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1
乏味的五一档,港片成了最大赢家
文/孙鹏越
编辑/大风
在一个堪称“乏味”的五一档中,“港味十足”的《九龙城寨之围城》成了最大亮点。
据了解,《九龙城寨之围城》在五一档期间,不但获得了2.55亿元的票房,位列票房前三;还获得了豆瓣7.5分、猫眼9.4分、淘票票9.5分,成为“近五年港产动作电影最高分”。
近些年大陆电影票房记录不断飙升,从《流浪地球》的46.8亿,到《长津湖》的57.7亿,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已经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在一连串的票房记录中,有着辉煌历史的港片却一直缺席,目前票房成绩最好的一部,还是在2021年上映的《怒火·重案》13.29亿。
不但港片的地位极速下跌,就连在香港本土,好莱坞制作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也不爱看港片。
赚热钱的快餐电影
关于“港片没落”的话题,能写半部电影史。
曾几何时,整个东南亚都沉浸在老港片的黄金时代里,从《英雄本色》到《无间道》,至今都是韩国电影的模仿对象。
现如今,在香港电影院里,好莱坞大片霸占了绝大部分银幕。
香港电影的衰落,一方面是大环境的衰退,另一方面是香港电影人的作茧自缚,长时间止步不前,最终导致全面崩盘。
从大方面来说,1997年,香港被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开始由盛转衰,“东南亚金融中心”开始向新加坡转移,电影业损失惨重。
在这个大环境下,香港电影公司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预算不断降低。导致徐克、周润发为首的一批香港知名电影人闯荡好莱坞,但当他们离开中国电影的土壤,就失去了依凭,东方叙事显然在美国不够吃香。
除了大环境之外,香港电影有个极为恶劣的“顽疾”,就是喜欢捞偏门、赚快钱热钱。
因为市场太过火爆,在热钱的诱惑下,香港电影陷入“七日鲜”的疯狂阶段,多数电影可以一个月内完工,当红的明星一天要赶几个片场。
甚至知名警匪黑帮片《枪火》,导演杜琪峰仅用了20天左右,就完成了电影制作与拍摄周期。
如此快餐式的电影制作,以至于在香港娱乐圈,明星们拿的片酬既不是按照月薪周薪计算,也不是按照整部电影来结算,而是按照小时计算时薪。
但是,快餐电影就意味着完全按照套路化拍摄,导致大批港片在剧情、运景、布机、调度等方面高度雷同,电影高潮戏份不是枪战就是追车,男主角不是忙着扫黑,就是忙着打枪,偶尔还要抽时间去拆弹。
甚至一些“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电影,除了男女主角不同,其它的故事情节和电影内核完全“套娃”,几乎一模一样。
港片一直重复着“缉毒-警匪-枪战-追车-黑帮”题材,内容过于单一,走到了类型化的瓶颈期,根本不是好莱坞的对手。
现如今,香港电影市场已经完全被好莱坞霸占,香港影史票房前20只有《明日战记》和《毒舌律师》两部港片,好莱坞大片占了18部。
青黄不接的香港电影
除了高度相似的电影拍摄之外,抄袭和模仿也成了老港片的主流。
在周润发的《赌神》火了之后,立马跟风了一大批关于“赌博”和“千术”的类型片,什么《赌圣》《赌侠》《千神》《雀神》《雀圣》紧随其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整个香港电影院都是清一色穿西装打领带的男主角,一脸酷相的耍帅玩牌。
成龙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影题材吃香,马上100个同类型的电影就被安排上了。
毫无疑问,抄袭和模仿很容易毁掉导演的天赋,将其带入套路化的泥潭,再无半分灵气可言。
在港片的黄金时代,流水线式标准化制作快餐电影,还能被誉为是老港片的高举快打。等到港片没落之后,这种快餐港片,就成了“粗制滥造”“内容单一”“形式拼接”。
《无间道》梁朝伟 刘德华
在“港片已死”的时代,唯一的亮点就只剩下2002年的《无间道》。
上线仅仅两周时间,票房就突破3000万港币。最终《无间道》以5505万港币的票房成绩成为2002年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这是港片最后的“回光返照”,给香港电影争取了喘息的机会,也培养出一批新人,如陈冠希和余文乐。只是可惜,一个退出娱乐圈,一个比起电影更爱时尚圈。
