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古船首次展出,系中国发现最早木板船

舒隆焕/极目新闻
2024-05-19 10:27
澎湃陕西 >
字号

有人说,了解一座城,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为一个展奔赴一座城的游客也不在少数。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简称“陕历博秦汉馆”),该馆推出“秦汉文明”系列特展。18日,极目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了解到,“镇馆之宝”汉代古船首次展出,罕见展品先秦漆猪及杜虎符、鎏金铜蚕等“明星”文物,吸引了数千名游客打卡探馆。

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极目新闻记者 舒隆焕 摄)

“秦汉文明”展入选十大精品陈列展览

在渭北五陵原上,秦咸阳宫遗址等宫殿基址星罗棋布,汉高祖长陵等帝陵青冢屹屹。乘坐西安地铁14号线至秦宫站,不远处外形为“高台榭、美宫室”的秦汉宫殿建筑便是陕历博秦汉馆,这里也是西咸新区新的文化地标。

记者了解到,秦汉馆主馆区七座建筑如北斗七星布局,彼此以廊道相连,从空中俯瞰,古老遗址与现代场馆交相辉映,引人注目。

秦汉馆(媒体报道截图)

陕历博秦汉馆试运营数月以来,虽对西安主城区陕历博老馆接待压力有所缓解,但随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落户于此,秦汉馆亦是“一票难求”。

18日上午,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主题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结束,临近中午,游客陆续进馆参观。走进秦汉馆,一幅幅生动史料、一件件珍贵文物,犹如一个个“时光宝盒”,凝望着它们,一眼望穿千年,展现着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历久绵长。

据现场讲解员介绍,陕历博秦汉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集中展示秦汉文明缘起、发展、贡献为宗旨的博物馆,重点展示了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奠基作用。

因此,在陈列内容上,展览以新制度的创建为核心,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奠基、文化创新、科技助力、交流互鉴等几个方面,分述了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多种成就和作用,向观众充分展示其发展的程度与高度。

其中,此前率先面世的“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是陕历博秦汉馆试开放期间展出的基本陈列展。此外,该展还运用了多媒体影片等9大多媒体装置,与具象化文物相配合,营造空间仪式感,形成张弛有度的观展节奏,将秦汉文明的庞大主题阐释得生动、形象且具体。

游客参观秦汉馆(极目新闻记者 舒隆焕 摄)

值得一提的是,亮相仅半年时间,该主题展成功入选博物馆界的“奥斯卡”榜单。18日,在中国主会场活动宣布,该展获评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

“镇馆之宝”汉代古船首次与观众见面

“我们虽是本地市民,但有些文物还是第一次听说。”18日,李先生是第一批进馆参观的西安市民,趁着开馆来探馆,后面就把参观的机会留给外地游客,“通过这些文物,遥想几千年前古人生活的烟火气,十分有趣。”

来自湖南的王女士表示,她每到一座城市必去当地的博物馆打卡,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的窗口之一。而此次她参观陕历博秦汉馆,也是为了弥补之前多次未如愿参观陕历博的遗憾。她表示,每到一地,通过博物馆里的文物追本溯源,才能进一步通达古今,而秦汉馆里的诸多文物就清晰地呈现出了“秦月汉关”的样貌。

汉代古船(极目新闻记者 舒隆焕 摄)

汉代古船融合中外技艺,见证沧海桑田;鎏金铜蚕昂首向上,记录丝路传奇;杜虎符错金文字清晰可见,展现先秦兵事……记者注意到,在秦汉馆内,首次展出的“镇馆之宝”汉代古船,罕见展品先秦漆猪及错金杜虎符、鎏金铜蚕等“明星”文物,吸引了数千名游客打卡探馆。

据讲解员介绍,馆内这艘汉代古船,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木板船。该船采用榆木、圆柏、槐树等木材打造,长9.71米、宽1.98米、承载量约为3到5吨。这艘古船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技艺,秦汉时期与世界各国交往交融的历史,还是千年来中西方丝绸之路往来交流的见证。因此,它又被称为“丝路一号”。

