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蓝厅话竹|中国非遗之竹制体鸣乐器

2024-05-16 17: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INBAR 国际竹藤组织

第五期《竹制乐器》第二章《竹制体鸣乐器》

竹板

竹板,常用于曲艺说唱的节拍伴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江西、太原和绍兴莲花落,以及山东落子、徐州琴书、北京数来宝、重庆金钱板、兴宁竹板歌、东北二人转等传统曲种,都有竹板的身影。

曲种不同,节奏不一,竹板就有大小之分,数量也有2、5、7块之别。竹板一般用毛竹制作,以不带竹节为佳,上端用绳串连,下端可以自由开合。上述曲种中,莲花落可谓是祖师爷。它源于唐、五代僧人用于宣传教义的“散花乐”,宋代开始流行民间,清代出现职业艺人。莲花落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以七件子伴奏。

表演者将竹板分执五片小竹板。前者打板,后者打于两手,右手两片大竹板,左手眼,有板有眼,说唱自如,故俗称“七件子”。当然,也有传说数来宝和竹板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明,因而供奉手持竹板的朱元璋画像为祖师爷。

竹鼓

竹鼓,四川清音的特制伴奏乐器,2008年四川清音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鼓以毛竹为材料制作,直径约10-12cm,长约8-10cm,以竹节隔膜为鼓面。表演时,演唱者右手执竹签敲竹鼓,用于以控制节奏。

四川竹鼓与竹筒一脉相承。基诺竹筒,基诺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一带。基诺族竹筒乐,云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基诺竹筒为主奏乐器,音色丰富、纯朴粗犷、气氛热烈。

竹筒演变成乐器,源于原始社会狩猎辅助响器,具有生产工具、传递信号、娱乐、祭祀等多重音乐传播功能。竹筒多用一节竹子制成,由四至七个筒组成,以七个筒一组最为流行,又以七个竹筒都取材于一棵竹子为佳。竹筒分大小两种,大者称布姑,低音,用于捕猎野牛等大野兽时敲击;小者称切克,高音,用于捕猎山羊等小动物时敲击。

国家级非遗打柴舞

国家级非遗打柴舞,也称竹竿舞、跳竹竿,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有“世界罕见的健美操”的美誉。传说黎族前辈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为免遭碰伤便不断跳着躲避,逐渐形成了“打柴舞”。原来的打柴舞道具是木棍,后来改进为竹竿,成了人们如今喜闻乐见的“竹竿舞”。

作者|蓝晓光 图源|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国际竹藤组织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蓝厅话竹|中国非遗之竹制体鸣乐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