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理解长三角丨下一个“机遇之城”,为什么是这里
行政边界的分割有时会影响心理距离的远近。以江苏南京为坐标,会觉得省内城市宜兴比较近,宜兴隔壁的浙江湖州则比较远。
但当G7581次高铁列车早上8:48快速掠过宜兴站时,我猛然意识到,还有12分钟(9:00)也就到湖州了!
湖州很近。
再过几个月,这样的感觉只会更强烈。从上海出发,向西经苏州,终至湖州的沪苏湖高铁预计年内开通,届时,上海到湖州无需从杭州或南京绕行,用时仅40分钟。加上已开通的宁杭高铁和商合杭高铁,湖州将从长三角为数不多的、高铁不直达上海的城市,一跃成为长三角唯一可1小时直达上海、杭州和南京的城市,彻底打破此前偏居太湖西南侧、交通不便的尴尬。
正如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在5月18日举行的第二届“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投资科技合作推介会暨湖州未来大会上所说,“未来的湖州将源源不断地吸引更多的梦想家来这里追梦、筑梦、圆梦。”
湖州是有底气的。迎接“枢纽时代”到来的同时,湖州近年来一直在擦亮生态底色,发展新兴产业,优化创业环境,搭建创新平台,搭建“机遇之城”的现实框架,做长三角的“特长生”。
近五年来,已有40多万青年人才到湖州创业创新。
湖州为什么?
一
5月18日,“湖唤未来”百名博士南太湖论剑活动在湖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300余名博士齐聚湖州,共话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这场活动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州实践的新时代新征程上,湖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成就人才。
2024年“湖唤未来”百名博士南太湖论剑活动。 张剑 摄
90后李雪是山东人,在上海读的研,后去了法国读博。2021年从巴黎萨克雷大学毕业回国后,李雪选择了扎根浙江最北部县城——湖州长兴。一年后,丈夫邱精文也来到长兴,夫妻二人目前均供职于长兴同源康医药公司,任制剂高级经理。
其实,李雪并非没有别的选择,有好几家外地公司都曾给她发出邀约,且条件丰厚,但她都拒绝了。
在她看来,首先,她目前任职的公司前景不错,正处于上升期,而且作为引进人才,在湖州购房有补贴,去医院看病可享受绿色通道,小孩上学也可以随便挑学校,生活成本比在大城市要低不少。即便要去大城市走访师友或参加学术会议,高铁来回也很方便。
湖州优美的生态环境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的山山水水,让我想起了在巴黎南郊上学时,学校附近的风景。”李雪说。
李雪这样的选择逻辑,当下已不算稀奇。
湖州市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北与江苏宜兴接壤,西与安徽宣城相邻,东接苏州,南融杭州。固然,湖州这样的非一线城市在高端消费等方面无法和超级城市相提并论,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群内部呈现“多点开花”发展态势,城市功能以及人才吸引力也不再高度集中于超级城市,非一线城市正迎来难得的机遇。
但机遇也不是等来的。能够吸引到李雪、邱精文这样的高端人才落户,真正成为“机遇之城”,湖州做了很多。
二
首先,没有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机遇也无从谈起。
印象中,湖州经济总量在长三角城市群属于“小个子”,制造业基础也不算非常深厚,但这并不意味着,湖州产业发展不会有“大能量”。
2023年,湖州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趋势,提出加快打造八大新兴产业链,具体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智能物流装备、生物医药、特种材料、绿色能源、地理信息+、仿生机器人及数控机床,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大力改造提升纺织面料等八个传统行业,意在重塑湖州产业发展格局,凸显湖州后发优势。
今年一季度,湖州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114个,完成年度目标的38.0%;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17个,同比增长80%。
湖州目标到2026年实现“3566”发展目标,即形成千亿级产业3个、百亿级产业5个,八大新兴产业链产值突破60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60%以上,力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突破。
产业发展的雄心,意味着对人才的无比渴求,意味着各类人才在湖州都能找到赛道、站上舞台、尽展才华、实现抱负。
5月18日,第二届“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投资科技合作推介会暨湖州未来大会上,湖州发布了半导体及光电等八大新兴产业链紧缺急需人才目录,摸排紧缺急需岗位百余个,人才需求总量达6.7万人。
三
关于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湖州有一套。
比如,“筑巢引凤”,打造科创平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近年来,湖州不断强化与浙大、西交大、中科院、中科大等顶尖高校和团队的产学研合作,先后吸引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十多个科研项目落地。
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今年初,湖州发布《进一步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明确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全省重点实验室,最高奖励1000万元。
