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在改革中神奇崛起

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2018-12-17 07:48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在改革开放40年史诗般的征途中,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从“无中生有”到“无所不有”,不仅创造了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奇迹,也使自己成长为折射改革走向的“风向标”城市。

“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义乌的概括,他还指出:“义乌的发展是过硬的,在有些方面还非常突出;义乌发展的经验十分丰富,既有独到的方面,也有许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方面。”

以“市场”买卖全球商品

义乌曾是贫困县之一。1982年9月5日,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在湖清门悄然开业,有摊位705个,当年成交额392万元。

谁也未曾料到,“市场”从此成为这座城市的标记。

义乌国际商贸城全景。本文所有图片均由义乌市委宣传部提供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长速度是罕见的。199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以10.25亿元的成交额成为中国专业市场冠军后,至今已连续27年蝉联殊荣,进而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

“市场基本几年扩容一次,每次扩容都带来摊位数、成交额剧增;而每次市场更替,伴随的是开放程度的提高。”原义乌市工商局副局长、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董事局主席何樟兴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36年间,历经五代市场更迭,其间8次搬迁、10余次扩容。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摊位7.5万个,较初期增长千余倍。2017年,义乌集贸市场总成交额1493.2亿元,较初期增长3.8万倍。

不仅如此,义乌还向各地输出市场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再造“义乌市场”。

1992年义乌在乌鲁木齐设第一个分市场后,目前全国已有150余家分市场或与其有关的市场,与超级供应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进行着有机互动,使义乌市场的地位愈加巩固。

早在1990年代早期,义乌就提出“义乌商品走向世界”。

“1990年代早期,市政府提出‘义乌商品走向世界’,但当时国内市场都做不过来。到上世纪末,国内专业市场竞争激烈,作为国内市场龙头,义乌必须在未遇到危机时就提前应对。”何樟兴介绍。

义乌真正走国际化战略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当年,义乌小商品城集团启动对外贸易主要载体——国际商贸城一期建设。2002年,开办7年的义乌小商品博览会更名为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并首次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展会。2016年3月,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向波兰华沙中国商城授权,使其成为义乌小商品城首个海外分市场。

义乌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义乌出口额1.06亿美元,2017年则达到339.8亿美元,上升300多倍。

拥抱世界不仅是走出去,还要引进来。2008年,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设立“进口馆”。2014年,由义乌西站至马德里的义新欧中欧货运班列首发,为义乌开辟了更畅达的“买全球、卖全球”通道。

同时,义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网货市场,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856亿元,2017年升至2220亿元。目前,义乌内贸网商密度国内第一、外贸网商密度国内第二。

以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为轨道,义乌这趟“东方快车”从山坳始发,将各种小商品通达世界各地,也让国外商品源源不断来到中国。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协奏曲

清乾隆年间,义乌渐渐形成“敲糖帮”外出经商,鸡毛换糖的传统,这是义乌民间商业力量的起源,而“党政有为”则推动了义乌的崛起。

2006年6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赴义乌横塘村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深入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必须把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与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是一场著名的“争吵”,拉响了义乌“两只手”协奏的序曲。

1982年前后,义乌稠城、廿三里镇农民自发在镇区形成相对固定的“马路市场”,与当时的“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1982年5月,女商贩冯爱倩将时任县委书记谢高华堵在县委门口,责问为什么不让百姓摆摊?谢高华请她进办公室,争论良久仍无结果,但谢高华对小商品市场的态度逐渐明朗。

在1982年6月的一次县委常委会上,谢高华称“义乌的市场是个很好的市场,很有前途”。不久,谢高华交待县工商局、稠城镇党委将市场设在湖清门,9月5日,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开业。1984年10月5日,谢高华在全县区(镇)、乡党委书记会上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思路。这成为后来义乌历届政府坚持的主战略,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后,这一提法改为“兴商建市”,这无疑是市场商户安心经营的基石。

在坚持“兴商建市”战略的同时,义乌又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1993年,市政府制订“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向工业拓展,“义乌制造”横空出世,强大的本地工业成为市场不败的支撑。

