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影像深圳家谱 | 蒋蕙琳:茶艺的“播种人”
茶是乡愁的方子
小时候,祖母每每在贵宾来临时,总是捧出一碗碗气腾腾的姜盐豆子芝麻茶。姜盐豆子芝麻茶传说起源南宋时期。此茶保留了吃茶叶的习俗,茶食与茶叶一起吃下。这碗茶里有姜的辣味、芝麻的香甜、豆子的清爽、茶叶的清新,喝后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在故乡茶汤的影响下,蒋蕙琳从小就爱上了吃茶。
若要说起与茶的缘分,那要从蒋蕙琳的父辈说起。当年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蒋蕙琳的父亲离开家乡湖南,去了湖北荆州。她的大姑妈到新疆支边,小姑妈去了云南西双版纳,兄弟姐妹天各一方。小姑妈有时候会从云南寄来糯香的绿茶,堂伯也会从老家寄芽头茶过来。每当收到茶,父亲总会很高兴地喊全家人来一起喝茶。茶毕,父亲还会静静地吹一段口琴,那游子的思乡之情,混合着口琴的音韵和着茶香在空气飘荡,成了她对那段日子最独特的记忆。
因为寄来的茶量极为有限,平日里,父亲还总会塞给蒋蕙琳五毛钱,打发她去买三包茉莉花茶。当时茉莉花茶一毛五一包,剩下的五分钱可以给自己买点糖吃,对于这样的 " 好差事 ",蒋蕙琳总是十分积极。小时候五毛钱就是一星期的零用,但蒋蕙琳总是不到周四就花完了。父亲宠爱小女儿,借着买茶的名头 " 补贴 " 她。" 茶就是这么神奇 ",蒋蕙琳深情地说," 茶就是抒解乡愁的方子,茶里寄托的是对亲人满满的思念 "。
茶是一辈子的事业
蒋蕙琳曾是湖北荆州某丝绸纺织厂的一位女工,是茶改变了她的人生。在国企改革时期,机缘巧合之下,她接触到了茶馆服务员的泡茶手法,这激发了她对茶艺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她明白在简单的泡茶手法背后,有着茶性极其深厚的知识需要系统地去学习,于是她与同伴一起,先去福建各个茶学院求学,后来去了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学习。那时,对于全国为数不多的茶艺培训点来说,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几乎就是茶艺行业的 " 黄埔军校 "。
她清楚地记得那是 2005 年的杭州,蒋蕙琳准备考高级茶艺师。一次老师问大家:" 你们学了茶艺后想做什么?" 有的同学来自云南,说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普洱茶品牌,有的说想创造一个代表自己的茶文化品牌,而蒋蕙琳和她的朋友说:" 我们想做茶艺教育。" 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的 " 妄语 ",在今天似乎变成了实现,但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学成后,蒋蕙琳回荆州便与朋友合伙开茶馆,践行着自己对茶艺的感觉。她在自己的茶馆里,编排了几套茶艺表演,让学生们在固定时间表演,定期做一些文化宣传,积累了一定的名气。2006 年,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在宜昌举行,蒋蕙琳带着她的团队和鸿渐茶馆的许长洋组建了荆州队,代表湖北省参赛,取得了名次。蒋蕙琳获得了个人赛铜奖,荆州队取得了团队第三名,蒋蕙琳因此也拿到了技师职称。
2007 年,蒋蕙琳把目光放到了深圳。对于一个年轻的城市,一个包容和开放的城市,她隐约感觉到,她的茶艺在深圳将有用武之地。很快,深圳接纳了她,她如愿成为了深圳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做茶道老师。在蒋蕙琳心里,茶艺永远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茶艺世界里永远需要一些鲜活的年青人,把茶艺发扬光大。在学校任教不仅能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又能圆了自己做茶艺教育的心愿,从此一干就是十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 " 茶种子 "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颗茶种子。
" 茶艺的第一堂课,一定是我来上的。" 蒋蕙琳说。她认为,不管之前学生们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渠道来认识茶,第一堂课犹如一道大门,推开它,学生才算正式走上茶艺的道路。" 不是说你有钱能找到好茶你就是一个好的茶人,而是你懂茶,知道制茶者和茶本身想要表达出来的特点,这才是茶人真正要理解的东西。" 因此为茶人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即使手下配备了十多名教师,蒋蕙琳的第一堂课也从不假手于人。
蒋蕙琳认为,茶的精神是 " 和 ",是宽容、谦逊。茶并不是一种孤寡高傲的东西,它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高傲的茶艺师,坐在台上表演茶道时不搭理别人,那么我觉得你并不算一个纯粹的茶人。" 她觉得真正合格的茶人应该是跟别人分享对茶的理解,在茶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蒋蕙琳说:" 人活着,就是要证明自己在世界上来过。" 如果能把茶艺传播出去,把茶艺的流派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茶艺,这才是她认为的 " 在世界上来过 " 的证明,是她在茶艺教育道路上的内在驱动力。
茶能改变人生,总结十年间她教过的学生,教过的人数至少有 8000 人,她说自己的学生往往是家里的兄弟姊妹们一个接一个地来听课的。茶艺真正能够改变一些人的人生。她曾经带过几个学生,是公交售票员。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她们的举止、心境都有了变化,最后不仅成为了茶艺师,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且以后一直从事着有关茶的事业。这是茶的魅力,更是像她这样茶艺教育者的骄傲。
希冀茶文化走向世界
蒋蕙琳的女儿韩雅莲现在是深圳市国际茶艺协会的秘书长,同时还是一名设计师。由于妈妈自然而然地言传身教,韩雅莲越来越喜爱上了茶文化。由于受到父亲的熏陶,韩雅莲已经把自己的梦想具化到茶馆、茶具的设计上来。对于有年轻一代的传承,蒋蕙琳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首先是通过 " 师承 ",老师与徒弟之间的传承;其次是 " 家承 ",一个人学习茶艺,能够带动一家人去接触茶、了解茶;最后,还应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通过直播、公众号等手段,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茶。2014 年,她与女儿一起出版了《修心 · 茶 · 道》一书,在书中,她精心梳理规范了 13 种茶的冲泡技法并作出示范。中国茶艺简约地说,有技、道两个层面,技存于形,于熟练中得展现;道进乎技,于禅悟中开境界。她说,深圳是一个走在国际前沿的城市,不仅要在深圳传承和发展茶道,还要以深圳为基点,以文化交流的方式走出去,向国外传播输出茶文化,这需要几辈人一起努力。
深圳晚报记者 黄文波 实习生 廖慧莹 摄影 韦建诚
原载于《深圳晚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