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理工男漕河泾,感性的那一面
序
上海地名中,带水的很多:浦、浜、泾、漕、渡。
“浦”字辈——黄浦、杨浦、浦东、青浦;“浜”字辈——肇嘉浜、陆家浜、张家浜、法华浜;“泾”字辈——洋泾、吴泾、漕河泾、泗泾、枫泾、白莲泾;“漕”字辈——漕河泾、华漕、龙漕;“渡”字辈——董家渡、外白渡、万航渡、曹家渡……
但是,三个字都带水的,除了“漕河泾”,几乎没有第二个。
漕河泾开发区本部,跨徐汇、闵行两区,布局在田林路沿线区域,东至桂林路,西至新泾港,北至蒲汇塘,南至漕宝路,规划面积5.984平方公里。
01
漕河泾40年
三次蝶变,一路领先
漕河泾地区历史变迁的三大步,似乎印证了人类三次浪潮的席卷——从农业到工业到信息技术革命。
田林绿野
农业基地
历史上,漕河泾以农业为主,如“田林”二字的字面意思,在上海西南,徐汇与闵行的交界地,田地肥沃,果林密集,河流伸展,曾是上海农作物的生产供应地。
(1928年,上海县、市分治,漕河泾并入上海特别市)
大白兔奶糖的生产者——上海老字号冠生园,就诞生于漕河泾。创始人冼冠生早年在漕河泾购地40余亩,办农场,开餐厅,造亭台楼阁、种植果蔬,供应各类产品,每月吸引游客万余人次,一度远近闻名。
邀请大明星胡蝶做广告,一句“唯有中国有此明星,唯冠生园有此月饼”让冠生园名声大噪
1970年代初,因发展感光胶片的需要,冠生园搬离漕河泾,留下了一条冠生园路,见证了漕河泾后来的产业变革。
一次蝶变
从农业到工业
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业变迁给漕河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漕河泾被设定为仪表工业区,属精密技术区。
精密仪器制造对无尘环境要求很高。而漕河泾区域大部分为良田,沿漕宝路及漕河泾港有冠生园农场、黄家花园、康健园等绿地。
漕河泾,果然不负大厂众望,造就了一个个响当当的上海名牌。
上海录音器材厂
我国最早生产录音机的工厂
桂林路398号
生产出我国“三个第一”
1951年,第一台钢丝录音机
1959年,第一台磁带记录仪
1969年,第一台磁带录像机
上海电视一厂
国内获各类电视机评比奖最多的企业
前身是金星金笔厂
创建于1933年
后搬入田林路140号
1978年成为以生产金星牌彩电
黑白电视机为主的国家大型企业
上海感光胶片总厂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感光材料生产厂
创建于1958年4月
漕河泾镇杨家巷28号
不仅能自己生产感光胶片
连绝大部分设备和零件
都是上海自己设计制造的
二次蝶变
从工业到新兴
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
同年,上海市评选高新技术开发区,按照11大类、39项指标、150个分值为指标体系,对五个候选地区——漕河泾、嘉定、江湾五角场、闵行、浦东——在全市遴选,满分9分,漕河泾获得最高分8.7——“漕河泾地区是目前上海最佳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选点”。
二次选址漕河泾,除了电子、仪表、通信等科技企业聚集的优势,还有市政设施和居住设施齐全:田林新村,加之西侧绝大部分是农田,尚有一定的土地资源可供发展。
三次蝶变
从新兴到高新
1992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敬爱的小平同志视察上海贝岭,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他意味深长地说道:“它们姓社。资本主义国家的设备、技术、管理拿来为我们社会主义所用,那就姓社了。”接着,小平同志加重语气强调:关键是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一大批中外头部科技企业落户漕河泾,如:飞利浦照明、贝岭微电子、AT&T、法液空、3M、瑞侃、安普、大计数据、莱迪思半导体、爱普生、英业达电子、施耐德电气、大唐移动、联芯科技、广茂达科技、新涛微电子、科华生物、复星生物、中科股份、中晶科技等,它们加速了开发区的飞跃式发展,印证了漕河泾人的一句话:“开发区因企业而兴盛”。
“新兴技术开发区”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漕开发引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到1995 年,开发区基本形成微电子、光纤通讯工程设备和现代通讯技术 、计算机及其软件开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小区和生物工程基地。
如今,漕河泾这个规划面积仅14.28平方公里的改革开放先锋弄潮儿,建设成为了全市唯一同时具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三重功能的开发区,是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中发展速度最快、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最高的区域之一。