上世纪末,国内专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义乌在1990年代早期就提出“义乌商品走向世界”,至今经济外向度已从2001年的5%升至去年的65%以上。在外界还在争议电子商务对传统市场“是更迭还是互补”时,义乌已决定将电子商务作为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提出“电商换市”并开展一系列探索。

义乌很早就规定只准工商部门向小商品城商户收费,其他部门不得插手。2000年开始,义乌率先推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财政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割断了部门“权”与“利”的连结。义乌还较早探索压缩“权力清单”,2005年取消10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在全市实行收费公示制度。

义乌国际邮件互换局的成立即是机制改革创新的典型。

义乌的机制创新始终遵循“基层干部发现-部门设计-市级拍板-向上争取-落地”的路径。2011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批后,义乌的自主创新成为中央新政策在全国推广前的试验场。近年来,义甬舟大通道建设、义新欧班列开行,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设立,航空口岸、铁路临时口岸开放,都是“两只手”相互作用的注脚。

今年,义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各类证明材料“开刀”,在全国率先实现“无证明城市”。削减一纸证明,背后是流程再造和行政管理方式革新,倒逼政府职能转变。

“尊重群众首创和力行党政有为结合,一直都没有变,这也是义乌经验的精髓。义乌的发展正得益于历届党委政府坚持市场化方向,群众有困难时政府就要顶上去、对群众有利的政府就要退回来、群众能做好的政府充分放手,由此形成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义乌市委书记林毅告诉澎湃新闻。

包容、开放、共赢让义乌拥抱世界

夜幕下的义乌,在街头会不时看到餐馆、KTV、理发店门面上阿拉伯语、印度语、英语、韩语的霓虹灯。

如果说延续30多年依然活力迸发的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是奇迹,那么奇迹的诞生离不开活跃的市场主体。在义乌“双向开放”进程中,本地人“走出去”,外地人“融进来”,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奇迹并实现自我再造,共同探索建立“联合国大家庭”式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在这样一种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义乌突出‘两个关注、两个尊重’(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注不同利益群体合理诉求,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本地人与外地人、本国人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和谐创业的良好环境,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充分说明,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始终是有机统一的。”2006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义乌调研时指出。

“出六进四”、“义利并举”、“义在利先”是义乌人的经商理念,也决定了义乌市场发展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格局。第一代市场经营户基本是本地人;第二代市场中出现了大量来自温州、诸暨、台州等地的经营户;第三代市场中,江苏、福建等省外经营户进场设摊,一些乡镇企业甚至国企开设批发部。到第五代市场,每走几步就能看到来此采购的外商,市场已充分国际化。开放的姿态让义乌聚集了大量外地经营主体,义乌籍经营户占比已降至40%左右。

河南信阳的宋光辉,父母长年在外打工,1999年专科学校毕业后,他辗转温州、北京、深圳、云南等地,2007年怀揣“希望家人过得好一点”的愿景来到义乌当起淘宝店主,卖国际商贸城淘来的小商品。短短几年,他从白手起家做到销售过亿,并与来自广西、云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和义乌本地等17位网商自发成立义乌网商联合会。

在义乌,“从无到有”的主角不限于宋光辉这样来自全国的新义乌人,也有来自全球的“淘金客”,他们因梦想汇聚义乌,在这里如鱼得水,将梦做到当初难以想象的地步,也把义乌变成蓬勃发展的中国商贸业最精彩的注脚。

义乌正成为国际商贸交流的中心。

约旦人穆罕奈德从没想到,来中国谋生的自己会在义乌收获事业与家庭。2002年,在广州的他多次听人提及义乌小商品市场后与叔叔来到义乌。2004年,他和来自安徽的妻子刘芳开出“花餐厅”,年营业额数百万元。2018年春节前夕,穆罕奈德又开了一家餐厅,面积比“花餐厅”大三倍。

随着小商品市场的壮大,1105平方公里的义乌大地上流动着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万余名外商,其中常驻者1.5万;145万名来自国内的外来建设者已远超70万本地人口,其中包括53个少数民族的数万人,他们在这里彼此尊重、友好相处、共生共荣。

    责任编辑:谢春雷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