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当下,为什么连结变得越来越重要?

2024-05-21 13: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8年,“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首度亮相,彼时,在艺术总监鲍栋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淀出它自身的价值,而博览会的使命就是在面对现实、基于自身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价值梳理与外部传播,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系统生态的发展。“价值观上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本土性。这种‘本土性’并不是封闭的、民族主义的。它指的是我们每个人、每个画廊、每个艺术家,在其本土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经验。这种经验反映在创作上、收藏上、欣赏上,构成了不同的经验范围,我们尊重这种经验范围带来的差异性和凹凸不平。”鲍栋说。

最早在2018年就参与进北京当代艺博会的第一批“元老级”画廊,都非常认同这种对于艺术生态中本土性问题的关注与聚焦。在他们看来,北京地区的确缺乏一个能够系统性展示当代艺术价值与成果的博览会。而在此后6年之间,北京当代不断吸引了更多年轻化、多元化的画廊与艺术机构。在2023年一场盛大的“重聚”以后,今年的北京当代艺博会以“凝聚”为主题,散发出更加强劲的势能与影响力。

2018年至2023年“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

左滑可依次观看

©北京当代艺博会

从最初的32家参展商,到2023年154家参展机构、四天内累计8万人次的观众,北京当代艺博会在短短六年时间里极速扩张、壮大,成为广受认可的世界级博览会。而随着其对于“本土性”视角的不断剖析与深入,中国本土画廊、艺术家、艺术从业者的成长、困境与自我变革,也在博览会的一次次“相聚”之中,更加清晰地浮现。

2023年“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重聚”现场

左滑可依次观看

©北京当代艺博会

正如艺博会建立之初,艺术总监鲍栋所说:“北京当代把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当代艺术画廊作为核心的合作伙伴与命运共同体”,一个本土艺博会的成长史,也恰如一部不断书写的中国当代艺术编年史,在持续地梳理、反思、解构与展望之中,也期待拼合出更加完整、丰富的,真正具有中国本土性的艺术版图。

19世纪,人们创造了“艺术史”的学科与体系,以期记录和研究艺术风格的趋向和转变。伴随着艺博会影响力的爆发式增长,对于艺术的认知常常趋于“双年展化”、“艺博会化”——这一现象即代表着对于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也在随着艺术与时代背景、市场条件、展览空间之间关系的转变而被标记和影响。曾经,艺术的时间性沿着“艺术史”的脉络生长;而如今,在艺博会的语境之下,为艺术所赋予的“时态”,将触达到更多更具社会性和人文性的视角;对“时间性”的探究,指向对艺术的本质与文化价值的深层次理解。

“本土性”以外,“时间性”是北京当代的艺博会模式中隐含的第二条线索。当人们讨论“本土性”时,不可避免的要谈论本土的源流与历史。当中国的艺术置身、交织于一系列外部影响与内部传统之间时,艺术与社会、精英与民众、国际与本土如何平衡?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当代艺术语境之下,该如何去锚定自己的位置?“一旦艺术史的问题耗尽了能量,艺术品就会取而代之占据视野的中心”。是艺术史还是艺术品构成了艺术的时间性,一度成为艺术研究学者的难题。6年之中,北京当代一直试图通过策展的方式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2024年“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部分参展作品“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和未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

左滑可依次观看

©北京当代艺博会

在2018年北京当代的“艺述”单元中,60位以绘画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家在1500平方米的空间中,沿着“后现实”、“超传统”、“抽象场”、“反趣味”、“元绘画”的五条线索,“测绘”出一个描摹中国当代绘画的“认知地图”;2019年,通过35位35岁以下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社会与艺术史语境的维度上,梳理了中国最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在特殊时期下,作为北京唯一一场艺博会 ,2020年的“艺述”单元以“金汤”为主题,从对生死、信仰、深化与精神形而上的探讨,到对身体、世俗的享乐和炫耀,引发一系列关于生产、消费、资本与金融的沉思。2021年的“艺述”单元在当下重返“未来主义”这一概念,以展览“过去的未来主义”呈现艺术家对于历史与未来的思索,反映出中国独特的时间观;在不同的“时代”面前,这个生于本土的艺博会期待通过策展的思考与叙事,去回应在不同背景、冲突、社会环境之下的问题。

2021年艺述单元展览“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和未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

©北京当代艺博会

艺术媒介和艺术团体质问整个社会对生产和再生产领域的价值排序,最后拷问的是整个全球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构性伦理。2022年,北京当代发起针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这一年龄段的艺术家的“90×90×90:中国青年艺术家调查”项目。基于这个项目,北京当代艺博会携手北京时代美术馆于2024年6月8日至9月1日再启“艺述”单元。此次的策展单元以“返场时代”为主题,聚焦于35岁以下年轻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试图在当下中文语境中,探究每个人的复杂性及个体与集体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从而看见艺术实践背后的反抗和超越性。展览中,32位/组艺术家的60余件/组作品将与观众见面,其中26件为艺术家为展览特别创作的新作,涉及绘画、装置、影像等媒介,以最鲜活和多元的形态和视角,集中呈现中国90后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独特面貌。

©北京当代艺博会

既2023年的“重聚”之后,2024年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将以“凝聚”为主题,于5月23日至26日于全国农业展览馆的11号馆举办。展会将不仅延续去年的盛大规模,更将提升内容的丰富性和包容度,汇聚了来自14个国家36座城市的120余家参展机构。去年的艺博会承载着特殊时期之后万众期待的重聚与复苏,那么今年的“凝聚”之势,则是把全城、全国及至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力量聚合在丰富与立体的在场形式中,以更加精彩纷呈的方式去呈现一个属于北京的“狂欢”艺术季。

从80年代巴黎展览“大地魔术师”意在修正“欧美中心主义”到第60届威尼斯双展“处处都是外人”的主题展,艺术史学家和策展人从未停止过对全球当代艺术的生产机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这个机制在过去近三十年日益卷入新自由主义经济的逻辑之中,和更宽泛的艺术界一样逐渐沦为城市宣传、消费景观的一部分,而缺乏自身在智识和感知上的立足点。在北京当代艺博会期间,栩栩华生将深挖我们的既有概念与认知背后的根源,围绕“中国艺术实践的主体性”展开三场俱乐部圆桌对谈。

理论、文学与主体性的连结为当下本土艺术实践带来更多非殖民性视角和多元性的可能。如今,“连结”变得更加重要,艺术机构需要更多地与艺术家、学者、收藏家互动,共同应对在西方艺术市场/西方艺术史的主流叙事下,如何在全球语境下真实地定位自身的挑战并寻找发展机会。

站立在“当代”的艺术象限中,我们的所思所想穿梭于古老和现代之间,各种文明之间,互联网与不同空间之间,每个不同维度都将影响着我们看待艺术的“时态”。此次在北京当代艺博会现场的 VIP Lounge 和三场圆桌论坛将以「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连结」为核心命题, 以「艺述时间」谈论策展是如何连结艺术品, 并把「北京时间」(交换中的欲望实现-visible connection)、 「自由时间」(拥有艺术品的欲望-invisible connection)作为论坛的两条暗线, 讨论欲望的装配和差异性满足是如何塑造艺术市场、人的自我价值和连结。

撰文:shuyi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