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首家公立康复医院二期院区启用,增设水疗康复、儿童病房
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水疗区,尚不能在陆地上行走的骨科、神经科患者可以进入水疗池,借助水的粘滞阻力完成行走、跑步等训练;在神经康复区,智能天轨移位系统覆盖了一整层楼,患者既可以利用器械在走廊、诊区和病房连续步行,也可以由医护人员辅助康复训练……
5月15日,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二期院区启用。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5月15日,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二期院区正式启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了解到,该院为上海唯一一家三级康复医院。当天,记者走访医院多个病区,看到不少患者已经在此进行康复训练。
作为上海市残联的直属事业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于2007年落成,是上海首家公立康复医院、首家纳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管理平台的康复医院和首家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该医院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党委书记翟华表示,许多患者在经历了骨折或大手术后,从综合性医院出院,生命体征稳定,但可能不能走路、不能说话,或有各种严重的功能障碍,需要继续进行康复训练。而康复医院所接的便是这样的临床“第二棒”。入院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许多来自长三角或其他地区的患者经口口相传,来此进行训练。
翟华介绍,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一期的建筑面积仅为5万平方米,2017年核定床位360张,实际开放床位520张,“但依旧是一床难求,一些病人排队可能会很久,他们会焦虑,担心错过康复的黄金期。”
神经物理治疗科,许多患者在进行自主训练。
2020年,为缓解上海康复服务的供需矛盾,在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残联、市卫健委、市申康中心、同济大学等多部门的支持下,医院二期扩建工程拔地而起,建设包括门诊综合楼、住院楼、儿童康复楼等在内的10栋单体建筑,建筑面积将近10万平方米。2024年2月,二期院区通过了综合验收。
在水疗区,150平方米的空间内配有嵌入式水下跑台、水下动作捕捉系统等,可为患者提供水中康复运动治疗。目前,整套水疗设备在国内只有2套。
康复师示范水中康复运动治疗。
主管物理治疗师姚加佳介绍,康复训练水疗池配备了升降板,板面升起后,轮椅可以直接推进去。患者在水中跑台站起来后,板面下降到合适深度,患者再在水中步行或进行一般肢体运动。
“通过水的浮力和温度(30℃恒温),人在里面锻炼时感觉不累,其实已经消耗了很大能量。”姚加佳称,“很多病人在陆地上走路可能会疼痛,但在水中,通过水的粘滞阻力,他可以自己走路、跑步,很早地进行康复训练。骨科病人在不同的水深中进行早期的康复锻炼,可以提高肌耐力。”记者看到,水池边的屏幕可以多角度显示患者的水下动作。
儿童康复中心为单独一幢楼。
二期院区还专门设立了一幢4层楼高的儿童康复中心。翟华介绍,儿童对硬件设施的需求和成人不同,比如家具要软包,插座位置要区别于成人高度等,因此基于安全等各方面考虑,都需要一栋单独的建筑。在硬件设施提升之外,医院也建立了儿科,并引进了专家,残疾小朋友在康复训练阶段出现发烧、感冒等症状可以在此治疗;同时,增设了儿童病房,尤其是儿科重症康复病房。“以前我们没有病房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是租房子住在医院附近,每天送过来治疗的。”
儿童康复中心物理治疗区。
翟华介绍,儿童患者中,意外受伤致残的较多,院方计划开展儿童家长学校。“所有的残疾儿童的家长内心都非常焦虑,家长学校旨在把这些父母聚到一起进行疏导,并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在医院只是康复几个小时,儿童最终康复得好不好,家庭的支持至关重要,因此家长要掌握一些技能,以便回到家庭能够延续康复训练。”
目前,该医院的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000张。为满足年收治住院患者约1万人次、门诊约50万人次的服务需求,医院不断加大对先进诊疗设备的投入,配备了3.0t磁共振系统、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智能天轨移位系统等,其中,天轨的覆盖区域及面积暂列全国之首。
患者借助天轨训练步行。
作为入选上海市第一批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活领域)揭榜挂帅场景示范创建单位,该医院已建成标准化、模块化的核心信息机房,打造了智慧化病房,配有物流机器人、气动物流等,并构建了基于中台的智慧康复临床系统、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5G专网全覆盖、物联网全覆盖,推进线上线下、院内院外、诊前诊后一体化。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院长靳令经表示,二期院区的正式启用对于促进上海优质康复医疗资源扩容,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将努力建成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康复医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