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乔凡尼的超现实主义,余启平陈九的水墨与风雅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黄松 陈若茜
2024-05-13 11:2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初夏时节,一系列风格各异的艺术家个展在上海北京等地渐次呈现: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举办了意大利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乔凡尼·莫塔与施德明的个展,画家陈九、季平在宝山智慧湾呈现”粉墨风雅“,“著我色彩 — 余启平作品展”在璞素艺术空间对外展出,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有“无人之境——杨冬白、史金淞雕塑双个展”,上海春美术馆有“缠——许静与冯佳联合艺术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呈现了“静观寂照——海铨绘画作品展”,画家胡炜个展“逸羽”在上海芊荷对外展出,珠宝艺术家陈世英将在上博呈现200件珠宝艺术作品。

在北京,“朱天曙批注稿书艺术展” 在国家图书馆文津阁古美术馆举行,“国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艺术展 ”在中国美术馆对外展出。澎湃艺术的“一周艺术人物”呈现这一周以来的主要人物展览与事件。

上海|艺术家乔凡尼·莫塔&施德明

步入奇幻艺“镜”

近日,上海chi K11美术馆在“K11艺术节”之际呈现了两场个展——意大利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乔凡尼·莫塔(Giovanni Motta)的“Inner Child童梦奇旅”,以及两届格莱美奖得主施德明的个展“渐入佳境”。其中,艺术家乔凡尼·莫塔以其作品所传达的多样性和奇妙之美而闻名。此次“童梦奇旅”展览集结了他的95件艺术作品,通过绘画、雕塑、数字影像和交互装置等多种形式,对童年回忆进行了独特诠释,呈现出活跃而纯真时期所发生的各种奇幻场景。

乔凡尼·莫塔

《童梦奇旅》展览现场

施德明,《高低》

在展厅里,Jonny Boy展开双臂,呈现出向上飞行的姿态,如同一只翱翔的鸟儿,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前行的决心。随着Jonny Boy的飞行,展览的叙事由此开始,观众将随着这位小男孩一同踏上向着未知的空中飞翔的旅程,展开一场充满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艺术之旅。视野随着视角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充满奇迹和发现的世界,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童真和梦想。而当我们从梦中唤醒,那份童心似乎在告诉我们,生命的奇妙不止存在于梦境之中,也在现实的种种体验中。而施德明是知名的平面设计师和字体编排设计师,并广泛涉足电影置景及家具设计等,以其大胆、开创性、引人深思的作品而闻名。

此次的个展“渐入佳境”则以理性的视角,通过创新性地 将设计与数据相融合,展示人类在⻓期发展中的积极改善。展览中,艺术家运用了各个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分析各种人类发展指标,进行可视化创新处理,将它们整合到如历史绘画、透镜印刷和合作的设计产品等各种表面上。他希望讲述作为一名艺术家,如何通过理性及乐观的视角看待人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未来。 展览将展至7月21日。(整理/陆林汉)

上海|画家余启平

璞素艺术空间看“著我色彩”

著我色彩 — 余启平作品展”5月12日在浦东滨江大道1862船厂二楼的璞素艺术空间对外展出,展览展出艺术家70余件作品,其中涵盖最新创作的写意作品、工笔作品,清新温润,与展览空间家具的古雅气息相契。

余启平,198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两幅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后就职于江苏美术出版社,任《江苏画刊》编辑。1991年赴日本,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出版个人画集,其作品参加过国内外诸多重要展览并被收藏。

“我喜欢‘造境’,喜欢在种种貌合神离的幻想元素之中造出自己的意境来。”余启平说。

策展人敖海伦认为,在余启平的作品里,他以轻松自如的写意水墨手法,即兴挥洒,描绘最诗性的人间风景,在那画面中文房用具一应俱全,家具,时玩,瓶花,茶器,湖石等皆俱有情致。那庭院,恍若一位读书人理想中的天地,春日可赏花之绚烂,夏日可纳凉于树荫,秋日可聆听松涛之声,冬日则可踏雪寻梅,体验四季的无尽变幻。

