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外交|习近平主席6天3国欧洲行:释放善意,抓住机遇,扭转认知
5月11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对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国事访问后乘专机回到北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介绍此访情况时表示,此访立足欧洲,实现中法关系再巩固,中塞关系再强化,中匈关系再提升,中欧合作再出发。
“此访是非常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欧洲对华认知,从战略竞争走向战略伙伴,并且,习主席与三国领导人之间的友谊得到非常明显提升。”在5月11日于复旦大学举行的“战略自主与和平稳定:动荡变革世界中的中法、中欧关系”学术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刘军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也都表示,这次访问为中法关系、中塞关系、中匈关系乃至中欧合作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地时间5月10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布达佩斯应邀出席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夫人举行的饯行活动。新华社 图
元首外交:领导人之间的友谊得到明显提升
习近平主席此次欧洲之行,与三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共识,宣布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张骥在研讨会上表示,在大国竞争强化的当下,领导人之间的战略信任对双边关系战略稳定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领导人间的积极互动能够较好地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这对遏制阵营对抗和新冷战趋势,维护全球战略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当地时间5月7日,习近平主席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访问法国上比利牛斯省。上比利牛斯省对马克龙具有特殊意义,这里承载了他难忘的童年时光。两国元首“不打领带”,在图尔马莱山口“牧羊人驿站”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战略沟通,加深彼此理解。前一天,双方发表4份联合声明,签署绿色发展、航空、农业食品、商务、人文等领域近20项双边合作文件。
领导人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最终会落实到国家关系上。马克龙也在驿站畅谈中表示“通过同主席先生的深入交流,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理念和发展历程,对中国在重要问题上的立场认识加深”。这正与两国元首2019年的“尼斯夜谈”、“豫园茶叙”,2023年的“松园会晤”,一脉相承。
在塞尔维亚,习近平主席送给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两件用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生产的钢材所制作的工艺品,分别是天坛和圣萨瓦教堂造型。斯梅戴雷沃钢厂这座重焕生机的百年老厂正是中塞“铁杆友谊”的一个缩影。这次访问,两国元首共同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双方签署或达成一致的合作文件多达28项。
当地时间5月8日晚,习近平主席乘专机抵达布达佩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机场迎接,并对习近平主席夫妇说欢迎你们“来家里”。访问期间,两国元首深入沟通交流,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与会专家认为,元首外交对中法、中欧关系的战略稳定和积极发展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不仅拉近了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也有利于两国深化友谊,加强交流。更是为促进国与国的公共外交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法、中欧关系的引领、示范和稳定效用
此访期间,中塞宣布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中匈宣布建立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塞、中匈关系的提质升级“是合作到了一个新高度后的水到渠成,在中东欧有着示范作用”,刘军向澎湃新闻表示,“这次关系的提升,是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双边关系。”
塞尔维亚、匈牙利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最积极的两个欧洲国家。刘军指出,塞匈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发展是有实质性成果的。
其中,匈塞铁路建设正在推进,塞尔维亚段和匈牙利段将分别于今年年底和明年竣工。去年,中国成为匈牙利最大外资来源国,是塞尔维亚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双方经贸往来密切。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与中国的合作为塞尔维亚的经济增长和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自2012年以来,十年间两国贸易额增长150多倍。根据塞方数据,2023年交易额达到56亿欧元。而谈到即将正式生效的中塞自由贸易协定,武契奇也表示:“自贸协定将为我们的农民带来发展,为出口中国市场提供保障。”
对正饱受通货膨胀困扰的匈牙利来说,中国的一揽子投资举措是对匈牙利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长期贡献。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匈牙利达成了19项合作文件。
“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我认为是一种示范效应。”刘军对此分析称,其他东欧国家能看到,如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框架,同中国加强合作,会得到实在的经济上的收益,对国内的民生就业有实质帮助,“这是进一步释放善意,提供机会。”
刘军进一步指出,中东欧合作需要新的思路模式,从以前的“以面为主”转换成“以点突破”,建立更多小多边关系。将中塞、中匈关系作为一种示范,“是有积极效果的。”
对于习主席此次访法,刘军则认为是一次对欧洲大国的外交突破,通过树立中法关系的典范,来带动其他欧洲国家的独立自主。
张骥指出,此次访问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通过提升中法、中欧之间的战略稳定,进而推动全球的稳定。而这也为中国的外交战略布局提供了稳定性。
利用差异主动塑造中欧关系议程
《金融时报》近日刊文称,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结束后,匈牙利成为中国“对抗”美国的战略伙伴国。美国是中欧关系绕不开的因素。在11日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美欧关系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因此欧洲寻求战略自主的动机显著增强。这促进了中欧关系的回暖。但同时,专家也指出,中国不寻求分裂欧美同盟,但要抓住欧美之间的差异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忻华向澎湃新闻表示,“美欧之间是有明显差异的,(中国)利用这种差异来开展外交工作,通过调整策略,来主动塑造中欧关系议程,是正常且合理的。”
自去年访华回到法国后,马克龙多次提到欧洲战略自主。据路透社报道,在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之前,4月27日,马克龙在一场演讲中重申,“欧洲永远不会是美国的附庸,它知道与世界所有其他地区如何对话”。
欧洲追求战略自主与中国对外战略需求高度契合,对中欧关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我认为想利用差异完全消化欧美同盟是不现实的”,刘军告诉澎湃新闻,“但可以看准机会,比如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顺势而为积极推进,这本身就是利用差异。”欧洲是开放性经济体,不会关门发展经济,而中国也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简军波也在会上指出,欧盟内部的利益差异、它的“自主”意愿,以及欧盟作为开放经济体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中欧关系不会太差。
同时,与会专家也提醒,要重视欧洲战略自主在经济领域表现出的保护主义色彩,提升对欧政策复合性,针对不同领域来调整应对策略。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产能过剩”问题。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认为,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谈“没有达成任何突破性的重要共识”,但稍降低了事态升级的风险。尽管各自在立场上仍然存在分歧,但彼此都不希望“脱钩”。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在11日的会议上表示,在习主席此次出访引领下,我们对中法、中欧关系的持续回暖可以抱有谨慎的乐观,接下去就要看后续此访成果的落实情况如何。
此前,丁纯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表示,中欧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出现贸易摩擦与产业激烈竞争很正常,关键是双方要实事求是,承认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尊重对方关切,找到彼此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避免贸易战等双输局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