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蘧常书法领衔,复旦“博学书画双年展”举行

宗和
2024-05-18 15:3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5月18日上午,复旦大学“博学——复旦书画双年展”书法展在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二楼展厅举行。

“博学”书画篆刻艺术展,是复旦大学以校史为范围,第一次进行整体回顾展,包括了郭绍虞、王蘧常、朱东润、周谷城等书法名家,喻蘅、潘良桢、王培南、陈翔等当代知名书画篆刻家,以及苏步青、林克等热爱书法艺术的学校老领导,以及所有教职工、历届毕业生中的书法专家、爱好者。此次展览,也是计划中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系列艺术展的第一次。

展览现场,周谷城作品

据悉,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系列展览中,计划每一次推出几位重点艺术家。“博学”展重点介绍的是王蘧常(1900-1989),他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教授,王蘧常的章草,在20世纪书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书法思想强调“沉着痛快”,并且找到了专门的字体,让人耳目一新,在书法史上有独特贡献。

王蘧常,《司马光诗》 纸本,立轴 88.0cm×32.0cm

9件王蘧常书法作品,看其各种形制的书写

在展览的开幕式上,吴晓明教授做了关于王蘧常书法艺术的简要讲座。展览组织阶段,得到校方、收藏家、还有王蘧常的学生借出王蘧常书法作品,展览汇集了王蘧常书法作品9件,包含立轴、斋号、对联、手稿、信札等形制,是王蘧常书法的一次小型汇集。

王蘧常

王蘧常(1900—1989)是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 嘉兴人,生于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

王蘧常,《学而时习之、文不在兹乎》 纸本,对联 94.5cm×20.0cm×2

在书法上,王蘧常从50岁左右开始,精心研究《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楼兰魏晋竹简》和《流沙坠简》,注意篆、隶的内在联系,“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章草之领域”。60岁后能默诵《说文》部首,并用小篆写了六七年日记。70岁后,其章草书法已从成熟走向别树一帜。作品曾先后到法国、日本展出。识者评其章草特点:“无一笔不具古人面目,无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其章草书法艺术“博取古泽,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变,蔚为大观”。

《秦史稿四页》 纸本,镜框 尺寸不等 

魏碑和草书本来有些水火不容,一个以方笔为主,多折而少转;一个以圆笔为主,多转而少折。王蘧常出现,章草面目为之改观,将凝重的北碑与流畅的章草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得十分完美。在字形上,王蘧常先生不依不傍,不仅与沈寐叟有别,更与古代任何一位章草书家相区别,字形多变,变幻莫测。当然,这种变化并非是凭空臆造,而是集古代书迹于一身,将先贤遗迹化为己有,字字有来头,笔笔有出处,其字形丰富之程度超过了此前的所有书家,真可谓章草之集大成者。

王蘧常,《节录韩愈师说》 纸本,立轴 128.5cm×40.0cm

王蘧常,《潮音阁横匾》 纸本,横幅 33.5cm×100.5cm

尤在笔法上创造性地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首先是用笔迟涩,有金石味。王先生笔力沉雄,毫无虚笔,一洗沈寐叟尖刻之习,古今无有匹敌。尤其先生后期之作,老辣生涩,直若刀凿锥刻,非是软笔所为。其次是用笔以中锋为主,适当辅以侧锋。中锋使笔画沉着干净,即便是许多涩笔也显得笔迹清晰,毫不含混,避免了章草容易飘浮的缺陷;侧锋的使用又使其不失章草特征,增加了点画的丰富程度。这些同样也不是说王先生有多大的玄想,可以凭空创造出这种模样,而是来自他非凡的北碑功底。

王蘧常,《革命同志对联》 纸本,对联 125.0cm×28.0cm×2

王蘧常,《手札两页》 纸本 尺寸不等

王蘧常书法

王蘧常书法

师承,复旦书画上人才辈出

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响下,复旦大学艺术氛围浓厚,在书画上人才辈出。比如,潘良桢、王培南、陈翔。

潘良桢在1980年代就获得过书法大奖,他坚持走碑帖结合的道路,最近20年来,在网络上受到专家普遍关注。潘良桢师从王蘧常先生,坚持王蘧常先生说的“沉着痛快”的道路。

潘良桢,《伏虎》 立轴,纸本 68.0cm×132.0cm

潘良桢,1947年生,上海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在华东政法学院工作,后来又回到复旦大学古籍所工作。潘良桢先生是久负盛名的书法家,他参与过很多重要的书法活动。在大学期间,他是本次“博学”展的主办单位之一,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的创建者之一,首任副会长。从潘良桢先生数十年的书法作品来看,他始终坚持碑帖结合的艺术道路,这是20世纪后半期书法的主流动态,但是这个方向非常危险,容易写成野道。潘良桢的作品,既有文雅的格调,又不断借鉴碑派的随意与朴茂,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书法审美,而且每过数年,就有变化。

潘良桢,《隶书唐诗一首》 立轴,纸本 67.5cm×34.0cm

王培南是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篆刻取法汉印,文雅朴茂,于不经意中蕴含着灵动。从年轻时开始,他一直热爱书画篆刻艺术,身边很多朋友都是书画篆刻家,王培南的篆刻,不走狂怪路线,作品平和、高雅,立足于汉印,但是不拘泥具体技法,而是学习汉印的基本原理,遇到各种内容,随时变化。看王培南的篆刻艺术,感受到这是自然的艺术、真心的艺术、人与作品是一体化的艺术,作品中洋溢着“生活的快乐”。与王培南先生交谈过的人都会感觉到,看他的作品的感觉,与对谈的感觉,是完全一致的。

王培南,《庚子年二乐楼印存》,篆刻,180.5cm×47.0cm

陈翔是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的青绿山水,典雅含蓄,笔法简洁,深得文人画韵味。《博学》展出了6件陈翔的山水画,展现了他的艺术特征。青绿山水在宋代获得充分发展,明清之际,水墨山水成为主流,青绿山水的作者不多。陈翔的青绿山水,没有被青绿设色的技法困扰,每一件作品中,都透出“有骨骼”的精神,是当今难得的境界。

陈翔,《赏瀑图》,设色  纸本,立轴,68.0cm×33.5cm

“博学”展计划,自2023年底公布以来,获得复旦大学师生广泛关注,参展人员有90多人,180多件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热爱艺术的复旦学子,都从自身特点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画艺术道路,用心尝试,表达了对于艺术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

在展厅中,不仅看到老一辈书画家的成就,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后毕业的学生中,很多人热爱书画,不断探索,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其中如营养学的高翔教授、新闻学的沈国麟教授等,都是举办过个人展览的艺术家。

展览海报

这一次展览,不仅是对以往的复旦大学书画篆刻艺术的回顾,也是汇集作品,向社会展示复旦大学的书画风貌,同时也是建设一个平台,让热爱书画的学子,获得互相观摩、共同提高的机会。展览将持续至5月21日。

    责任编辑:黄松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