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法国玻璃艺术百年家族与新生代作品:永恒的玻璃探索
“玻璃的特殊性在于既非固体也非液体,而是一种突然间固定住的液体。”
朱丽叶·勒彼里耶,是玻璃创作领域为数不多的女性艺术家,也是著名的法国脱蜡铸造百年世家的第四代艺术家,其作品充满韵律、感性、多元。
12月11日,“烈火冰心.永恒的玻璃探索:朱丽叶·勒彼里耶 法国玻璃现代诗人亚洲个展”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展现了她的35组玻璃艺术作品。
展览现场朱丽叶·勒彼里耶,是玻璃创作领域为数不多的女性艺术家。她的姓氏,Leperlier(勒彼里耶),来自一个著名的法国脱蜡铸造百年世家;曾祖父弗朗索瓦·德孔西蒙是十九世纪知名的脱蜡铸造传奇巨匠,父亲艾蒂安·勒彼里耶与叔父安东尼·勒彼里耶均是当代世界首屈一指的玻璃艺术大师。而年仅34岁的她,已经成为法国新生代玻璃艺术家的典范。
新生代玻璃艺术家
从小,朱丽叶·勒彼里耶便在父亲工作室的窑炉旁玩耍、成长,并担任父亲的助手。然而,在她年轻的生涯中,一开始却极为排斥这样光鲜亮丽的艺术世家血统,也曾用尽一切试图逃离脱蜡铸造这条艺术之路。求学时期,朱丽叶.勒彼里耶在巴黎第一大学的精英教育下,透过研究不同的艺术媒介,以此远远逃离脱蜡铸造。但她学的愈多,发现自己愈为玻璃所深深着迷。事实上,不论朱丽叶.勒彼里耶如何强调自己多么希望摆脱她头上百年玻璃艺术世界的影子,如她自己说的:“玻璃艺术像是病毒一样,早已经潜伏在她的体内。”
朱丽叶日常创作的工作台《光影渐变Thème et variations (1)》经历多年的挣扎、自问自答,朱丽叶·勒彼里耶终于决定不再犹豫,在2014年父亲过世后,她继承父亲的工作室。然而,继承之后更大的挑战是如何超越,并走出自己的创作之路。从技术到创作,朱丽叶.勒彼里耶融合了巴哈的音乐、芭蕾的舞蹈、物理的定律、情感的象征等……而她自己则有着诗人心灵的感性。
当谈及艺术追求和灵感来源时,勒彼里耶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最初的这些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大自然的生物。我个人追求的是一种动感,是一种不懈的变化。 ”
“海胆”系列之一展厅现场,“海胆”系列
“海胆”系列是朱丽叶·勒彼里耶把钉子放进海胆造型的玻璃之中烧制,让钉子融合玻璃呈现一种特殊的金属感与迷人光线,是美学和异材质的结合。这是她求变化的最初系列,但从中就可以看到色彩的渐进变化,而从形式上面可以看到“海胆”如同华在绽放的过程。”
追求固体的“动感”,探索中国文化中的“气”
朱丽叶·勒彼里耶创作的是一种形式、一种动作,想去呈现流动感。她喜欢探索中国文化里的“气”的概念,某种力量、某种能量,自由流动。
在展览现场,朱丽叶告诉记者,“我个人对于中国传统医学是非常有兴趣的。我在法国有针灸师傅,他也是我的好朋友。他也时常和我讲述“气”的理念,“气”在宇宙、在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这也和我的创作紧密相关。
作品“永不止息”系列,展现了“气”的理念,“可以感受到作品在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
《永不止息》由三个对称螺旋组合而成的“迸发”,线条流畅,造型极简,是此次展览中朱丽叶·勒彼里耶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她解释道,“这像是一种演变,一种循环,它是静止的,却又这样延续下去。同时,作品造型又像是人体的‘基因’,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此外,作品“迸发”呈现了颜色的变化,可以从中看到一种色彩的渐层过渡,从透明到深沉如黑的蓝,颜色的渐近,同时暗示着时间和玻璃流动的轨迹。
