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榴莲刚自由,荔枝又吃不起了?300吨“冻眠荔枝”来救市

2024-05-13 16: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榴莲一斤跌破10元!”

“荔枝又涨到70一斤了!”

近几天的热搜上,人们的“水果自由”被反复“玩弄”,随着国产榴莲即将上市,刚迎来了“榴莲自由”,却又被通知荔枝变成了吃不起的样子。

8日,“广东300吨冻眠10个月荔枝解冻上市”成为热点话题,引起网友的即列讨论。

“冻眠荔枝”是个啥?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同时,能否保持新鲜健康?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科技是农产品品牌的底层逻辑,科技给农产品带来产量的稳定和风味的提升。“冻眠荔枝”使用农业科技延长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的保持,未来,这样的尖端技术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开拓利润空间以及品牌创意的优质基础。

榴莲100元3个,荔枝70一斤

“二三十块一斤还可以,以前金枕榴莲能卖到五十多块一斤。”“花一百块钱给孩子买了一整颗,感觉快实现‘榴莲自由’了吧。”……进入5月份,水果“顶流”榴莲的价格一路走低,吸引不少消费者挑选购买。

人民网《财米油盐》栏目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市区内多家水果店实地走访了解到,金枕榴莲和干尧榴莲是目前市场主要热销的榴莲品种,零售价格集中在每斤20元至30元不等。

多位水果商家表示,5月份榴莲集中成熟上市,市场供应充足导致价格下降是主要原因。根据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行情,近一个月以来,榴莲价格经历显著下滑,市场呈现“跳崖式下跌”态势,价格波动频繁,甚至出现“一天跌出好几个价”的现象。

根据预测,榴莲价格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未来一周内市场将见分晓。目前泰国金枕榴莲的批发价格已从先前的35元/斤降至25元/斤,单颗榴莲的价格平均降低了四五十元,而产自越南的榴莲价格更为亲民。尤其是价格低廉的榴莲品种多为巴掌榴莲,商家常以个为单位进行销售,甚至通过促销活动,100元能买3个。

然而,“水果自由”来得快去得也快,由于今年春季广东的极端天气频发,降水过多导致广东荔枝大范围减产。广西荔枝的产量也受到影响,有果农表示,今年的荔枝产量预计只有去年的5%左右,尤其是桂味荔枝基本绝收。据报道,今年全国荔枝总产量预计为178万吨,比去年减产45.94%。

而由于减产,今年广西本地荔枝的价格预期将普遍上涨。有水果批发档主提到,桂味荔枝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一果难求”的情况,预计价格将会显著上涨。例如,妃子笑荔枝现在的产地订货价格为8元左右,而去年的价格则在4-5元之间,桂味荔枝的价格预计将从去年的3元左右一斤上涨到25-30元/斤,显示出价格的上升趋势。

央视三农主持人郭嘉宁发微博,分九点系统梳理了今年全国荔枝的情况,结论是:吃还是有的吃,但恐怕,今年只能日啖150颗了。

“荔枝减产,必然会影响荔枝价格,尤其是优势品种的价格。”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育种和栽培岗位专家、园艺所荔枝龙眼研究室主任秦献泉表示,4月份上市的特早熟品种、早熟品种,如桂早荔、妃子笑,地头均价30~40元/公斤。目前在市场上出现的早熟品种荔枝主要来自海南等地,广西早熟品种三月红等相比往年推迟一个星期左右,预计下周上市。5月中下旬,白糖罂、无核荔枝和紫娘喜等荔枝品种上市后,价格预期高涨。

一颗“穿越”的荔枝

每逢“荔枝大年”,“果多必贱、果贱伤农”几成定律。遭遇“小年”,荔枝就会减产失收、涨声一片。难道荔枝真的没机会“逆天改命”吗?

然而,荔枝保鲜之难,像是早就刻在了它的基因里。汉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称荔枝为“离支”,取的就是离开植株不能长存之意。唐代的白居易更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现在,荔枝液氮冷鲜技术历经5年科研攻关,成功从实验室走向田野,势必会助力荔枝产业有效克服“大小年”供需失衡的问题。新技术将起到“时间换空间”的效果,一改产业发展依赖鲜果的局面,让广东荔枝的销售半径远一些、再远一些。

其实,去年就有广东团队推出了“冻眠荔枝”。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曹庸团队经过5年的研究,攻克荔枝液氮冷鲜技术,联合广州鲜汇冷冻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了180吨“冻眠荔枝”,实现产值500多万元,2024年预估产值超2000万元。

曹庸介绍,整个冻眠过程,要经过十几个步骤,荔枝在从-120℃~-90℃的温度速冻,会形成相对较小的冰晶,在真空包装中隔绝氧气等,复色复脆保持颜色和口感……解冻后,经过专业仪器监测,以及色泽、口感、品质、形态等方面的综合评定,还原度达到新鲜荔枝的90%以上。

曹庸解释,冻眠技术与大家经常听说的冷冻精子、卵子原理是一样的,特别是在家畜配种产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荔枝含水量高,液氮冻眠难度大,成功攻克后可推广至其他果蔬。“冻眠荔枝市场非常广阔,与其类似的猫山王榴莲,可以达到上千亿元的消费量级。”

近年来,广东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应对市场变化的“打法”,逐步实现以大数据精准控制上市节奏、精准对接销售市场。听大数据的,跟大市场走,广东荔枝的“底气”越来越足。

“冻眠”,科技还是“狠活”?

