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电动车进电梯响警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原创 李哲 光明日报
文|李哲
近日,上海立法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其蓄电池也不可。据报道,上海多个小区在电梯安装“阻车”系统:如有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将自动停止运行,并发出警报;社区工作者手机会接到警报,若车长时间未推出,工作人员会来处理;“阻车”系统通过摄像头、承重感应器进行识别,不会阻拦婴儿车、轮椅等。
电动自行车的消防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大社会痛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以“电动自行车”“起火”等为关键词,可搜索到近两千份裁判文书。越来越频繁的火灾事故,一再提醒电动自行车的“上楼”的安全隐患,哪怕是在电梯内。
电梯是密闭空间,一旦发生火灾,危险系数极大。把电动自行车带入电梯,对于车主人和其他电梯乘客来说,同样构成了人身安全威胁。这并非危言耸听,2021年5月10日,成都市成华区一小区发生一起电梯内电瓶车起火事故,导致5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一名仅有5个月大的婴儿一度面临生命危险。
其实,电动自行车不得“上楼”,早有规定。根据《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这意味着在上述位置,仅将车子停放,也是不可以的。禁入电梯,其实也是在源头堵住这种违法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也有一些地方规定电动自行车不得进入电梯,但囿于现实情境的复杂多变,难以完全落实,管理人员一个稍不留神,电动自行车就可能“钻空子”。此前也并非没有类似的电梯警报系统,但经常会出现识别不灵敏、“误伤”婴儿车和轮椅等,以及有人故意遮挡摄像头,从而轻松躲过警报。
如果上海这些小区此番安装的警报系统,能够修补上述问题,不失为一大创举,或许可以在全国推广。
当然,也要看到,一些居民之所以让电动自行车“上楼”,往往也有着现实的无奈,有的小区没有停车棚及充电桩,或是虽有停车棚及充电桩,但停车费用和充电费用高,居民不愿使用。因此,在堵的同时,也要注重疏通。
一方面,要把好源头关。加强对电瓶车生产制造的监管,尤其是确保电池质量,提高电瓶车本身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也要千方百计解决电动自行车的日常存放和充电问题。
一般来说,新建的商品房小区基本都会规划停放非机动车的车库或车棚,也有相应的充电设施。当下,电动自行车存放、充电乱象多发生在一些老旧小区,源于早期规划不足,没有意识到大量增加的电动自行车给小区带来的安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想办法对小区公共设施做必要的规划调整。
这次《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修改,其中明确上海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已建成的住宅小区非机动车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建设的投入,因地制宜大力推动非机动车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建设。可见,这一安全工程的推进,绝不仅仅意味着居民和物业的义务,还意味着政府部门沉甸甸的责任。
一定要认识到,电动自行车之所以频频成为“危险分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要努力消除私自改装、不当充电、电池本身质量不合格等“上游因素”,也要不断完善老旧小区的配套设施。唯有生产、使用、存放、维护的全链条构建并织密防护网,才能让安全不掉队。
原标题:《电动车进电梯响警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