目前,园区汇聚中外高科技企业14000多家,包括144家世界500强企业、151家内资上市企业,集聚了大量上海市元宇宙、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绿色低碳产业的跨国公司和行业头部企业,从业人员近30万人。集聚了全市1/4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全市1/4人工智能企业、全市1/4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全市1/4中电通信企业以及全市60%文创游戏企业,成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标杆园区。
勇立潮头
一路创新,战绩辉煌
1984年7月,漕河泾从上海最早的市级微电子工业区起步;
1988年6月,扩建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全国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
1991年3月,获批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家同时具有双重性质的国家级开发区;
1992年,小平同志在漕河泾发表了著名的“姓资姓社论”;
2003年,获批增设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漕河泾从浦西扩展到浦东,获批"飞地"建设浦江高科技园;
2004年,漕河泾开发区总面积达到14.284平方公里;
2015年,获批上海科创中心的六大重要承载区之一;
2019年3月,上海首批获批国家级综合保税区;
2024年,漕河泾开发区成立40周年。
漕河泾经开区是国内少有的不设管委会,而是以公司制运作的国家级经开区。秉承“客户至上”服务理念,对园区企业“无事不插手、有事不撒手、好事不伸手、难事伸援手”——以服务为产业创造价值。
漕河泾经开区,最早开始实践“飞地经济、一体两翼”,东拓到浦江、西拓到松江,走进长三角和外地——浙江海宁、江苏盐城、贵州遵义,再到如今的徐汇北杨、闵行颛桥、虹口北外滩,通过管理输出、品牌输出,漕河泾的影响力不断延伸,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
漕河泾,从田郊之地,摇身一变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地标,见证了城市区位与时代机遇的天作之合。
02
漕河泾1.0
“田园”印象
我对于漕河泾的第一印象,是田林新村。
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我刚到上海,面临着房地产行业的裁员降薪、打折促销,虽是夏天,却感觉寒潮来袭。
当时我所在的松江别墅区项目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在年底前要冲刺“150天销售150套别墅”的目标,刚从校园出来的我就天天带着一帮小蜜蜂在漕河泾拓客。
记忆里08年那个酷热的夏天,我冒着能晒化人的烈日,带着几路小蜜蜂,拓展田林的1-N村,累了就买瓶水坐在树荫下休息一会儿,蝉鸣吱吱喳喳,梧桐树影婆娑,建筑工人们在马路牙子上吃着盒饭。我当时就在想:田林新村怎么这么大啊?
当时有同学工作在徐汇,约我见面,我都不好意思答应,心里嘀咕着:我研究生毕业,就在马路上、新村里派单扫街,房地产行业是这样的吗?这还是在甲方爸爸耶?好在,我是一个比较皮实的人,工作不分贵贱,何况现在形势这么差,很快就逻辑自洽了。
当时表哥在徐汇买了一套房,“这个房子我要住一辈子的”,他自豪的说道:楼下就是康健园,周边还有上师大、桂林公园…。
他口中的桂林公园,里面有一家私宴餐厅——桂林公馆,那是上海三大亨黄金荣的旧居,原名“黄家花园”。那阵子每次去表哥家做客我都要调侃一句:哪天飞黄腾达了,可别忘了在这里请我们吃一顿哦。后来每次路过桂林公园,看到围起来的那段围墙,我都会遐想连篇,一个神秘的深宅大院,却从来没有进去过。
直到这两年,在漕河泾上班,我才第一次进去——这座以桂花著称的私家园林,与桂林没有半毛钱关系,而公园门前的桂林路,倒是以桂林命名的。公园里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20余个品种1000余株,每逢中秋佳节,桂花盛开,满园飘香。
(即便不是桂花季,也有许多其他的花花草草争奇斗艳)
第一次进去,印象就很深刻。
园林不大,人不多却古韵十足。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奇花异石,映日荷花,充满了江南园林的韵味,几组新人正在公园里拍摄民国风的结婚照。
门口的桂园茶馆应该就是原先的桂林公馆了,有专业的茶师服务,可以选择在茶亭里面点茶、赏园子,不时有大厨模样的人,一道道地端茶上菜,时空在那一刻,仿佛倒流了。
飞香厅的茶室,价格亲民,是周边居民常聚的地方。
