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郑重|牡丹画和牡丹诗——谢稚柳潘伯鹰叶恭绰交往旧事
“倾国名花事可哀,诗心当赖画家培”。几幅牡丹画与牡丹诗,串联起谢稚柳、潘伯鹰、叶恭绰、章士钊等几位文人与书画家的诗、书、画唱和往事。本文为九旬郑重先生为澎湃艺术新撰忆往文章。
谢稚柳《牡丹》局部
谢稚柳先生
壮暮翁谢稚柳花鸟作品,以竹、梅、荷和牡丹最精。我曾数见其所作,牡丹,题写黄山谷诗“花气熏人欲破禅”;粉红色牡丹,名之曰“当炉面”,即娇嫩如卓文君的粉面,题诗有句“却笑相如赋不成”,他画紫牡丹,不知为什么想到曹植的《洛神赋》,紫光芳色,题着“洛川已惹陈王赋”。意境最高的还是那幅题写宋人张先诗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水墨淡彩牡丹花,月朦胧,云朦胧,花朦胧,那种朦胧之美,远远超出了张先词的意境。
《牡丹》谢稚柳
最有故事可说的是他给潘伯鹰画的《牡丹》卷,画了三朵牡丹,一朵为黄色,两朵为紫色。故事尽在谢氏的题语中:“前年长沙章行老有牡丹诗八十章,书为长卷,以寄伯鹰吾兄,因得拜诵,辈意高妙,叹仰无极,伯鹰命为制图,再三辞,不敢附于诗末,越一载,勉为报命,实不得当也。时乙未春日,谢稚柳。”
章行老即章士钊,字行严,湖南长沙人,乙未是1955年。卷前有叶恭绰题刘勰语“兴往情来”,卷后附了章士钊的诗80首,还有几家题跋,长及数米。
叶恭绰题刘勰语“兴往情来”
章士钊咏牡丹诗八十首,不是一次所作,而是分五次续写而成。在五续十五章后,有一段记载:“用高丽纸和遐庵诗绝句八十首与伯鹰,此余晚年一大吃力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陈佩秋先生介绍,我去拜访潘伯鹰夫人,对此卷有一观之缘,后来这个画卷就流散去了新加坡。
潘伯鹰
观章氏对潘伯鹰之友情非同一般。潘伯鹰,安徽怀宁人,原名式,号凫公、又号发翁、曲翁,早年从吴北江(闿生)学桐城派古文。二十岁,旅食沈阳,任东北大学秘书,又跟章士钊学逻辑学。后不知为何被关至三个半月,不得而解。章士钊又自迎于狱中。抗战期间避难重庆,与章士钊,叶恭绰、曾履川、乔大壮、江庸、谢无量、谢稚柳等组织饮河诗社,章士钊任社长。伯鹰任秘书,并创办刊物。章士钊深器其才,引为平生第一知己。
叶恭绰至潘伯鹰信中说:“京师崇效寺牡丹为数百年物,已成掌故,比年因无人游赏,日逐萎败,己仅余三十余株,再阅数年,准绝种矣。上月我偶以市府中人言之,劝其移入中山公园,具己如愿,并依我说别辟一畦,标曰崇效等移植牡丹。”
又说:“此为年来一爽,意着常为八绝句纪其事,孤桐兴发,和十六首,旋又继成八首喜哉言乎,维此题实得一个詠也。”由此可知,章士钊詠牡丹诗八十首的渊源。叶恭绰将崇效寺牡丹移植中山公园,引起京城老一辈文人争相吟咏,除了章士钊、叶恭绰,相唱和的还有黄君坦、张伯驹等。
叶恭绰
叶恭绰将自己作的牡丹诗整理成四组,一组是1953年写的,共10首,1954年所作的牡丹诗分为三组,第一组是7首,第二组是12首,第三组编为16首,有的是用毛笔写的诗。有的用红色自来水笔写的。可能是潘伯鹰要把叶恭绰的诗誊录成一个字卷,叶恭绰又致信潘伯鹰说:“桐君(章士钊号孤桐)意不愿删削,我则已删去十余首诗。君录彼作入卷中,以前是否向之商议成一问题。因渠似以我过虑,此本见仁见智,不能强同。总之我只此三十一首可存,其中尚有沙石。如承写录,待代加推敲是所至盼。”叶恭绰是清朝高官,北洋遗老,此时伯鹰要辑录自己的诗作,他很谨慎,又写信告诫:“如加搜張,易成故实,须加审酌,我意如写入卷中,同时以谨严一些为宜"。看来20世纪50年代初期,叶恭绰就已夹着尾巴做人了。章士钊则不同,他曾对朋友说:“毛主席当面告诉过我,我在大陆,一切有他负责,有了毛主席这一句话,个人的生活种种,那还用得着担心吗。”他是毛泽东的朋友,各种整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他都受到保护,安然无恙,轻松地生活着。
谢稚柳《牡丹》局部
潘伯鹰把谢稚柳画的牡丹和章士钊的牡丹诗装裱成卷后,由曹聚仁携往北京,章士钊又在卷后题了《美稚柳画牡丹》诗:“倾国名花事可哀,诗心当赖画家培。玉环应诧千年后,犹带生香活色来”“嬾把文章扫建安,中间小谢玉潺颜。蓬莱花草禁风劲,漫作徐熙没骨看。”