为企业做“红娘”,帮助企业引才。李雪所在的同源康医药成立于2017年11月,目前在湖州长兴生命科学园建了三万平方米新药研发中心,是国内少数拥有药物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创新型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针对生物制药创新企业的特点,当地政府积极为企业引才牵线搭桥。“原来我们是自己通过猎头等形式去招引人才,现在政府会带着我们去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招引,从原来的企业‘一条腿走路’,变成现在的‘企业和政府两条腿走路’,对我们帮助非常大。”同源康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位于南太湖新区的三时纪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首家将聚硅氧烷微球及其衍生二氧化硅进行开发并在半导体封装、电子密封胶及5G通信行业中应用的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公司和浙大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了密切合作。企业相关负责人兴奋地说,就在近期,通过一家高校的牵线,公司顺利引进了一位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
发挥企业引才的主体作用,也很重要。湖州创新推出了“人才强企指数”,对全市4000多家企业进行评估,将企业分为“引领型”“积极型”“普通型”“保守型”四种类型,增进排名前列企业荣誉感与归属感,提升排名靠后企业紧迫感与危机感,释放企业创新动能。
通过引进指数评价,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低、研发费用占比不高等问题也可以迎来针对性解决。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湖州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0.8%,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占比均居全省第三。
长三角人才服务中心(湖州人才发展集团)。
湖州还成立了长三角地区首个人才发展集团,加快发展人才引进、人才园区、人才投资、人才培训、人才公寓、人才服务等六大业务板块,紧扣需求破解“关键小事”,竭尽所能打消人才在湖州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
四
方法有,诚意也很足。
2023年4月,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相关决议,决定从当年起,每年的5月20日为“湖州人才日”。“520”谐音“我爱你”,“5”发音又与“湖”接近,亦有“湖州爱你”之意。
今年的“湖州人才日”,湖州市委市政府特意通过“湖州发布”微信公号向人才朋友发出一封信,表示湖州是一座敬才爱才惜才的城市,近年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打造全国人才创新创业理想城市。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上,湖州高居第29位。
2023年8月底,湖州举行浙江大学全球校友会峰会暨湖州“浙江大学校友日”活动,吸引更多浙大校友到湖州创业筑梦。一座城市对一所大学如此礼敬,堪称罕见。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当时直言,该活动是校友工作和校地合作的一个创举,必将推动学校与校友发展共同体建设再上新台阶。
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
湖州还在全省首创“人才会客厅”制度,自2022年6月起,坚持在每周三与人才面对面交流。会上,没有主持人、没有固定话题、没有发言材料,政府人员和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话家常”。人才现场“点单”,部门现场领办和答复,无法现场答复的明确领办部门,推动问题化解全覆盖。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湖州已召开市级人才会客厅79期,共服务人才665位,现已答复解决问题1092个,满意率99.6%。
正所谓“寒冬腊月你不在,春暖花开你是谁”,不少地方的人才政策往往单纯比拼厂房和资金,而湖州更看重承诺的兑现。
国科炭美新材料(湖州)有限公司的创始团队,都来自“炭材料界的黄埔军校”——中科院山西煤化所。2022年夏天,“身怀绝技”的他们打算在长三角找城市落地转化,兜兜转转了好几圈,最终选择了湖州。
湖州给的条件其实并不是最好的。“我们也考虑过落到大城市,但成本相对比较高,有的小城市口头上承诺了不少,但还是没能打动我们。”公司总经理孔庆强说,作出承诺,而且马上就能给到,湖州是他们接触的城市中唯一的一个。
湖州喜欢强调一个词,打造“人才最有感”的创业环境。简单而言,说了不做,做了却没有做好,都不是湖州对人才的态度。
五
当前,湖州正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努力成为美丽中国的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
2021年,杭州人许崧到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创立了一家“数字游民公社”。所谓“数字游民”,就是指只需电脑和网络,就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工作的人,倾向于把旅行和探索世界当成日常生活。许崧发现,安吉的绿水青山,本身就可以是“数字游民”的工位。
这样的设想成功了。安吉青来集“数字游民社区”目前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位“数字游民”,成为了一个从城市到乡村的中间地带,青年创业生活理想之地,现代都市打工人的“避卷天堂”。
在安吉县红庙村,一处废弃的矿坑旁边,近两年来诞生了一处“神级咖啡馆”——“深蓝计划”。今年清明假期期间,“深蓝计划”单日卖出8818杯咖啡,刷新了此前由自己保持的全国单日单店咖啡销售量纪录。
这家咖啡馆从一开始就不打算用咖啡引流,而是卖风景、卖生态。如今,“深蓝计划”已经从一家创业咖啡馆蝶变为青年人才高质量社区,吸引了数个创业项目入驻。
湖州的乡村究竟有何魅力?传统印象中,乡村是美丽的, 但也是闭塞和落后的,而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的乡村却是精致的。而且,这份精致,也离不开湖州对于青年入乡的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精准服务。
事实上,无论是交通、产业、政策还是美丽乡村,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湖州懂人才,懂得如何与人才“双向奔赴”。
正如陈浩所言,在湖州,“新乡人与原乡人和谐共生,会工作与懂生活有机平衡,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归属感、成就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