策展人解释,这艘古船大量使用木榫板、木钉并联船板的技术在古罗马时期很流行,于地中海地区的木船上广泛使用,但在我国乃至东亚尚属首次发现;这种时代相近、距离较远的两个地点使用相同技术的现象,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象征;这艘古船是秦汉馆中体量最大的文物,见证了我国秦汉时期和世界逐渐展开的大规模交流互动。

先秦漆猪属于漆器,出土于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代表着先秦时期秦人制作漆器的高超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其憨萌可爱的猪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富足和幸福。

鎏金铜蚕(极目新闻记者 舒隆焕 摄)

为何墓葬里有只“猪”?上述策展人解释,猪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与养狗不同,原始人养猪单纯是为了食用,故猪就成了财富的象征。从磁山文化开始,中国史前先民就已经有意识地在墓中陪葬猪下颌骨和猪牙。汉代在死者手中用玉握随葬,握均做成猪形,其含义是不愿死者空手而去,随葬“猪握”实际上就是把生前的财富带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存世的秦国虎符极其稀少,而藏于陕历博秦汉馆的是错金杜虎符是左半符,它是少有的立虎形制,背面为头胸部三角凸起和腹尾部椭圆凹槽的榫卯结构,是馆内的“明星”文物之一。

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延续“博物馆热”

近年来,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进一步发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近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侯宁彬就“博物馆热”、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博物馆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向记者阐释了自己的看法。

侯宁彬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是20世纪90年代建的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有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之称。经过30多年的开放发展,该馆面临的压力很大。他称,当前陕历博展示空间严重不足,“博物馆热”又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解决展示不平衡或者不充分的问题,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

杜虎符(极目新闻记者 舒隆焕 摄)

侯宁彬表示,位于西安主城区的陕历博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整体面貌之中,无法原址扩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陕历博秦汉馆应运而生,“解决了陕历博展示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陕历博秦汉馆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中国主会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国际性的活动,扩大秦汉馆的影响力。”侯宁彬说,秦汉馆有着独特的展示体系,三个常设展中,除了“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还有两个专题陈列,包括“城与陵”“技与美”,“我们希望通过这三个展览把秦汉文明的主脉,把秦汉社会立体地呈现给公众,同时也能告诉大家那时候国家文化的主体是什么,人们对于艺术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

博物馆的展陈跟游客、观众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在侯宁彬看来,这是博物馆人需要思考与解答的一道题。他表示,把藏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展示好,通过展览、社会教育活动来让大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到底在哪,这是博物馆需要传承的使命。

而博物馆跟游客、观众之间的关联也还存在更多可能。“博物馆要打破边界,把资源、课题向社会开放,让对这些资源、对这些课题有兴趣的观众也参与博物馆的研究。”侯宁彬说,“观众的创造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有时候我们也会在展览的过程中吸收公众的一些好想法,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一种行为。”

秦汉馆展厅(极目新闻记者 舒隆焕 摄)

要紧密把博物馆和社会联结起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力量,这也是侯宁彬作为博物馆人的追求。他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它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无论是对于国际交流,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它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侯宁彬表示,其实“致力于教育与研究”是该博物馆一直在推动的主要工作,也是该博物馆的核心工作。他指出,博物馆是激发人创造力、好奇心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空间,它跟课堂不太一样,课堂是通过老师的教导、通过书本知识给大家传递一些观念,但在博物馆里,能看到古人通过自身劳动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会让人有归属感、成就感。

每个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宏大的博物馆。侯宁彬认为,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博物馆的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城市的文化面貌与发展水平。博物馆应当融入城市的更新进程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其文化力量。

原标题:《陕历博秦汉馆“镇馆之宝”汉代古船首次展出,是中国发现的最早木板船》

    责任编辑:张沛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