章士钊题《美稚柳画牡丹》
叶恭绰看了已经装裱的卷子,作了颇为耐人寻味的题跋,曰:“襄者孤桐与余以壇园牡丹方开,因物起兴,发为歌詠,往复涟漪,意无定旨,悼亡览胜,间寓其中,加以斗捷争奇,篇什遂富。孤桐曾手录所作,以示伯鹰,即此卷也。余诗既不工,虽邀孤桐谬赏,不欲示人,仅摘寄伯鹰,亦非定稿。岁月荏苒,几已忘之,今见此卷,如慈恩之重游,垣河之照影。余与孤桐年均耄耋矣。修石不乏,将与昙华槿艳,同其倏忽,此卷之在天壤间与吾徒争寿,因书之数行于末,后之观者或籍瀚墨而推其情谊,或亦足小小研索。则伯鹰之郑重装褫或未遂为浪费欤,若拟之韩盖元白皮陆之唱和,是以为楚雨含情,邯郸说梦,则余将应之曰固哉。”
说来也巧在此之前,谢稚柳画过《旗亭赌唱》,表现叶恭绰在此信中所说元白皮陆之“唱和”的故事。唐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等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位诗人共谐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限映,拥炉以观。他们密观诸伶所唱者,谁的诗歌被唱多者,则为优胜。在唐代已成风雅之事,薛用在笔记中多有记载。叶恭绰用唐人诗人旗亭赌唱的故事来比拟他和章士钊的唱和,亦是当代的诗人风雅之事。唐代诗人题壁,最为常见。
由牡丹画和牡丹诗引出了谢潘之交的话题。
谢稚柳为潘伯鹰画《酒柳手》
1943年,谢稚柳、潘伯鹰同在重庆,谢稚柳为潘伯鹰画《酒柳手》并题曰:“绍杰饮凤翔旧酒,华阳乔壮翁因言凤翔酒柳手世称三绝,伯鹰道兄遂为吟制,并嘱余写此归之。”这则题跋讲清楚了谢稚柳为潘伯鹰画此图的起因。潘伯鹰的“吟制”即为“发映樽中酒,风约窗前柳。十五凤翔人,提壶扬素手。劝君莫惜醉如泥,此境人间哪常有。古来但见骨成灰,何事欺人三不朽。”谢稚柳依潘氏“吟制”画成,乔大壮也有题诗“玉手提壶柳陌头,醒来一笑醉中休。”魂销尺幅三唐本,四十年前宿凤州,他们真可谓是诗酒风流了。“凤翔三绝”即为凤翔酒、西湖柳、女人手。秦宫一号大墓发掘时,我去凤翔采访,仍然有此“三绝”。这三绝在苏东坡任职凤翔时即已流行。西凤酒是凤翔的名酒,凤翔有风景瘦西湖,多柳树,凤翔的妇女手巧,善绣花。
乔大壮给谢稚柳写的扇面
1948年,乔大壮给谢稚柳写了一张扇面,内容是乔氏自做《木兰花》词三首,其中一首“倚楼人倦游丝起,手把去年书一纸。酒痕全透镜边衣,花露半垂巾上穟。拥衾重试残春睡。检点旧欢除梦里。斜阳不是不多情,移过玉窗三十二。”写的是他和一位女子相恋的事,是三首言情之作。也就是在这一年,乔大壮在苏州阊门跳河自绝,当时有不少人写诗,都以为是大壮与政见不合或豪饮而自绝,多是语焉不详。叶恭绰悼诗:“诗人乔大壮,素妄竞归真。遂用刘伶锸,虚传郭泰巾。怀沙湘吊屈,滔海鲁仇秦。独醒难为我,棲迟九陌尘。”
谢稚柳为乔大壮扇面所作题跋草稿
直到1977年,谢稚柳整理旧物,才发现乔大壮写给他的扇面。谢稚柳作了题跋,其中说,“为予所书《木兰花》词,因为予言,当年在北京眷恋一妓,有白首之约。妓为吴兴人,以事南归,与壮翁相约于上海。留其上海所居地而去,时状翁任职教育部,因辞去其职,轻装南下至上海,询问其居处,则不知其人,是已如黄鹤去。”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知乔大壮在苏州跳河自绝的信息。我知道此事又近五十年,今日方忆起此事,故旧事新说,也算是与牡丹诗牡丹画无关的题外话吧。
抗日战争胜利后,潘伯鹰、谢稚柳东归上海,他们把在渝州建立起来的友谊也带到上海。1947年谢稚柳当年在敦煌研究壁画笔记整理成《敦煌石室记》,首先在潘伯鹰主持的报上刊出。潘伯鹰又为谢稚柳书画《倒重松》、《绿竹伯劳》、《林下美人》等题诗二十余首。潘伯鹰还曾经为谢稚柳写的题画诗书成一卷赠谢稚柳。我在撰写《谢稚柳系年录》时曾借来一阅,现在不知此卷流落在何方。
历史沧桑,时约百年,移栽牡丹之事已成掌故,几位前辈唱和之诗、书、画已成文化,长留人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