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感受5000年前的壮阔黄河,临夏文创产品亮相深圳文博会

澎湃新闻记者 薛松
2024-05-24 12:2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提起我的家呀,我家在临夏,白布的尕汗褡呀,青布的黑裌裌……”来自西北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花儿”高亢悠扬、悦耳动听的旋律弥漫在甘肃展馆,路过的观众们纷纷驻足,加入到歌唱的队伍中。

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次文博会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精心组织选送的非遗产品、文创商品、美食系列三大类63件(套)展品亮相甘肃馆,充分展示了临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双耳四鋬彩陶瓮复制品

临夏非遗,精彩纷呈

走进文博会展馆临夏展区,因器形高大、图案精美而闻名全国的双耳四鋬彩陶瓮(彩陶王)复制品格外醒目。“这个文物复制展品真是太精美了!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临夏走走看看。”在展区参观的游客们纷纷感慨。

临夏是中国开展彩陶文化考古最早、发掘最多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地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交相辉映,在中国彩陶文化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这件双耳四鋬彩陶瓮(彩陶王)复制品让在场观众无不感受到了5000多年前的黄河波澜壮阔、气势汹涌的景象。

文创产品

《如意甘肃·河州秧歌》泥塑作品

在此次文博会上,临夏州参展的《如意甘肃·河州秧歌》泥塑作品大气磅礴、《十二生肖》木雕活灵活现、《二十四孝图》葫芦雕刻形象逼真、《民族大团结》砖雕栩栩如生、掐丝珐琅的临夏牡丹“芳香四溢”……尽显临夏文化的非遗文创产品,让参观者目不暇接,大家边走边看,对这些充满文化元素和符号的产品爱不释手。

近年来,临夏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申报丰富非遗项目,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大力培养传承力量。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等相结合,提高非遗文创产品品质,在文旅项目中“植入”非遗展示、展演,着力提升非遗文化体验。目前,临夏州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1项、省级非遗名录29项、州级非遗名录148项。

非遗技艺和产品亮相文博会,不仅让人们对传承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有了再认识的机会,也拉近了人们与非遗的距离,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临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镶嵌在甘肃这柄“玉如意”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丰厚的文化资源不仅为文艺创作、文化服务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和素材,也正在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绽放出愈加独特的魅力。

深圳文博会临夏展区

文旅软名片,助力临夏经济腾飞

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黄洮交汇”的黄河奇景、古色古香的八坊十三巷、风景旖旎的太子山旅游风情线……临夏不仅有奇特的地貌,丰富的化石,众多史前遗迹,还有山水美景和诱人的特色美食等,是一个人气飙升的旅游打卡地、黄河文化旅游黄金带上的重要节点和旅游目的地。在此次文博会上,惊艳全场的除了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临夏秀美的旅游资源也“圈粉”无数。

临夏展区吸引大量观众围观

揽山水之幽、得人文之胜。文旅产业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整体实力,是发展的“软名片”。自然的慷慨赠与、历史的厚重积淀,为临夏这片热土增添了无限魅力,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近年来,临夏紧紧围绕“文旅百亿产业”和“旅游文化城市”目标,秉承自身优势,充分挖掘、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节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农业”等全域全季旅游。

特别是,临夏成功加入世界地质公园大家庭,进一步打响叫亮了“花儿临夏 在河之州”品牌,激发了人们对临夏旅游的向往,让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出发游临夏”的初始地。截至目前,全州有各类景区景点143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42处,其中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1处、3A级景区28处、2A级景区2处。2023年,全州接待游客3103.1万人次、同比增长177.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1.4亿元、同比增长292%。

春赏花、夏游绿、秋观景、冬玩雪……如今,临夏旅游成功由资源依托型向品牌创新型转变、由景区型向全域型转变、由单一型向文旅融合型转变、由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旅游接待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井喷式”发展,旅游业已然成为临夏州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综合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的重要引擎。

参加此次展会,让全国游客和文旅企业、文创产品商深度了解临夏作为“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国砖雕文化之乡”“西部旱码头”“大禹治水的源头”“古动物的伊甸园”“古建筑的博览园”的迷人魅力,也让大家了解了临夏地质遗迹、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进一步提升“花儿临夏·在河之州”品牌形象。

同时,临夏向全国各地的朋友发出邀请,到临夏赏六十里牡丹花海、观山水人文美景、游世界地质公园、听世界非遗“花儿”、品河州特色美食、享文化休闲之旅。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