有的网友欢呼一年四季、天南地北均可品尝到美味荔枝,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在询问“冻眠”到底是什么高科技?能让荔枝保存一年仍新鲜如初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针对上述网友关注的热点问题,9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程丽娜,对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荔枝保存十个月之久仍新鲜如初,这项“冻眠”技术原理是什么?

程丽娜表示,主要采用了浸渍速冻技术。此项技术核心要点是,对新鲜采摘的荔枝立即进行快速预冷、减菌、精准包装、速冻锁鲜和冻藏保鲜等集成技术和手段处理,环环相扣,最大程度保护荔枝的细胞组织,使其能够实现周年储存。

她谈到,事实上,速冻技术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应用于各类水果中,比如大家常见的莓类水果、芒果、榴莲等。但荔枝冻眠技术是针对荔枝特有属性研发的,例如品种、果壳、果肉等特性,需要保持荔枝色泽、风味、口感、营养等。“在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的长期支持下,我们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从去年开始,针对荔枝产业应用需求,进行了技术转化。”程丽娜表示,实践证明,荔枝冻眠保鲜技术,是非常可行的。

“冻眠”荔枝是否添加防腐剂?

程丽娜回应强调称:“无需用到防腐剂,没有任何额外化学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主要是运用物理手段进行锁鲜处理。”她说,运用“冻眠”技术储存的荔枝,保质期能达一年之久,且解冻食用时,仍然能像新鲜采摘时的那样“一口爆汁”,不会像传统急冻方法那样,“解冻后会化出一摊水”,损失食品原有的水分和口味。

经过检测,“冻眠”荔枝解冻食用时,色香味能维持原来的八九成,而且商家在出售时会有明显的“冻眠”食品的标识,包装袋上会标注生产上市日期,目前“冻眠”荔枝的保质期一般标注为一年。

而且,并非所有荔枝均能“冻眠”

“技术研发的初衷,就是延长荔枝保鲜时间,进而延长荔枝产业链,满足市场需求为主要目的。(这项技术)使保存期仅有三五天的荔枝,能保存得更久,到达非产区的消费者手里。产业有需求,市场有需求,才会有运用。”程丽娜说。

程丽娜谈到,“冻眠”荔枝对荔枝品种也有一定要求,此次上市的“冻眠”荔枝产品是从化的井岗红糯荔枝。“荔枝的品种多达上百种,不同品种有不同的适冻特性。有的品种适合‘冻眠’,但有的品种不适合。”

程丽娜表示,冷冻是一种有效的保藏方式,但传统冷冻方式存在冻结速率慢、传热系数低、形成的冰晶量少而粗大等缺点,导致冻品品质较差。她举例说:“如用冰箱等传统机械速冻时,速率慢,形成的冰晶粗大,容易刺破冻品细胞结构,从而导致水分流失。消费者直接感受是汁液流失,冻品结构软塌。”

“荔枝是高糖高水分的结构,它对速冻速率的要求会比其他一些低糖低水分结构的水果更高一些。”程丽娜表示,“荔枝冻眠”锁鲜技术,与其他速冻方法相比,优势是冻结速度快,冻结时间短,可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因为速冻过程中,形成的冰晶尺寸细小且均匀分布,能够保护冻品品质,解冻后食用时,能保持原有的脆度、弹性,水分、营养成分流失少,“吃起来仍能一口爆汁”。并且“冻眠”荔枝的包装也不是普通的真空包装,包装材料需要能隔氧、高传导性、耐低温、耐刺等。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要坚定信心高举农业科技的旗帜,不做“科技黑”,加强对消费者的科普教育,提升市场对高科技、高品质水果的接受度,才能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的价值。

在科技加持下,去年广东荔枝历史上首次实现冬季上市、周年鲜销,首批产品为广东荔枝产业带来超1亿元收益,受到东北、华北、华东等全国各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据介绍,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推动“荔枝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转化推广,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产业化应用。目前已支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公司等单位,在广州从化区建立了1条现代化的冻眠荔枝生产线。

“我们将进一步推广应用广东原创的荔枝保鲜技术,继续推动荔枝精深加工,延长相关产业链。”梁勤儒表示,“今年,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广东力争扩大产能,用新技术保存2000吨荔枝,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得上,同时为解决‘果贱伤农’等产业难题提供科技方案。”

参考资料:

[1] 上观新闻:价格大“跳水”!“榴莲自由”要来了吗?

{2] 禾木报告:多个荔枝产地大量减产,今年荔枝会大涨价吗?还能实现“荔枝自由”吗?

[3]羊城晚报:“冻眠”十月,荔枝仍能“一口爆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