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阮青:长三角一体化新阶段需要破解哪些新问题

阮青/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 侯名瑄/整理
2024-05-17 14:3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阮青   
侯名瑄 摄

长三角一体化“天时地利人和”兼备,成就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国家战略,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相互配合,共同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会上,他提出了聚焦于科创产业、体制机制、协同开放、生态环境、安全发展以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重大任务。他强调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

如今,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中国惟一的世界级城市群,与英国伦敦大都市圈、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圈、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圈、北美五湖大都市圈,以及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城市群齐名。不论是面积还是人口,长三角城市群均属于超大规模,但与其它已完成现代化进程的城市群相比,仍处在发展崛起阶段。

在地方层面,长三角三省一市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规划蓝图。2019年5月,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到,对于长三角而言,当前最紧迫的不是简单的补短板,而是拉长和贡献自己的长板。三省一市要在加强合作、各扬所长,以使整个长三角区域“组成一个更大的木桶来盛更多的水”。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建立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组织架构,有力支撑一体化工作顺利进行,具体可分为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决策层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层为常务副省长、副市长参加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执行层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依托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专题合作组,推进区域合作事项。

由此可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即中央战略决策、长三角自身优势以及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三者协同,共同推动一体化顺利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五年深耕,成为国民经济强大增长极

五年来,长三角强劲而活跃的增长极功能正不断巩固提升。去年,尽管面临各种不利因素,长三角经济仍然实现5.7%的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更是突破了30万亿元。此外,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领先全国,以1/26的国土面积、1/6的人口,创造出了全国近1/4的地区生产总值,而工业增长值也占到全国1/4,进出口总额占全国3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国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1/4。

在科技创新领域,长三角地区的创新投入密集、成果丰硕,现已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协同创新机制。在国家科技奖“三大奖”中,长三角三省一市获奖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9.8%。2022年,长三角协同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数和资金额分别占三省一市获批国家立项总数和总额的82%、84%。长三角还探索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首批15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加快实施,总投入5.13亿元,财政投入8406万元。目前,长三角已建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25个,其中合肥托卡马克装置成功实现了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长三角科创城市集群仍有提升空间。当前还需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跨区域、跨学科分工合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科创共同体建设应聚焦于三大要点:一是共同研发底层技术,实现从“看到造”到“想到造”的转变;二是善用资源,尤其是国际资源,加强与全球顶级创新中心的联系与合作;三是推动各方贡献长板,构筑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大系统。

产业方面,长三角产业体系具有体量大、门类全、结构丰富、开放度高和经营主体强等特点。具体而言,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汽车四大产业规模在全国均占较大比重,制造业高新企业更是门类齐全,在国民经济分类中多有涉及。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长三角产业结构丰富,第一、二、三产业均有涉及,且占比分别为3.6%、40%、56.4%。长三角地区还具有企业生态丰富、市场活力强的优势,现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和布局体系,在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培育完善供应链体系。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六种类型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包括中心外溢型、飞地型、“前研后转”型、跨区园区合作型、企业联盟型、行业协会型等,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从基础设施来看,长三角已演变成为“便捷联通的长三角”,从公路时代迈入轨道时代。城市之间的联系、跨省通勤人口出行等更多地依靠轨道交通,即长三角城际铁路网。同时,长三角也注重海空交通建设,建成多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港口和机场。

在对外开放领域,长三角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通过一系列统一大市场建设举措,如建成长三角市场主体基础数据平台、推出科创板等,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升一体化市场效率。

此外,长三角在信息化、绿色生态、便民服务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以便民服务为例,医保门诊异地结算已在长三角范围内全部打通。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质增效,应聚焦四方面重点工作

尽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过去五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诸多深层次问题仍亟待破解,如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发达城市群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基础研发投入占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仍明显偏低,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和发展尚存在不少短板等。

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当前需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程度,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格局,进一步缩小与其它世界级城市群的差距。为此,需要聚焦以下四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抓好贯彻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1月30日在上海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做好“四个强化”,即强化主动担当、强化对标意识、强化制度创新、强化协同攻关,更好地以一体化助力现代化。其次,持续抓好国家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全面执行《规划纲要》《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文件,并认真贯彻《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同时配合国家编制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鉴于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第二轮即将于今年上半年收官,而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成果,精心筹划下一步工作。

二是抓好重点任务。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聚力做好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布局,组织相关高校院所各扬所长,协同开展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方式,做好项目实施。加强资金和人才支持,依托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完善产研融合协作网络。同时,还要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既做好“硬”联通,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航道,又要加强“软”衔接,建立城际(市域)铁路一体化运营机制,完善区域机场协作机制,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

三是建好重点区域。全力打造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大重点地区,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与各项任务。同时,加快实施《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基本架构。在这一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约束作用,研究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推动其与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联动发展。

四是完善体制机制。为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增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内生动力,还需做到三个“强化”:强化“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区域合作机制,强化市场和社会等各界力量参与,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迈入新阶段,同时也迎来了新挑战。在此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重点任务、建设重点区域、完善体制机制,以提升长三角的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协同水平,进而推动区域一体化迈向更深层次。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切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文本来自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阮青在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上海图书馆共同举办的“上海思政大讲堂·形势政策讲座”的讲座内容,主题为“新阶段新目标: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经演讲者审订,授权发布)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吕娜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