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把散文拍成电视剧?在《我的阿勒泰》中感受文学的辽阔
5月7日晚,由马伊琍、周依然、于适主演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CCTV1和爱奇艺播出。《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是极其少有的由散文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的长篇华语剧集。首播当晚,第一集收视率登顶第一。
《我的阿勒泰》剧照
这部8集电视剧讲述了生长在阿勒泰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周依然饰)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于是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马伊琍饰)相依为命。在结识了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于适饰)之后,她渐渐发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李娟老师的原著中有很多很动人的场景和文字,比如女性们的澡堂大合唱,旷野中的苍茫景象等等。我们在改编的时候,一直试图把这些场景融合到故事中,就像徜徉在一片花园中,采撷最适合的花朵,做成一捧花束,献给我们的观众。”
在电视剧热播之际,编剧彭奕宁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专访。她表示,由于影视剧对故事的连贯性和戏剧冲突有一定的需求,主创团队在原著基础上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动,“希望大家能跟我们一样,从阿勒泰的故事中,得到力量和希望。”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海报
“我所诉说的种种生活”
“我所诉说的种种生活就是从那次展开的,永无结束。”
原著作者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儿时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要人口的小县城——度过一大段童年,少女时期又随家庭辗转在阿尔泰深山中,与游牧的哈萨克牧人为邻。后来她离开家,外出打工,但她的妈妈仍然在牧区经营小生意,李娟始终没有离开阿勒泰的牵绊。20岁那年,李娟开始写作。
《我的阿勒泰》剧照
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分为两辑,第一辑“记忆之中(2007-2009)”记录了李娟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细碎坚忍的生活;第二辑“角落之中(2002-2006)”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高龄的外婆随牧民迁徙的流动的日常:开杂货铺,当小裁缝,帮往来的牧民车衣裙,去大山深处采木耳。
2010年,《我的阿勒泰》首次出版。它成为李娟“阿勒泰”系列代表作,也成为她再版次数最多的散文集,截至目前已再版超过4次 ,发行近百万册。
它更成为许多读者望见阿勒泰的第一扇窗户。阿克哈拉村的第一场烟花、夏牧场上鼓胀的帐篷和奇多的雨水、热闹非凡的乡村舞会与弹唱会……在李娟细腻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片广阔又安静的大地,这里有生命的痕迹,有日常的闪光,有现实的苦寂,也有纯真的传说。
比起小说,散文的改编难度在哪里
到了电视剧,汉族少女李文秀也是个热爱写作的文学青年。她在片头的自白引用了李娟在书中的自序:“文字里的那个‘我’还是十八九岁的光景,贫穷、虚荣、敏感又热情。滋味无穷。”
汉族少女李文秀(周依然饰)
在前三集剧情里,原著党会发现散文中许多元素得以保留:杂货铺里的“小鸟”牌香烟、牧业大队经过时被疯抢的裤子、水汽交织歌声的大澡堂、妈妈走在大街上格外引人注目的充电式话机、会齐声呼喊“白娘子”的汉族孩子……而通过此前公开的片花,还可以期待阿克哈拉村的第一次烟花、光滑明亮的河边石子、热闹非凡的乡村舞会、用塑料袋接雨的帐篷岁月等等都将有所呈现。
“喜欢的文字实在是太多了,简直可以全文摘抄。但从影视化的角度来说,澡堂大合唱、帐篷接雨、乡村舞会、小卖部各种笑料百出的交易等等是最能承载和推进故事线索的。其中有几场戏的拍摄,难度也很大。”
两位编剧——滕丛丛(也是该剧导演)和彭奕宁都特别喜欢原著《我的阿勒泰》。彭奕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由散文改编的影视作品非常稀少,稀少到自己当时差点拒绝了导演的邀约,因为实在是太难了。
“相比小说,散文没有明确的故事线、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改编的工作量很大,同时还要尽量保持原著的质感和风格,顾及影视剧受众的观看习惯,简直难如登天。”
但也是因为改编的是散文作品,她们得以有空间去架构更多的人物和故事线索,把原著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扩展,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更多人进入到阿勒泰的自然和生活当中。
她们是那种你难过时想要抱一抱的人
在原著中,“妈妈”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女人,她能一一记住来小卖店的人,也会在汉话和哈萨克语之间创造出无数新词。妈妈的聪明和坚韧在剧中有了更丰富的呈现。同时,根据原作的一些人物的启示,以及导演、编剧在采风中相识的友人,剧中创作出了男主角“巴太”的角色。
李文秀的母亲张凤侠(马伊琍饰)
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于适饰)
“文秀除了有自己的成长线,还有跟巴太的感情线,两条线都贯穿始终。而妈妈的角色坚强,乐观,洒脱,代表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文秀受到母亲的影响,逐渐成长,最后跟母亲相互扶持,这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电视剧播出时,许多弹幕提到了导演和编剧都是女性,因此捕捉到了女性真正的美好与力量。
彭奕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原著中,祖孙三代女性在旷野中相依为命的场景让她们非常感动。“我们也希望从这三代人的身上,看到岁月和命运在不同年龄的女性身上留下的痕迹。她们虽然有痛苦和迷茫,但总是能找到生命的支点,甚至在苦难中大笑出声,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她们就是那种你在难过的时候想要抱一抱的人。她们也是那种刚帮你擦完眼泪,就开始跟你开玩笑,打趣你的人。”
剧中的祖孙三代
现在流行一句话: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在彭奕宁看来,祖孙三代女性就生活在货真价实的旷野之中。风吹雨打,叫天天不应。但又怎么样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就是旷野中的生存智慧。也是旷野赋予哈萨克人的生存智慧。
命运在这些人面前,就像一碗滚烫的奶茶
在阿勒泰采风时,主创团队就住在牧民家,帮牧民一起搭毡房。下起雨来,也没人打伞,衣服就这样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没有什么天气好不好一说,下雨就是天气的一部分,毡房搭好了就不淋雨了,就这么简单。”彭奕宁说,苏轼写人生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阿勒泰)当地人的人生哲学,一种极致的松弛。”
和许多读者一样,读原著《我的阿勒泰》时,她有时忧伤,有时也忍俊不禁。“李娟老师的原著中虽然有很多幽默的段落,但总体格调是忧伤的。很多故事表面好笑,其实都是关于孤独、误解和丧失,而一些幽默让这些故事显得更加无可奈何了。”
她感叹,去过新疆的朋友都知道,那种程度的辽阔和苍茫,就是会让人产生悲凉感触,思考一些关于命运的话题。再加上李娟无比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人生中很多求而不得、欲言又止的瞬间,常常让人读着有命运无常的感受。“这种淡淡的忧伤,可以从剧中那美丽又荒凉的村子中看到,也可以在巴太的歌声中感受到。这种气质在剧中一直是若隐若现的。”
然而,尽管悲伤,阿勒泰的雄奇和优美又有着无穷的力量,可以让人超越一时的悲凉感触,融入一个大宇宙当中。
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主创团队想要在剧中表达的。“所以大家看到了壮美的北疆景色,和在这天地中同样壮美的人们。残酷的大自然也好,无常的命运也好,在这些人面前,就像一碗滚烫的奶茶,无非就是一饮而尽。”
彭奕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们也希望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著中幽默的元素。这些幽默不仅仅是一些生活的趣味,更重要的是一种达观的处世方法,一种几乎可以说是混不吝的人生态度——让我痛苦是吧?我偏要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我可望不可及吧?我偏偏不在乎。
最新版《我的阿勒泰》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