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杨绛传》⑧|物质可以朴素,心灵定要丰盈

2024-05-11 19: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5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杨绛传:生活不易,保持优雅》。杨绛生于乱世,却一生淡然,在写作上受万人追捧,在翻译上也有卓越成就。本书作者赵彤彤用诗意的语言,将杨绛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了解杨绛不妥协、不慌张、不迷茫的生活态度。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江徐

十点人物志出品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杨绛与钱锺书在清华为师的经历。在清华,他俩生活非常简朴,每天除了教书,业余时间用来读书、写作,挑灯夜读是最幸福的时光。那段时间,钱瑗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休养,他俩自己教女儿的初中课程。后来因为一场改造运动,他俩被迫离开了清华。

在那之后,这对学者伉俪度过怎样一段书斋生活?十年动荡,他俩将如何熬过?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书斋生活

离开清华后,杨绛和钱锺书搬到了中关园,分到一处平房,他们给书房取名为“容安室”。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一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说,靠着窗户观赏外面的景色,借着景色寄托自己的傲世情怀。这对学者伉俪,也是这样的心性。

屋里的家具不多,沙发、红木几、两张凳子,还是亲友送来的。朋友送给他们一扇屏风,正好可以把客厅隔出一个小小的书房。

从此,两个爱书成癖的人,在容安室过起了书斋生活。

钱锺书写过一组诗作,描绘他们这一时期的生活场景,其中一首写道:“曲屏掩映乱书堆,家具无多位置才。容膝易安随处可,不须三经羡归来。”

中关园属于新区,他们所住的地方看不见一点绿色,杨绛就带上钱瑗去买了几棵柳树,种在新家门前。

钱锺书为此赋诗一首,其中两句是:“垂杨合是君家树,并作先生五柳看。”他自比五柳先生陶渊明,以此激励自己,还很得意地将此妙语念给杨绛听。

古人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杨绛和钱锺书算是中隐隐于市,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读书、沉思、创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过着平静淡泊的生活。

那时候,外面的世界并不平静,一场又一场的运动如同雪崩般袭来,身在其中的人都要接受命运的洗礼。他俩选择独善其身,既是出于自卫,也是知识分子的智慧。

在1957年的“鸣放”时期,知识分子和学生被号召给国家提意见,主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杨绛和钱锺书始终保持沉默,即便有人来动员他们“鸣放”,他们也始终没有动摇,关起门来谨小慎微地过日子,很少讲话,很少出去吃饭。

后来,那些“鸣放”的人都被划为右派。作家宗璞说,杨绛夫妇实在有先见之明。

也是这一年,专心做学问的杨绛发表了学术论文,钱锺书在第二年出版《宋诗选注》。而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他们的学识行为被批作是“公开放毒、荼毒群众”。

在批判大会上,杨绛和钱锺书低头端坐,用沉默来应对。

因为好奇,主动要求下乡

1958年,文学研究所安排大家下乡改造,地点在北京郊区。

杨绛所在的外文组有十多个人都要去,她自己也在第一批下乡名单中。

有一项规定,45岁以上的女同志不用下乡改造,杨绛却主动要求下乡,她所给出的理由更是让人跌破眼镜——好奇。

她说自己从来没有在乡村生活过,很好奇那是怎样一种生活方式。再加上,当时女儿钱瑗已经去工厂炼钢,钱锺书也被安排即将下乡改造,她觉得自己独留家中没有意思。

杨绛被分到一个叫太和庄的农村,一起去那里的,还有著名作家李健吾、法国文学专家罗大冈、政论家王芸生等人,大家都是文学研究所相熟的同志。

这几位文人学者进村后,发生了一些趣事。村里一位姑娘长得很像蒙娜丽莎,王芸生就此和大家打趣,后来大家索性喊这个姑娘“蒙娜丽莎”。有一位老人,长得又高又黑又瘦,一脸胡子,手里常撑一根竹竿,大家称他“唐·吉诃德先生”。

