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习时报刊文: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

陈江滢/学习时报
2024-05-15 06:25
舆论场 >
字号

近期,国际上一些政客和媒体频繁炒作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并将之渲染成“全球威胁”。这一言论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也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所谓“产能过剩论”的背后既有企图阻挠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话术陷阱,更是西方个别国家企图独霸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险恶用心,也是对失去能源市场份额“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心态。

所谓“产能过剩论”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客观事实。“产能过剩论”妄称中国新能源产业生产超出国内需求的产品,以低价向海外倾销,并且这种产能和价格优势源于中国政府的大规模补贴。这些指责不仅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而且与客观事实不符。

当前,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要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气候协定目标,绿色产能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据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需求量均将达到2023年中国产量的约5倍,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达到2023年中国的约9倍。因此,将供需平衡限定在一国之内,违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符合全球绿色供需的实际。

从国际分工格局看,各国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惠,能够提高各国民众福祉和生产效率。凭借在价格和质量上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得以在全球热销。这不仅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选择,还能通过良性竞争促进当地企业创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的海外售价大幅高于国内,部分领先车型在欧洲的平均售价大约是国内的两倍,不存在所谓的低价倾销。所以,将产品出口等同于产能过剩,违背比较优势原理,不符合国际分工合作的现实。

从产业发展规律看,产业补贴是世界通行做法,美国和欧洲都是实行补贴的先锋和巨头。就新能源产业而言,中国的补贴政策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并且近年来正加速“退坡”,反而是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加大补贴,甚至实行扭曲公平竞争的歧视性补贴政策,因此以补贴指责中国是典型的“双标”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绝非来源于补贴,而是由超大规模市场、完备高效的产业链、丰富的人力资源、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形成的综合性优势。因此,将竞争优势归因于政府补贴,违背全球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符合中国优势形成的事实。

渲染“全球威胁”,抹杀不了中国的巨大贡献。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为中国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并以此抹黑中国扰乱全球价格、挤压别国产业发展、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事实恰恰相反,中国新能源产业为满足全球能源市场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全球绿色产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成本高昂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将质优价廉的可再生能源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负担得起的绿色产品,降低了使用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促进了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的普及,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据统计,2023年中国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2022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近6亿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出口的基础上,中国新能源企业正采取更积极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建设制造基地、研发中心、营销网点,并通过开展本地化运营分享生产经验、创新要素、商业模式,推动当地新能源产业链构建和延伸。国内一些头部企业不断加大在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多地的投资,并在当地采用全球领先的设备、技术和流程,有力推动了东道国就业增加、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促进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少国家希望推动绿色发展,但面临着新能源技术不成熟的发展瓶颈。中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在全球领先,并积极推动技术共享和研发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促进技术创新。一方面,中国新能源企业不断加大海外研发投入。根据中国研发指数CIRD,在海外专利申请量上,2023年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领域的增速分别达到54.9%和22.6%。另一方面,来自国外的多家跨国企业正加快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加大对中国新能源企业投资和技术合作,以借力中国企业的技术加速自身转型。

以“产能过剩”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面对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和有目共睹的中国贡献,为什么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依然毫无根据地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呢?实际上,“产能过剩论”是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变体,其目的是为实施保护主义寻求辩护,以遏制打压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阻挠我国产业发展。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从2024年起符合减免条件的电动汽车不得包含由“受关注外国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规定自2027年10月起美国国防部将被禁止从6家中国企业采购电池,欧盟于2023年10月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实际上,这些举措不仅会推高相关国家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进而损害国内企业竞争力和消费者福利,还会拖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就其实质而言,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本质是企图遏制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并将中国压制在全球价值链低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不同于化石能源和燃油车等传统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融汇了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半导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前沿性和变革性技术,是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赛道。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我国加快原始创新和颠覆性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这本是每一个国家全球产业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现象,但在美国等个别西方国家看来,却是对其科技领先地位、产业优势地位和全球价值链利益的所谓“挑战”,其提出所谓“产能过剩论”的背后是其独霸全球新能源产品市场、阻挠中国发展的图谋。

个别国家的遏制打压,遏制不了中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动摇不了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面对全球性产业竞争,中国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风险管理,不断提升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面对贸易保护主义,要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化国际贸易投资合作,持续为全球绿色转型、各国产业升级、世界科技进步作出贡献;面对大国战略竞争,要秉持开放包容,加强世界各国互利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

    责任编辑:王晓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