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加碘”食盐背后是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
原创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之声
我们注意到,食盐的包装袋上,一般在显眼位置处有“加碘”二字,如今这个习以为常的细节,背后曾是中国打败碘缺乏病的关键,科学补碘使数千万人免受碘缺乏病之苦。
碘,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只有20-50毫克,却对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中国曾是严重缺碘国家,碘缺乏病患者众多。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碘缺乏病患病率急速下降,并于2000年实现了“消灭”目标,是全球率先达到这一目标的15个国家之一。
这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是“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让我们回看一段历史及其背后的故事,了解科技工作者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
“大脖子病”难题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秀峰给朱宪彝教授送来了一个“难题”:在杨秀峰的老家河北山区,出现了很多“大脖子病”患者。杨秀峰希望朱宪彝能找到这个奇怪现象背后的原因,帮助当地人战胜这种怪病。
朱宪彝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内分泌学家,时任天津医学院(现在的天津医科大学)院长兼天津总医院内科主任。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与知名内分泌学家刘志豪教授一起在协和医院做研究,两人亦师亦友,在钙磷代谢临床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帮助中国战胜了软骨病,更在国际代谢性骨病研究领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奠基作用。如今我们熟知的母乳中含维生素D,就是由他率先提出的。
朱宪彝
以今人视角打量,我们知道:由于自然环境中缺乏碘导致的碘缺乏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难题,而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
但在当时,中国对于碘缺乏病的研究尚未完全起步,朱宪彝对于这种怪病的缘由也并不十分清楚。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当地人的怪病,朱宪彝便委托马泰等人到当地进行调查。
马泰是朱宪彝的学生,当时三十岁出头,担任天津医学院的生化课程教师,嗓音如洪钟,加上一口纯正的京腔,显得风趣又幽默,讲课时既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又有雄厚的外文功底,十分受学生欢迎。
年轻时的马泰
收到恩师的委托,马泰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相关的研究。1959年,马泰来到了燕山地区,并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地甲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
消息传回后,朱宪彝意识到:这种疾病很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都广泛存在,需要尽快解决。1961年,朱宪彝亲自率队,带领马泰、卢倜章、谭郁彬等人来到承德,在承德3个村和市内3所小学、2所中学建立了研究观察点,并且派马泰等人在承德设点进行临床防治研究。
此后,马泰和同事们在承德一扎就是五年。
一面调查,一面防治
1962年,基底资料调查完成后,马泰和同事在承德继续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调查,同时进行碘盐防治的试点。
这期间,他们取得了许多成果。通过研究,他们科学地证实了中国外环境缺碘是碘缺乏病的最根本原因,而食盐加碘则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佳策略,同时提出了在碘缺乏病流行区全民补碘的概念。
通过研究,马泰还发现了缺碘和神经发育缺陷的关联。通过规模的人群和基础研究,他证明了长期缺碘还会造成人类后代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亚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并且率先提出并证实碘缺乏的最主要危害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碘缺乏病属于社会发展问题。
这些研究结果,推动了中国碘缺乏病防治的进一步深入。
病因明确了,防治方法简单:服碘盐。
要让人人都能吃上碘盐,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当时,这个机构是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小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简称北地办,后更名为中共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1979 年,马泰开始担任中共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地方性甲状腺肿专题研究组副组长,与朱宪彝一同参与了一系列防治策略的讨论与制定。
马泰时常感念朱老,窗前总是摆着一副朱宪彝的照片。他始终不忘恩师朱宪彝的伯乐之情,并以朱老的故事教育后人。他们亦师亦友,曾一同在初创的天津医科大学为未来的医者传道授业,也曾一同奔走在山川大地上,调查中国碘缺乏病的流行,更是共同促成食盐加碘国策制定的“战友”。
为了深入了解病区的情况,75岁的朱宪彝主动请缨,去考察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安徽等5省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和克汀病流行情况。这些地区海拔有二三千公尺,他和马泰等人坐着汽车沿着山间公路盘旋上下,有时还要步行。朱宪彝一手执杖,一肩挎包,每到一个山寨,他都深入患者的木屋、竹棚亲自诊治。他常说:“病人行动不便,我们不能为了调查,而给他们增加痛苦。”
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碘盐标准
为了防治碘缺乏病,当时世界各国都是采用食盐加碘的方法。但由于各国碘盐含碘量各不相同,防治效果上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加多少呢?中国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碘盐标准。
1979年,国务院批准了《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暂行办法》,规定“食盐加碘的比例以五万分之一至二万分之一为宜 ”,为全国各地防治碘缺乏病指明了方向。到1989年,全国范围内的地甲病患者从3500万减少到了765万人。
199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动员会”,会上提出:为提高人们对防治碘缺乏病的认识,将5月5日为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后来,国家开始设立五一长假后,考虑到碘缺乏病防治日(5月5日)包含在了五一长假里,不便于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经过当时卫生部与碘缺乏病防治相关部委的协调,自2000年起,将碘缺乏病防治日改为5月15日。
1994年10月,我国政府颁发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 (USI)政策”,碘盐中的含碘量也实行全国统一标准,即:加工为50mg/kg,出厂不低于40mg/kg,销售不低于30mg/kg,用户不低于20mg/kg。
1995年我国实施普遍食盐加碘措施。此后,我国先后开展了多次全国碘缺乏病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于2000年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90%以上的人口摆脱了碘缺乏的危害,至今我国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消除碘缺乏病后,背后这群人的脚步并未停歇。
不同于天花可以用疫苗彻底根除,碘缺乏病只能消除。要消除碘缺乏病,就需要持续的努力,一旦停止补碘,就可能死灰复燃。
同时,长期补碘也存在着碘过量的风险。以陈祖培为代表的新一代医学家们,从朱宪彝、马泰们的手中接过了研究的重担,继续朝着新的方向探索。
陈祖培
在陈祖培的带领下,碘过量风险被进一步探明,在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2011年,新《食用盐碘含量标准》问世,为全国各省提供了更科学的碘缺乏病防治方向。
半个世纪以来,以“朱宪彝-马泰-陈祖培”为代表的三代医学家以及他们率领的大批专业人员们,从碘缺乏病的发现,到致病因素分析,再到发病机理到干预防治措施的提出、防治和疗效评估以及监测等一系列完整的研究,让中国彻底摆脱了碘缺乏病的威胁,不仅揭示了碘缺乏病的真正原因,更提出了食盐加碘的防治措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碘缺乏病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科学家精神做出了具体的诠释:为了人类的健康福祉,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勉力前行。
来源丨综合自央视、天津医科大学、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地方病学杂志、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除了“碘盐”,在你家的厨房里还有什么盐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中国科协之声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加碘”食盐背后是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