陈冠希和余文乐的“消失”,背后是香港电影严重的演员断代现状。
近年来,香港电影的主演,演来演去都是那几个人,梁家辉、刘青云、古天乐、张家辉、吴镇宇,来来回回总是那几个老戏骨在坐镇。
就连吴镇宇都忍不住调侃:“香港电影岂止是青黄不接,简直是只有老一辈,没有新一代。”
不止是市面上没有扛票房的男演员,就连“中国三大奖”之一的香港金像奖,也成了“养老院”专属。
1990年,香港金像奖影帝周润发、影后张曼玉的平均年龄为30岁;
1995年,香港金像奖影帝梁朝伟、影后袁咏仪的平均年龄为28岁;
到了2023年,香港金像奖影帝刘青云59岁,影后郑秀文50岁,最佳导演韦家辉61岁,最佳影片获得者张婉婷73岁,最佳男配许冠文80岁。
香港金像奖非常符合香港电影的现状,突出一个老迈与怀旧。
失败的自救之路
香港电影并不是没想过自救,相反,它一直在积极尝试着自救。
在2003年,香港和大陆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鼓励大陆香港电影公司联手,港导港星北上。
这种合作模式,又被称呼为“合拍片”。归根究底就是大陆公司出钱,香港公司出人。
合拍片模式对于香港电影有极大的利好,让它们可以凭借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人气和经验,占据项目主导地位。
毕竟在2003年,四大天王的名气远超内地的演员们。哪怕是同为戛纳影帝的梁朝伟和葛优,他俩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相差云泥。
合拍片确实给香港电影注入了生机,香港电影人因此将大陆市场视为救命稻草,开始了大规模“北上合拍”的潮流。此后,大陆成为香港电影人最注重的市场,如今批评合拍片的杜琪峰等人当年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刚开始,合拍片是用香港男一号+香港女一号,再配上大陆男二号+大陆女一号。基本上是港圈从男女主角到导演,包揽了剧组内所有重大角色。
就算是华谊兄弟和冯小刚主控的《天下无贼》,用的也是刘德华+刘若英,大陆演员葛优和王宝强只能做配角。
《天下无贼》刘德华 刘若英
可以说,在合拍片模式上,大陆方面已经非常照顾香港电影。而香港电影拿着“天胡开局”,却又一次沉迷在旧的模式下不断循环,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在大陆审核下束手束脚,就连“港味”也流失殆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合拍片逐渐因为剧情不伦不类、港味严重缺失等问题饱受诟病。例如,吴宇森的《赤壁》就是合拍片的典型代表,票房虽然还算不错,但口碑却十分糟糕,在香港更是无人问津。
时代的车轮并不会因为辉煌的历史,而停止转动。
就在香港电影人还在纠结“纯味港片”之时,中国已经与韩国、印度、新加坡、比利时、法国等20个政府间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且数量还在进一步拓展中(2018年数据)。
在大陆市场的刺激下,好莱坞也在尝试用中国元素试水合拍,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都瞄准了中国电影市场,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同时,中国电影公司纷纷与海外电影公司达成片单战略合作,中方电影公司更加具有话语权,中国演员的存在不仅仅是“打酱油”;在题材上,魔幻、战争、爱情等多种新鲜题材不断涌现。
一场大梦三十年,一直沉迷在“港片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不但没搭上中国电影的顺风车,反而逐渐掉队,逐渐沦为“小众电影”的一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卢卡申科获胜
- 全国两会:欢迎中外记者采访
- 上海连续45天不下雨的日子终结
- 香港恒生指数午盘涨0.97%,恒生科技指数涨1.39%
- 辽宁营口普降大雪:倡议居民非必要不出门,有条件的居家办公
- 唐代高适的一首诗,有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早期对笨重的手提电话的一个俗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