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哮喘非急症!规范治疗可将哮喘控制率提升近一倍

澎湃新闻记者 曹年润
2024-05-08 12:04
来源:澎湃新闻
生命科学 >
字号

·“患者首先要理解,哮喘是慢性病,只能控制,无法根除,需要长期治疗,谨慎减、停药。”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降低气道炎症反应的关键性药物。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药物能够使大多数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得到显著控制。与全身用药相比,吸入性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肺内,降低气道局部炎症。”

义诊现场。澎湃新闻记者曹年润 摄

“有研究显示,世界各国的哮喘控制率均未超过50%,且各国差异大。200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含中国大陆)的哮喘控制率为2.9%;根据一项2005年的研究,美国的哮喘控制率为45%。中国的哮喘控制状况不尽如人意,2008年一项针对全国10个城市的哮喘患者的控制状况和疾病认知程度的调查显示,哮喘总体控制率为28.7%;2017年一项针对全国30个省市城区门诊哮喘患者的调查显示,总体控制率为28.5%。”

2024年5月7日是第26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为“强化哮喘教育”。当日,在由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办的“强化哮喘教育”大型健康咨询公益活动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杨冬提到上述数据。

她介绍,哮喘控制率低的三大主因是: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治疗依从性差和自我管理能力有限。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唐昊在宣讲中介绍,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气道炎症,它和细菌性的炎症有区别,最常见的是由过敏原诱发的炎症,包括花粉、动物的毛屑等。哮喘最典型的症状是喘息,非典型症状包括咳嗽、胸闷。如果不注意控制气道炎症,肺功能会逐步遭到损害。哮喘急性发作时,肺功能会急剧下降,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这也是导致哮喘患者抢救、住院的主要原因。

“哮喘的预后因人而异,通过合理治疗与管理,哮喘症状可以得到控制,可避免急性发作,部分可以达到临床治愈。而不规范治疗或依从性差,可导致反复急性发作、急诊、住院,甚至死亡;或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杨冬在宣讲中介绍。

数据显示,哮喘影响全球2.6亿多人。201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20岁以上人群的哮喘发病率为4.2%,发病数量约为4750万人。“现在哮喘的发病率很高,只要你关注或了解,我相信你身边一定有哮喘患者。”杨冬说。

唐昊介绍,药物治疗是哮喘控制的核心,包括长期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长期控制药物需定期使用,缓解药物按需使用。按需使用的药物越少,说明控制得越好。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徐镶怀展示的一组数据显示,高达94.4%的哮喘患者缺乏规范的药物治疗,未接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降低气道炎症反应的关键性药物。“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药物能够使大多数患者的气道炎症得到明显控制。与全身用药相比,吸入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肺内,降低气道局部炎症反应。”唐昊说。

多位医生提及,许多患者闻激素色变。“很多患者朋友担忧吸入药物的副作用。实际上,如果哮喘控制不好,导致哮喘急性发作,到医院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对身体的危害更大。吸入性的糖皮质激素以微克为单位,而当哮喘急性发作时,患者在急诊注射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动辄达到40毫克以上,而且要连用数天,剂量上有很大差别。”唐昊说。

“其实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很安全,婴幼儿、孕妇都可以使用,它才是治本的。”杨冬说。

很多患者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症状缓解后能否立即停药?唐昊表示,很多患者把哮喘当成一个急性病,症状缓解后随意停用吸入性药物,这是一个常见误区。症状缓解并不代表气道炎症得到很好的控制,气道炎症的控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减量。

据唐昊介绍,规范的治疗可以将哮喘的控制率提升近一倍,定期随访是规范治疗的一部分。“我们在门诊向患者强调至少3个月到半年随访一次。如果能坚持随访和治疗,不仅急性发作的次数会减少,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急诊就诊的次数和医疗费用也会有大幅下降。”

杨冬表示,哮喘控制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自我管理不佳。“患者首先要理解,哮喘是慢性病,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治疗。”她提醒。

患者的自我管理还包括书面哮喘行动计划。“其实我个人觉得坚持这件事不容易,尤其是时间长了以后,人都容易懈怠。”杨冬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大家要不断地告诉自己,如果凡事都记下来,就能看到自己疾病的变化,等到症状出现的时候就加强治疗。”

    责任编辑:卢雁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