴趣,试图用穷举法写出超越李白的诗,最终用太阳和九大行星的全部物质造出了一片包含全部可能诗词的星云,却无法变出具备古诗鉴赏力的软件,检索不出最好的诗词,技术在艺术面前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而在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其中则有一位神秘又独特的人物孙一通,他既与外星人保持联系,又时常在田间地头写诗,在村里的广播站念完诗后,他诚恳地对想寻找外星人的男主角说道:
“诗歌只是人类情感沟通的工具,但是数学是整个宇宙通用的语言。”
“数学就是太确定了。我学不好,我还是喜欢语文。”
政治与诗性,沉重与轻盈,都可以在《装置》的故事中共存,科幻电影可以是《流浪地球》,也可以是《宇宙探索编辑部》,文明需要技术与确定性,也需要艺术与不确定性,人类需要《三体》,也需要《装置》。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装置》
作者:[英] J.O.摩根
译者:柳闻雨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它”改变了世界,我们却浑然不觉
“它”命令我们如何生活,我们允许了
因为有人告诉我们“它”没问题……
********
这是开端。迈向美丽新世界的第一步。
一个轻松而丰富的未来世界。距离不再成为我们接触的障碍。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传输装置,在每个家庭,每条街道,每个城市。
快速。干净。简单。一个由数据而非情感驱动的未来。
一项新技术的编年史就这样开始了,它很快将会改变整个世界和每个人——怀疑者和信仰者、无辜者和传道者。一项科学奇迹很快就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我们固有的混乱又如何呢?
在一个只关注进步的世界里,那些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事物——记忆、恐惧、爱、鲜血、矛盾、死亡——将会变成怎样呢?
当我们追求完美感时,我们会失去什么?
*******
来自平行时空的十一封信
致关心人类文明未来的你
现实与未来的相会,诗意与想象的交融,人性与科技的碰撞
让我们一起思考,以丧失人类本质来换取技术进步的便利,真的值得吗?
作者简介:
J. O. 摩根,英国当代诗人,小说家。作品曾两次入围“前瞻诗歌奖”和 T.S.艾略特奖。2018 年的作品《保证》(Assurances)荣获当年的科斯塔诗歌奖。
原标题:《当一个诗人开始写科幻小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