余启平

璞素艺术空间展出现场

余启平在设色处理上,多以淡雅为主调,有时使用青绿之色,但从不堆金沥粉,过分华丽,总是保持着一种类似寺观壁画般的斑驳与古淡之美。他那虚实相生的笔触风格,浓淡干湿的墨色运用,看似漫不经心的写意,却透露出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沉醉与愉悦。(宗和)

上海|画家陈九、季平

智慧湾里的”粉墨风雅“

5月10日,由上海宝山社区美术馆上海智慧湾文化艺术中心、上海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主办,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微影海上摄影工作室协办的“粉墨风雅:季平陈九戏曲人物画展”于上海市宝山区蕰川路6号艺术之桥书店开展戏画美学讲座和艺术展览的分享活动。陈九,1957年生于上海,曾任朱屺瞻艺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季平,1956年生于上海,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展出现场呈现了两位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戏曲人物画小品。

“粉墨风雅”画展现场,陈九(右)与季平(左)

在当下数字化语境下,艺术与科创的双向奔赴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结合“粉墨风雅”画展,这场科创园里Al与艺术”的参访和发生在智慧湾艺术之桥艺文空间里由讲座、导览和对谈构成的产教融合公开课迸发出智慧和艺术的火花。

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与艺术家交流

活动现场,艺术评论家、此次展览学术主持徐明松从中西艺术比较的历史视角以及水墨创作与戏曲美学等方面做了专题讲座;参展艺术家陈九以代表性艺术家为例,梳理了中国戏曲人物画发展的脉络,阐释和讲解中国戏画的美学境界。参与活动的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们在听取讲座的同时,生发了诸多戏画艺术包括Al背景下艺术未来等相关问题,并对季平、陈九两位参展艺术家进行了采访。而此前学生们对园区里中国3D博物館和从事儿童美术AI开发的千随科技公司的参访,更是让时尚传播专业的学生开拓了视野,既有从传统艺术里汲取坚持文化根性力量;又在数字化发展的愿景里获致创新的动能。(宗和)

上海|艺术家海铨

油雕院呈现“静观寂照”作品展

“静观寂照——海铨绘画作品展”近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二楼对外展展出。

海铨1977年出生于宁夏银川市, 200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本科。2002年至今,工作生活于上海。海铨说:“我个人绘画其实没有计划性,比较随意,所以很担心这次展览因面貌太多无法统一。但徐明松给我吃了定心丸,他参观完我的画室后很快就将我的作品梳理出三条脉络。第一条是人间的,包括我周边的孩子、朋友;第二条脉络是读书以后对我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内在的外化;第三条脉络,作品表现的不再是生活的空间,完全追求一种形而上。最后将这些作品分为情境、物境、意境三个部分呈现给大家。”

海铨与其作品

策划人、知名艺术评论家徐明松表示,海铨的具象表现绘画总是隐现和折射出一种超现实的意象,无论是那些面目模糊的人物,还是处在不同场域里的静物,所透析出的多是游离现实世界的况味。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并不滞碍于画面的物象本身而揭示了某种抽象性。这种抽象性“间离”了我们观照画面语义的线性逻辑,进而导入一个更为繁复和多义的审美取向和可能性,乃是一种不落言筌意在言外的“象外”之旨。它包裹的不确定性反而让观者在画面之外寻找更有想像力的释读空间,如同接受美学所讲的那种“召唤性结构”,与艺术家一起共同“脑补”作品的语义再阐发。

“返观海铨的作品,那种‘模糊’的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游移的意象或然成为我们寻找‘精确性’的动能。在《收摄六根》里他描绘的是那一张张少不更事的略带稚气的脸庞,或然他觉着少年的脸庞透着纯粹和天真,是自我进入‘明心见性,直指本心’澄明之境最好的选择。”徐明松在文章中如是写道。

展出现场

上海|艺术家杨冬白&史金淞

以雕塑探索“无人之境”