上海还有这么便宜的茶馆?还可以包月?每天早上6:00-9:30,月卡75元(25次),大众茶5元/位。午茶从九点到下午四点半,贵了一些,20元/位起。
这就叫:早起的鸟儿有茶喝。
园内大雄宝殿式的仿古建筑——四教厅(文行忠信)。原先是主人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现在是长三角茶文化体验中心,还是普洱茶文化的推广中心。布置的古色古香,下午茶58元/位。
(四教厅内的茶室与窗外的园林,时光交错之感)
海纳百川,什么档次的茶馆,在桂林公园里面都可以实现。
来喝茶的周边居民,散步的周边办公人群,各得其乐。看花的、赏鱼的,或者仅仅是来感受一下那白墙黛瓦,形态各异的拱门和雕窗,在这一片幽静之地,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也是洗脑放空的好去处。
偶尔还能看到几只肉嘟嘟的鸽子,在屋檐上神气活现的踱着步,咕咕的鸣叫着,一会儿挤作一堆,一会儿又倏忽飞远。
03
漕河泾2.0
智慧中枢,最浓的科技绿洲
第二次对于漕河泾的印象,来自于9号线。宜山路、桂林路、漕河泾开发区、合川路,这几站感觉都是漕河泾,因为地铁一到这几站,就开始疯狂地下人,大半节车厢瞬间就空了出来,很容易找到座位。
一下站,车道密集,满视野的高楼大厦,大厂林立,一个个闪耀的名字悬挂在大楼的一角,像是走入了高科技大楼的博物馆,让人目不暇接。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校友会组织的参观交流——上海仪电旗下的华鑫天地,考察建筑的幕墙。这是一片相对低密的超大园区,有很多个名字,华鑫慧天地、华鑫慧享城、华鑫科技园,是真正的一片华鑫天地。
建筑和景观的搭配很有特色,科技感、现代感、绿色生态。尤其是代表了建筑表情的外立面——幕墙,各种材质和形式的幕墙,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线条,不同的形状,让每一个建筑盒子都独一无二,充满了艺术趣味。
园区中央的会议中心——小白楼,更是一个点睛之笔,白色的锐利的几何外形,用木质感的材料,凿了很多洞洞,一种工业风的现代感。入口隐藏在一棵巨大的三角枫背后,有阳光的日子,树影和建筑就玩起了光影追逐的游戏。
下沉式的一楼半户外,开着一家咖啡馆和一个健身房,休闲舒适,是园区打工人选择室外办公和休息的好去处。
关于漕河泾,总结一下很多高大上的名词:
最强大脑——智慧中枢、产业创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大厂林立——商汤、微软中国、3M、上海贝岭、星巴克、强生、腾讯、游族、米哈游、姚记科技、默沙东、蔚来、晨光、泰科电子、美光、罗克韦尔、Stellantis、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中心、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兴则园区兴。
“三高”人群——高科技、高学历、高收入,30万高知人群构成了漕河泾新一代的原住民。
科技园聚集——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漕河泾现代服务园、贝岭科技园、聚科园、宝石园、凤凰园,各种各样的科技园,汇聚成了漕河泾的大厂园区。
妥妥的一个理工男。
(小花跟建筑~景观与建筑设计师的默契搭配)
04
漕河泾3.0
感性蜕变,“由园到城”的演变
第三次对漕河泾的认识,是城市更新、产城融合,更是“由园到城”的迫切转变——漕河泾印象城、华鑫慧享城、鑫耀中城、锦和尚城、航天科技城,产城融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城”的命名和打造,让原本“产大于城”的漕河泾开发区增添了生活浓度,成为一个个城市中的活力单元。
商业活力:漕河泾印象城、鑫耀光环·光里、田林网红美食一条街
不同的商业给漕河泾带来不同的消费体验,在“吃”的方面,选择很多样。每天早晨就飘荡在田林路上的螺蛳粉的味道,开启了一天的清醒模式。
公园活力:桂林公园、ART&AI公园、商汤篮球公园、漕河泾开发区公园
漕河泾除了有近百年的桂林公园,还有新建的漕河泾开发区公园,商汤边上的AI公园,保留了工业时代的印记,又结合了新时代的科技体验和消费模式。
办公活力:鑫耀中心、华鑫慧享城、虹梅广场、越界锦和尚城、田林坊
多种多样的办公楼,适应不同行业的办公人群。河道绿化等生态的打造、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在这里的办公的打工人们,体验到不同的乐趣。
活力可期:今年年底即将开业的鑫耀光环二期、徐汇区最大的国际邻里中心——乔高·生活盒子,包含隈研吾大师设计的双子星剧场、寰时影院、超级运动中心,值得擦亮眼睛期待一下。
(隈研吾大师《五感的建筑》、左下为亲临鑫耀中城项目现场指导)
新鲜可期:刚刚获知的消息,鑫耀中城边上的煤气包,也即将出让,变成一个新的综合体项目。
漕河泾,未来可期~
-The End-
“一起走吧,去发现城的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