公社生活非常规律,杨绛每天和村里的大妈一起收玉米,用棍子敲打玉米棒子,这样可以使玉米粒脱落下来。休息的时候,大家也会坐下来说说笑笑。

从未干过农活的杨绛,在此期间学会了推独轮车,还能稳稳当当地上坡下坡。

公社提供的大锅饭非常单调,早餐和晚餐都是玉米渣煮白薯,午餐是窝窝头和白薯,久而久之,大家一看到白薯就要皱眉头。

有一次,杨绛梦见两个荷包蛋,她不喜欢油腻,就推说不要。起床后和大家聊起这个梦,大家都笑她笨,应该先吃着才对。

在农村,除了住宿、上厕所这些生活难题,用水也非常不便。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杨绛,下乡后才知道,这里的人们需要跑很远,去水井去打水。

村民不舍得用辛苦打来的井水洗手洗脸,一般都是用于吃喝。杨绛他们只能入乡随俗,为了省水,整整两个月没有洗澡。

杨绛和钱锺书已经很多年没有分开过,自从杨绛下乡后,两人又过起鱼雁传书的生活。钱锺书每天都会写一封信,后来他自己也下了乡,因为条件艰苦,只能改为每周一封信。

杨绛每次收到信,都会读很多遍,只是经历过之前的运动,明白什么叫无妄之灾,即便心有不舍,最后还是把信件付之一炬。

这段在乡村的生活,虽然很是艰苦,却让杨绛见识到农民的淳朴,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她也能和老乡们打成一片。

她在文章中写道:

“下乡对我大有好处。我对老乡更能了解,更能亲近。农民跟知识分子和工商界差不多,各式各样,也有很刁的农民,只是乡里人比较朴实。”

把厕所当成书房

结束下乡生活后,杨绛回到北京,本以为日子可以风平浪静地过下去,谁料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1966年,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第三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这年八月的一天,杨绛被“敢”字当头的群众揪了出来,钱锺书紧随其后。

他们的工作待遇在全员大会上定下:没有工资、冻结存款,每个月只给很少的生活费;每天上班要在身上挂一个牌子,写上名字、身份和罪行;每天还要在监管下劳动。

除了这些,他们还被规定不准吃肉、不准喝牛奶、不准穿皮鞋、不准撑洋伞等等。

晚上回到家,杨绛和钱锺书自己动手做牌子,然后相视苦笑——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

接受批斗的时候,他们头上都被戴上一顶用报纸糊成的高帽,上面写着各自的罪行,杨绛和钱锺书两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文学所的研究工作都暂停了,钱锺书每天的劳动是扫院子,杨绛是负责打扫厕所,她毫不犹豫地投入到这项劳动当中。

别人都觉得打扫厕所又苦又脏,杨绛却能苦中作乐。她找来抹布、铲子、去污粉等工具,花了近十天的时间,将污秽不堪的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门窗内外擦得一尘不染,斑驳的陶瓷都呈现出白底。

这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不禁都对她心生敬佩。一个在写作和翻译上追求完美的学者,哪怕是干打扫厕所这样的粗活,竟也如此用心。

杨绛之所以能够此苦中作乐,是因为打扫厕所这件事,首先满足了自己的乐趣,每天把厕所打扫干净,她可以把这里当成书房,干完活躲在里面看书。

有一天,杨绛最在意的《唐·吉诃德》翻译稿被没收了,她还被强制剃了阴阳头。为了正常出门上班,她灵机一动,想到一个解决办法——

找出女儿以前剪下后没舍得扔的长辫子,用整个晚上的时间将辫子做成一顶假发。谁知第二天出门,这顶假发热得她汗流浃背不算,还很快被公交车上的人看了出来。

从这天起,杨绛不再坐车,宁可走路。路上的小孩看到她的假发就想伸手去揪,这让她每天出门多少有点提心吊胆。

十年浩劫,艰难求生,虽然困难重重,杨绛和钱锺书从来没有自怨自艾,他们始终心怀希望,坚毅地活着了下去。

关于这份随遇而安、苦中作乐的心态,书上写道:

“乐观是一种心态,不是让人强颜欢笑,而是让人从正面思考,积极面对生活,毕竟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杨绛与钱锺书离开清华后,度过一段平静淡泊的书斋生活。之后,杨绛出于好奇,主动提出要求去下乡改造。十年浩劫,他们乐观面对困境,以苦中作乐的心态坚毅地活了下来。

后来去五七干校,他们收获怎样一段人生体验?携手归家后,又如何书写人生?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原标题:《《杨绛传》⑧|物质可以朴素,心灵定要丰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