近日,“无人之境——杨冬白、史金淞雕塑双个展”在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对外展出。展览展出杨冬白、史金淞两位艺术家的共计30组(件)作品。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既是本源也是维系一切的内在力量,而“无为”及“无我”的境界则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之道。此次展览以“无人之境”为主题,通过杨冬白、史金淞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探讨“无我”境界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也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致敬。

史金淞(左),杨冬白(右)

生于上海艺术家杨冬白,自幼沐浴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他于90年代赴日本深造,在东京艺术大学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其间通过对各种雕塑材料的不断融合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杨冬白擅长将材料转化为充满文人气质和情感的作品。

展览现场,杨冬白作品

展览现场,史金淞作品

展览展出的最新系列作品《空山静怡》便是艺术家杨冬白对“无为而治”理念的深刻体现。作品通过山水与人物的抽象造型、金属材质不可控的充气膨胀以及水性油漆在作品上的自由流淌,展现了艺术家对“无为而治”和“天、地、人合一”的哲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视觉诠释,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

而艺术家史金淞则出生于湖北,自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便开启了他的艺术探索之旅。他不仅参与了中国“八五新潮”美术运动,更是当代雕塑界的佼佼者。其全新创作的作品《结构》,以艺术家对材料选择的独特见解,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呈现了社会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视觉结构。两位艺术家希望通过两组作品引领观众步入一个超脱物质束缚、通向精神世界的通道,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从而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无我”境界的哲学内涵,进一步展现“无我”境界中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展览将展至6月23日。(文/陆林汉)

上海|画家胡炜

个展“逸羽”,以动态表现宁静

画家胡炜

5月12日,“逸羽—胡炜作品展”在上海芊荷艺术空间开幕,展览以胡炜的花鸟绘画为核心,展出作品30余件。胡炜(1972年生于上海)的艺术发展得益于在同济大学的教学。2008至2009年,他获邀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做访问学者,对欧洲的早期文艺复兴以及北方文艺复兴艺术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在此之前胡炜在华东师范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研究元代文人艺术,这两者之间在视觉以及艺术理念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让他反复思考中国文人艺术和欧洲的古典艺术之间的关系。现在看到的中国传统绘画在历史的过程当中已经历过多次东西方艺术的交融,这给了胡炜很大的启发。

胡炜花鸟作品

胡炜的艺术创作目前是以花鸟绘画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向,在创作的语言上面没有非常狭隘的某种限定,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画面构成的理念也借鉴 19世纪之后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平面化,摆脱明暗、摆脱透视所带来的立体效果。他一直觉得花鸟画最关键的是表现其中的生命力,生命的活力是一个最值得讴歌最值得进行表达的一个内容。日常生活中胡炜喜欢摆弄花草,感受草木的生长,将个体生命体验与万物联系。

胡炜的创作,往往会选择具有动感的姿态,无论是树叶、花,还是禽鸟,他希望画面中充满安静,所以是动和静的一种结合。这种通过动态来体现的宁静,更能够体现出生命的那种顽强和活力。展览将持续至6月9日。(文/黄松)

上海|许静&冯佳

书法与金工的对话

5月9日,“缠——许静与冯佳联合艺术展”在上海春美术馆举行,展览的内容主要来自许静、冯佳两位艺术家的书法、金饰作品。许静和冯佳都自称“手艺人”,许静对中国书法传统突破异常明晰,并持续尝试更多元的可能性;冯佳是“丈四笔金饰”创始人,从舞美设计出身跨界到手作设计,在中国、比利时、法国学习金工、珐琅、大漆等传统工艺,展览中她的黄金手作品与许静的书法艺术互为载体。

艺术家冯佳

艺术家许静

展览以“缠”为名,即是紧密结合,又具有延绵不断变化的意味,将两种古老的文化传统引入另一种语境;试图探索不同形式和媒介之间相互影响。为此展览特邀声音艺术家颜峻创作环境声音,引发观者对身份、语言、传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对于此次合作,许静说:“展览设计了许多环节让我们彼此迭加。一是以书法为载体的首饰,尤其是最初让我心动的叠字书签,严丝合缝的细腻手感让我折服;二是装置作品,多以螺旋为主,与金饰的旋转构成场域的连通。”“我们一动一静两种磁场同时纠缠, 同时完成创作。在讨论如何书写才能让金饰制作更容易实现时, 我说:对于我来讲,只要脑中成型, 手中既可实现。”冯佳说。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为侯唯唯,展览将持续至5月21日。(文/黄松)