《迸发 II,Effusion II》“不确定原理”系列作品超越形状的抽象本质,没有底座,没有上下左右之分,造型如同运动中的力量,但颜色却又在玻璃浆的流动中精准细腻呈现。朱丽叶·勒彼里耶希望观众看到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力量,随后又玻璃将这股力量凝固住。同时,她也解释道,“因为力量、动力、运动是没有固定形式的,无上无下,无左无右的。因此,与之相对的,我的作品也意在呈现这种形态,无上下左右之分,通过随便摆放,赋予其不同的形式、感受。”
《不确定原理 VII,Principe d’incertitude VII》同样的,作品“反之亦然”也没有固定的摆放形式。不同的摆放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力量、状态以及玻璃内的色泽。
此次策展人、琉璃工房创始人张毅表示,朱丽叶·勒彼里耶是琉璃工房历年来所邀请的最年轻的国际艺术家,但世界上没有人像她一样“生于斯,长于斯”,见识了法国玻璃艺术最辉煌的历史。对于别人,那是玻璃艺术史,是一件一件的里程,对于朱丽叶.勒彼里耶而言,是她必须摆脱的影子,是她必须跨越的障碍。然而,朱丽叶·勒彼里耶在玻璃艺术的世界里,已然展开了一个新的时代,有了一个新的声音。
法国玻璃脱蜡铸造百年世家
在展厅的入口处,除了朱丽叶·勒彼里耶的作品外,还展出了其曾祖父——知名的十九世纪法国玻璃脱蜡铸造传奇巨匠佛朗索瓦·德孔西蒙,逝去的父亲艾蒂安·勒彼里耶,以及叔父安东尼·勒彼里耶的各两件作品;策展方试图以此来展现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法国玻璃艺术成就。
弗朗索瓦·德孔西蒙弗朗索瓦·德孔西蒙(1880-1971)是法国玻璃脱蜡铸造法的先驱,他的名字,在法国等于脱蜡铸造。他的辈分紧接在亨利·克罗斯之后,然而在技法精进上,弗朗索瓦·德孔西蒙发展了无数独创的特色,尤其在“定色”有着重大突破。
弗朗索瓦作品,《向光飞行To the light》身为莫奈好友,弗朗索瓦·德孔西蒙深受印象派的光影及色彩影响。他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思:希望能用玻璃呈现如绘画般的美感。但在那个没有电脑控温,甚至没有电炉只有煤炭窑炉的时代,别说让不同色彩之间如同绘画般过渡自然,就连块状的“定色”几乎都难如登天,因为高温下的玻璃有自己的意志,颜色会到处流窜。而他对颜色的掌控到了什么地步?
一朵玫瑰花的颜色,是60%的黄金、30%的白金,以及10%的锡和其他金属氧化物。
在创作后期,他将时间几乎全部投入教堂镶嵌玻璃的制作。他出生的小镇孔谢的全部教堂,以及巴黎圣奥古斯丁大教堂的镶嵌玻璃,全由他一块一块铸造,再一块一块拼贴。在那个年代,镶嵌玻璃可以说是让光线与色彩达到最极致的一种表现,每一块色彩层次极其繁复。那是脱蜡铸造才能达到的非凡境界。
艾蒂安·勒彼里耶与安东尼·勒彼里耶艾蒂安·勒彼里耶 (1952-2014)的作品喜欢创造一个空间,并表达空间的透明度,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其他的颜色在作品里面,让透明和不透明同时存在一个空间里,呈现一种完美的对比。
艾蒂安作品,蓝刃安东尼·勒彼里耶(1953-)作品的精髓在于玻璃材质的哲学探讨:玻璃是固体的还是液体的?它究竟是永久的,还是持续在变动的?安东尼·勒彼里耶希望透过瞬间的保存来对抗时光的流逝,将有限的、短暂的人生,用玻璃封存永恒。
安东尼·勒彼里耶作品,《仍然活着 III,Still Alive Stele III》“玻璃的特殊性在于既非固体也非液体,而是一种突然间固定住的液体。我们家族的技艺就是在创作作品时要不断的考虑并赋予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在展览现场,朱丽叶·勒彼里耶这样说道。
据悉,此次展览是朱莉叶·勒彼里耶在中国大陆的首展,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3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