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20特别调查,年轻人真的不想谈恋爱了吗?
5 月 20 日向来都是婚姻登记的高峰日,哪怕碰上周末,民政局也会“为爱加班”。但去年的“520”,多地领证人数大降,远低于往年同期。有媒体发问:年轻人不想结婚了吗?
岂止不结婚,翻翻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爱情似乎都快成洪水猛兽了。先有豆瓣网友热衷劝分不劝和,“不分手,留着过年吗?”成了所有情感问题的药方;后有老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火遍全网,等了穷小子十八年的千金大小姐,被当做恋爱脑的反面教材;再有去年七夕,花钱骂醒恋爱脑的电商服务大火。
那年轻人真的封心锁爱了吗?其实不是。在恋爱脑成互联网“过街老鼠”的同时,各种搭子也在网上走红。吃饭找搭子,运动找搭子,上班也能找搭子。这种陌生人以上、朋友/伴侣以下的模式,成为年轻人亲密关系中的重要平替。
“可以没有对象,但一定得有搭子”观念兴起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爱情不达预期的焦虑:在付出了时间、经济的成本后却只剩下身心俱疲。
因为和老一辈人结婚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老有所依和生儿育女相比,年轻人的婚姻追求有明显差异:超过 70% 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步入婚姻的殿堂,00 后中更是仅有 2.9% 的受访者将生养子女列为自己婚姻的首要目的。
《中国青年报》评论说:“如今时代不同了,那种不计回报地为爱奔走、为爱付出的‘恋爱脑’的确显得有些过时。当下流行的,是更加清醒的、势均力敌的爱情模式。”
但何为势均力敌?婚姻本身就没有那么单纯。有人列起了表格,把自己和对方的年龄、外貌、职业、家庭条件甚至 MBTI一一对比:“大家帮忙看看般不般配?”评论区往往各执一词,有些人说经济上高攀了,有些人说学历上低就了,最终只得出了一个“冷暖自知”的结论。
那么,怎样的对象才是当下年轻人眼中的理想伴侣?
无论男女,年轻人眼中颜值最大
在中国人民大学 2021 年发起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每位受访者都需要给3位条件略有差异的异性打分,分数越高代表对方作为自己的结婚对象就越理想。这些条件包括年龄、收入、家庭背景、房产、教育、长相,并且条件的组合在调查中是完全随机匹配的。
基于这样的调查数据,我们分析出了上述六大条件在 90 后和 00 后年轻人择偶时的影响力:无论性别,理想伴侣都囊括了高颜值、高学历、家底殷实和年龄相近这些要素。“比较好看”是最有吸引力的条件,而研究生学历、名下有房也是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
年龄也是重要的参考,而且男性更加看重这个指标。男性和女性都不希望和自己年龄差距太大的异性结婚,但不同的是,女性更希望另一半比自己大几岁,这一项的影响力甚至位列前三名。而男性则更喜欢比自己年纪略小的女性,且“年龄比自己大很多”是判断不理想结婚对象时影响最大的因素。
相对而言,对方的收入状况对女性择偶的影响更大。如果男方的收入比自己“多很多”,同等条件下则更有可能成为女性心目中理想的结婚对象;而如果对方的收入比自己“少很多”,对于男女来说都是重要的减分项。
尽管家庭背景对择偶的影响相对比较小,但是对于男性而言,如果对方的父母在农村,则更有可能会丢分。
那实际找对象时,大家会考虑得这么细吗?答案是有过之而不及。一位在北京互联网公司工作的30岁男士在接受三联采访时说:“在北京相亲市场,长相,身高,车房,京户中,但凡有两个短板,就只能称为经济适用男。”他曾在网上发帖相亲,但问津者寥寥无几。
而且我们还发现,阅历越丰富,大家考虑得就越实在。比如同为年轻一代,90 后和 00 后就各有自己的择偶判断。
相较于 00 后,大多已步入社会的 90 后要现实得多。名下有房、收入比自己“多很多”的异性更受 90 后欢迎;收入比自己少不少则是除了外貌和年龄之外,最“劝退”的方面。
00 后则分外看好高学历的同龄人。年龄相仿、本科及以上学历在 00 后择偶时十分关键;而年龄比自己小很多、学历较低甚至超越外貌,成为 00 后在选择最不理想的结婚对象时影响力最大的两个要素。
好看的皮囊难寻,相投的灵魂更难找
不过,相比年龄、收入、学历、长相这些硬件,很多人都表达了三观一致的重要性。在多个不同机构发布的年轻人恋爱调查中,【三观不同】是男女双方结束一段感情的最高频原因。毕竟,聊不到一起去,日子过起来也不会舒坦。
而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一类具象化的表现就是家庭分工。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也有婚后生活中的分工调查——家务谁来做、孩子谁来带、牺牲谁的事业为家庭。
如今在中国,家务平均分配有着相当高的认可度。60 后一代的男性有超过 70% 赞成这一看法,年轻的一代中比例更高,00 后的女性中,有超过 90% 认为夫妻双方都应该承担同样的家务。
相较于父母一辈,90 后、00 后的男性和女性还展现出了更加平等的家庭观念。特别是不认同“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的比例上升最多:从 60 后到 00 后,持有这一看法的男性比例上升了 30.4%,女性比例更是上升了 61.1% 之多。
不过与此同时,性别之间的家庭认知差异也存在逐渐增大的风险。在“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这一问题上,年轻男女之间的分歧也最大。在 00 后中,表示“不认同”的男性占比为 60% 不到,而女性则占比则接近 90%。
这背后,可能是因为女性的性别观念正在加速变得“现代”。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於嘉在接受澎湃新闻的访谈时提到,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参与劳动力市场、获得很好的地位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所以在各种家庭行为和观念上的变化都比男性更剧烈,或者比男性更加背离传统的轨迹。
说好家务一起干,怎么实际只有我在做?
既然认同“夫妻应该均等分摊家务”的比例如此之高,是不是真的已经实现了家务事平均分配?
很遗憾,理想和现实有不小的差距。无论是否同意夫妻应该均等分摊家务,女性在调查中回答“上一周因为料理家务没有工作”的比例都是男性的 5 倍以上。甚至在完全同意夫妻在家务上负有相同责任的受访者中,也有超过 30% 的女性被困在家务事中无法脱身。
而对于工作家庭两手抓的人,“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问题还是没有消失,答案也往往充满无奈:让工作为家庭让步。
即使在观念更为强调平等的 90 后中,遭遇过“工作妨碍家庭”的女性比例也仅为 30.9%,低于男性 41.1% 的占比。不过,有 31.8% 的男性表示自己从未让工作妨碍家庭,这一比例略高于女性。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认可女性不应该为了家庭牺牲事业的情况下,情况依然没有发生转变?
202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在《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中指出,由于时间长或随叫随到工作的时薪溢价很高,为了整个家庭的经济着想,就需要一人(通常是对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承担更大责任的妻子)花更多的时间为家庭待命,应对家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另一人(通常是丈夫)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中待命。不然,就需要损失一部分薪水来“购买”夫妻公平。
也就是说,夫妻需要共同面对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差异,还有“生活的重担”。
但假以时日,这样的问题或许终会得到解决。就像 50 后王小波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他的同代人可能没有条件这么做,但现在的年轻人就如他所想的那样,以追求幸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人生。毕竟,就算找对象不容易,也可以找个搭子一起体验各种生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