上海|珠宝艺术家陈世英

将在上博呈现200件珠宝艺术

上海博物馆将于今年7月推出首个现当代艺术展——“千年万念:陈世英半世纪珠宝艺术”。展览由上海博物馆及丹麦皇室珠宝策展人妮娜·哈尔德女士(Nina Hald)共同策展,展出逾200件珠宝作品。其中,还有来自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德国普福尔茨海姆珠宝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海内外多家博物馆特选馆藏共同展出,在千年万念之间,展开一场跨越古今中外的对话。

陈世英作品

陈世英

该展为上海博物馆“拾慧古今”现当代艺术大师系列首展,陈世英也是首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个展的当代艺术家。这也是该位艺术家在全球最大型的个人艺术展。

陈世英(Wallace Chan)是知名中国当代珠宝艺术家之一,生于1956年,16岁时与宝石雕刻结缘,其后五十年来以各种宝石与金属为其艺术修行对象。(小犀)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

个展呈现近年所作各类批注、稿书、书画作品

近日,“朱天曙批注稿书艺术展” 在国家图书馆文津阁古美术馆举行。

朱天曙现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书画篆刻的创作和研究,集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文献整理于一体,多次应邀在国外大学讲学和举办展览。此次展览应邀展出朱天曙近年来所作各类批注、稿书、书画作品四十余件套,包括《说文解字注》批注、《积古斋钟鼎彜器款识》批注、《庄子集解》批注、《钟嵘诗品》批注、《秦汉初古印聚》钤印本批注、《吴让之印存》《齐白石印存》《来楚生印存》钤印本批注以及近年来所作稿书和山水等,集中体现了朱天曙教授融汇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综合成就。

朱天曙

稿书《艺微》 书稿 纸本水墨 26.5 x 15cm

此次展览邀请到书画篆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镛先生为展览题词“澄怀味象”。同时,艺术史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先生为展览撰写序言,以专业的视角解读和阐述本次展览的艺术价值。正如朱良志教授在序言中所言:“此次展出的稿书批注,论其内容,虽是吉光片羽,也能见出其不凡的学术功力,涉略广泛,融会贯通,多有启人绎思之论。论其书写,直是从学问中浸润而出,从真性中潺湲流出”,“辨析其批注内容,玩味其书写笔意,流连在原作与批注所构成的参差错落的世界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

本次展览由文津阁古美术馆主办,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和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为学术指导单位。展览将展至5月15日结束。(李梅)

摄影家|王昆峰

中国美术馆呈现“国色·九歌”

“国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艺术展 ”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向观众展示6个系列80幅作品,艺术家以多媒介摄影语言呈现牡丹不同生命阶段的风姿和傲骨。王昆峰试图通过花开花落的表象表达生命不息的意义,通过牡丹物象开掘万物的精神之境。

王昆峰

其中“国色·花语”作为开篇,利用微距摄影来抽离整体具象而凸显局部结构。作品摒弃具象的再现,转向抽象的光影、色彩、线条表现,通过将不可见的神韵化为可见的细节,构建一种超越寻常观看经验的纯粹视觉。

“国色·花姿”系列则凝视牡丹的零落枯萎,拍摄对象有的刚刚凋谢,有的已干枯数年,对王昆峰来说,他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从中提取或构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

王昆峰 《国色·花姿》No.4

王昆峰,1952年3月生于河南延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6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8年军旅人生后转业至河南洛阳市工作、生活至今。1976年起,王昆峰在部队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八年多,由此与摄影结缘。1979年他参与《解放军画报》国庆专题报道,以“祖国万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为题,发表牡丹摄影作品,从而开启了牡丹题材的创作。

据悉,此次展览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洛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

    责任编辑:李梅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