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典而坚毅的柴可夫斯基,略记艾申巴赫与上海交响乐团
如今,很多演绎者都在曲目方面寻求突破,除了选择情有独钟的作品,名曲已经被演奏、灌录到版本过剩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可说是版本过剩的“重灾区”。
实在太多了!太多的唱片,频繁的现场,对现场的挑战尤其大,因为现场演出本身存在不确定因素,好多听众又已经装了一脑子的名演。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现场还能期待真正的感动与惊喜吗?
2024年5月10日,艾申巴赫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呈现的“柴五”,就是一次感动与惊喜之演。我们又一次明白,伟大经典之所以热门,本质还是其表现空间如此广阔;但演绎者运用这样的空间,一定要围绕原作,绝不能在版本过剩的危机下“臆造个性”去争取观众。
演出现场
上海交响乐团(以下简称:SSO)演出“柴五”是真正有传统的,历来有不少乐迷津津乐道的现场。前些年,梵志登指挥SSO演绎该作,就是精彩纷呈,够得上名演级别。艾申巴赫带来的全然是另一种精彩,乐队也能在指挥的诠释思路截然不同的背景下,呈现同样动人的演绎。这恰恰显明,有价值的演绎传统势必是围绕作品,而非拘泥一法。
艾申巴赫表现“柴五”的视角是比较“德奥式的”,不仅因为指挥家成长于德国体系的背景,更因为他极深地瞩目于老柴本人对古典交响曲风格深深的敬意。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首交响曲如同三个不同的世界,彼此之间又有连贯性。经历“柴四”中个人情感的狂热宣泄,作曲家构思《第五交响曲》时结构的紧凑,四个乐章情境的起承转合,都有致敬古典交响曲的意味。毕竟,老柴对于莫扎特的热爱是他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再后来,“柴六”的构思又是突破传统的。
当然,老柴汲取传统精粹也是要表现自己的东西,而这就是艾申巴赫与SSO本次演奏的切入点。指挥家对该作的呈现,以一种简洁贯彻始终。塑造旋律线条的简洁,避免铺张的“大抒情”或是刻意的弹性处理;把握各部分的速度,整体都偏紧凑,更核心的却是追求恰如其分。艾申巴赫在此,不是用明面上的紧凑高能去推(梵志登常常就是这么干的),而是寻求一种恰当的比例,让音乐始终有鲜明的前驱感,配合旋律的简洁,结构内在的力量不仅被逼现出来,更提升了演绎的艺术品格。
演出现场
在节奏的脉动方面,则是追求以鲜活有力贯彻始终。哪怕在第三乐章的中段,老柴以轻盈的音乐形象同前后的圆舞曲旋律做对比,艾申巴赫也力求让乐队在那份轻盈中,呈现充实的音质融合有力的节奏感。SSO很好地做到了,这所需要的技巧可比夯大力度高得多。继而,在前述几方面构建的大框架中,演奏家们尽情挥洒自己的高能。饱满的抒情性,音响造型的立体感,铜管的持续力与鲜明光彩等等。
当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组合在一起,听者所面对的就是一种感人的“凝练”。而古典的精神,很多就体现为千锤百炼。艾申巴赫确实塑造了SSO的声音,让乐队发出偏德奥式的音响,各弦乐组的声音松弛而有层次,色彩与质感都是温暖的。但更绝的,无疑是大师将那种凝练的魅力贯彻到演奏的不同方面。最突出的就是旋律表现——演奏家们在细节中呈现的充沛的抒情魅力,被导入经过反复锤炼而汰去杂质的轮廓。
柴可夫斯基笔下最俘获人心的抒情性与戏剧性,都不会因为指挥家对于局部的rubato与长线起伏的节制而失去魅力。正相反,情感刻画的密度更高,听者能更深地体会作品抒情外表下蕴含的力量,即老柴坚毅的一面。这样的追求深入细节,慢乐章开头圆号的独奏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首尾乐章的高潮迭起中,艾申巴赫与SSO更是反复显明,凝练地塑造轮廓与节奏感,不会让演奏家们的力量被约束,而只会令其倍增。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