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翻书党│诺奖诗人的长篇巨著与波兰诗人的故乡回忆

秦斯棠
2019-01-07 17:0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2017年3月17日,诗人、剧作家德里克·沃尔科特在圣卢西亚家中去世,享年87岁。作为199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和他的作品早已蜚声世界,因此当他去世后,圣卢西亚这个东加勒比海中面积仅 616 平方公里的小岛国也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国葬。

沃尔科特一生多产,共出版过10多本诗集,近30部戏剧,但真正使他享誉世界文坛的还是他在1990年出版的长篇巨作《奥麦罗斯》。

《奥麦罗斯》,【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著 杨铁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版

这部长诗共64章,8000多行,可梳理出四条主线:

一是两个加勒比海渔民——黑奴后代阿喀琉和赫克托,争夺美丽女佣海伦的故事。二是英国二战退休军官普朗科特和妻子在圣卢西亚的退休生涯。三是作者本人的世界旅行。四是菲洛克提提的伤口。

熟悉荷马史诗的读者,应该已经从上述人名中猜到,沃尔科特这部长诗正是把《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作为结构原型,穿插描写了故乡加勒比海的历史与文化,时间与空间、神话与现实相互交织,形成了极为复杂迷人的文本。

“奥麦罗斯”(Omeros)是现代希腊语“荷马”的意思,沃尔科特通过拆分这个名字的音节,赋予了它极其丰富的涵义。

随后便是阿喀琉与赫克托为了海伦进行决斗的场面,只不过,决斗的地点从特洛伊变成了圣卢西亚岛上的一个村子。

这个村子与荷马的古典世界形成强烈反差,极具现代元素,比如夜晚充斥着迪斯科和跳舞狂欢的人群。

最后荷马来到现实中,通过与诗人沃尔科特的对话,对战争进行反思。

当然,对荷马史诗进行变形,只是沃尔科特《奥麦罗斯》中的一条主线而已,要想真正梳理清楚这部长诗的人物和叙事线索,还需要读者付出一定的耐心和知识积累,正如本书译者杨铁军所言,“沃尔科特多次说,他的本意并非把这本书写成一个供学者们钻研的谜语般的文本,然而《奥麦罗斯》对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指涉,对西方经典的大量运用,给喜欢勾陈索引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探索空间。”

多年来,花城出版社持续出版的“蓝色东欧”系列,是我关注和喜爱的一套丛书。这套丛书为国内读者译介了诸多重要的东欧作家,其中也包含三位重量级的诗人,如切斯瓦夫·米沃什、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兹比格涅夫·赫贝特。

《两座城市》是“蓝色东欧”系列新近出版的一种,作者是波兰“新浪潮”诗歌代表人物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这部散文、随笔合集的英文版有“论流亡、历史和想象力”的副标题,分别概括了全书三个部分大致的主题。

《两座城市》,【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著 李以亮/译,花城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扎加耶夫斯基这本书里最令人动容的文字,毫无疑问属于他的回忆性散文《两座城市》,在读的过程中,我总是会想起俄裔美籍诗人布罗茨基的名作《小于一》,它们都是作者献给自己祖国和成长岁月的深沉乐章。

扎加耶夫斯基的“两座城市”是指利沃夫和格里威策,前者是他的出生地,后者是他童年和少年时生活的城市。

1945年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会议上,原属波兰的利沃夫被划归苏联(苏联解体后属乌克兰),而德国占领的西里西亚地区(包括格里威策在内)则重归波兰。扎加耶夫斯基一家人因此需要从利沃夫迁居西里西亚的格里威策。

然而新的城市留给扎加耶夫斯基的印象,就是一个糟糕的工业化城市。但厌恶归厌恶,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况且,他有时还能从同学那里,收获一些德国唱片公司留下的古典音乐唱片,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并非每个迁居的波兰人都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多年以后,扎加耶夫斯基回想起一位楼下的邻居,他搬到新城市后,为了表示抗议,甚至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住所。

两座城市,对于扎加耶夫斯基来说,仿佛就象征着历史和现实生活里无尽的矛盾与纠缠、希望与恐惧、光明与阴森……这些情绪如童年时代听过的古典音乐,不断循环在诗人的耳边。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