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神舟十七号飞船载回农科种质资源:经历11个月舱外辐射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24-05-06 17:28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1987年8月,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水稻、辣椒等种子,开启了我国农作物种子的太空之旅。截至目前,航天育种的一大批新品种已经投入市场。

澎湃新闻获悉,5月1日凌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下称“兰州牧药所”)抗逆牧草育种与利用创新团队顺利取回5份中天系列苜蓿和燕麦等种子材料。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材料已在中国空间站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装置上经历了11个月舱外辐射,近日由神舟十七号飞船带回地球。

据悉,科研人员后续将以该批种子为研究对象开展地面选育实验,聚焦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和增强抗性,培育优良牧草新品种,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据介绍,兰州牧药所在航天育种领域具有多年工作经验,此前已成功培育出“中天1号、2号、3号”三个国家苜蓿新品种和“中天4号”省级燕麦新品种,这些品种也已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

何为航天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录祥此前介绍,“航天育种也叫太空育种,是让种子搭乘返回式航天器进入太空,利用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诱发种子基因变异。种子返回地面后,再选择可遗传的优良变异用于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植物新品种。”

航天育种被认为是一种前沿科研手段,能够提供原创、安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材料和种质基因源。而航天育种的关键之一是种子材料的空间搭载,刘录祥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开启了空间站时代的航天育种。”

刘录祥表示,育种专家可以通过开发空间辐射生物学舱外暴露装备与技术,开展真正的太空诱变育种,构建基于空间站的航天育种新体系,一方面可以精准设计和深度解析航天诱变机理,另一方面可以开展航天育种关键技术及重大基因诱变发掘与性状整合,开发多样化的新品种。接下来,将结合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等重大工程,发挥航天育种在新种源创制中的优势,开展协同攻关。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10月26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北京时间2024年4月30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王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