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巴米扬和塔利班吃饭|我在战地做志愿者(5)

2024-05-06 09: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导语】2022年12月底,阿富汗大雪封山,政变后危机四伏,百废待兴。联合国对于战乱后文化遗产详情一无所知,手足无措。一支中国志愿者团队逆行进入阿富汗,连续调查五个核心文物省份,奔赴考古库房和修复现场,与塔利班临时政府探讨巴米扬文物保护发展,和阿文博同行展开遗产教育活动,一起迎接新年,同时将第一手信息资料传给了国际学界。    

1年后,尘埃落定,这支志愿者团队的个人考察日记首次披露。

司机师傅为轮胎上锁链防滑,我们准备冲进巴米扬

一、冲进巴米扬!

从喀布尔开往巴米扬的路程,于我来说,是追梦之旅。心心念念五年之久的梦境,如今化为三个小时的车程,我竟然有点恍惚,分不清眼前是梦想还是现实。

在进入巴米扬辖区前,我们发现路旁有一片断壁残垣。我的职业病又犯了,立马从追梦少年变回考古工作者。我们走近前细看,一致判定这是一处古建筑遗址。虽然巴米扬当地的现代房子也都采用与之相同的建筑方法,用土坯垒成,但现代房子土砖之间的缝隙比较清晰,而这座老房子已经几乎看不出砖的痕迹了。谢玥博士推测,这座建筑大概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从形制来看,很可能是一个驿站,波斯语学名叫caravansarai。在中亚西亚的商路旁,到处都能见到这种驿站,我在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朗等地也见过许多。它们一般内部比较开阔,有客房、马厩等不同形制的房间,四角处还会设有圆形瞭望塔。这座驿站的中心开阔区域被人架起了排球网,但冬天太冷,没人打球。

土坯垒成的驿站遗址

顺利开进巴米扬的大门

我们开过了巴米扬市边检站,一切顺利。一进入巴米扬地界,路两侧山崖上密密麻麻的石窟和古建筑遗存便扑入眼帘。我想大部分人对巴米扬的认知都仅停留于大佛,没想到这里其它古迹竟也如此富饶。等远远看到大佛遗址,车子也开进了我们入住的高鲁高拉酒店。

二、夜幕下的大佛碎块

12月28日下午,到达巴米扬后,我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我们先是去办公室拜会了巴米扬省信息文化厅厅长,他热情地招待我们吃了一顿非常好吃的盒饭。快速吃完工作餐,我们便开始了高强度的考察工作。我们先在田野上发现了很多废弃的坦克。当地百姓无力将它们迁走,又怕这些冰冷的战争机器影响孩子们的心智,便给它们刷上花花绿绿的颜色,仿佛童话故事里的蘑菇房子一般。我坐在这些童话坦克上着实摆拍了一番。

下午的主要任务是考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文物库房。保护中心的建筑是韩国人出资修建的,里面有些设施建得很不错,像图书馆、电影院、教室、小礼拜堂等。但说实话,发达国家在欠发达地区的经营中,时常会有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这座建筑也不例外。我们在里面发现了一大片滑板运动区,这让我哭笑不得,因为整个阿富汗也找不到几个会玩滑板的人。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浪费资源修这个运动区——电影院已经够脱离实际了,滑板区就更加不可理喻。文保中心里还挂着巴米扬当地孩子的画作,画的大多是与家庭相关的内容,很是温馨。

被涂鸦的废弃坦克

最后,在夜幕降临时,我们终于来到此行目的地,近距离考察二十多年前巴米扬大佛被炸之后残余的大佛窟和佛像碎块。许久之前我就思考过,如此巨大的佛像被炸毁,不可能直接灰飞烟灭,不知道残骸去哪了?如今我在佛窟前面的简陋棚子里找到了答案。这里摆放着上百块佛像残块,有一人高的石头(之前是佛像石胎的一部分),也有较小的泥块,里面还有草绳作为粘合剂(之前是佛像表面泥塑的一部分)。如今的佛窟里还剩下薄薄一层佛像的痕迹,好像一个影子。站在黑漆漆的佛窟下,我禁不住喃喃自语:大佛,我来了!少年时看过无数次的大佛照片、读过无数篇的研究文献、想过无数遍的邂逅大佛的场面在脑海中翻涌,一个做了多年的美梦终于成真!

28日这天早上我还磕到了腿,由于当时着急出发考察,就没来得及检查伤口,以为只是淤青或擦伤而已。白天连续考察了13个小时,腿一直隐隐作痛,睡前脱了裤子才发现,原来不是简单的淤青,而是一道五厘米长的伤口。经过一整天衣料的摩擦,伤口早已止血结痂了,但还没有长齐,边缘呈锯齿状,像被缝了十几针一样,黑紫色的伤口深入表皮之下,看起来很是吓人。而我一整天竟能对它不理不睬,看来考察真能带来兴奋感,让人忘记一切苦痛。

夜色中的大佛碎块

三、我的第一位塔利班朋友

下面介绍一下这位大胡子。他姓穆罕默迪,是巴米扬省信息文化厅厅长,副省级干部。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作都是在他的监督与支持下进行的。我们给他写过信、通过话,但还从未谋过面。第一天见到真人,厅长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非常热情,邀请我们共进午餐,并在下午全程陪同我们参观巴米扬文化中心。他不会说英语,讲起达利语彬彬有礼,眼神中没有奸诈,却充满好奇心,不像是在官场打拼多年的人物。在交谈中我们惊讶地了解到,厅长只有25岁,在场除了我之外就属他最年轻。“塔利班”意为学生,看来塔利班政府的确高度年轻化,符合该词本意。

厅长带领我们参观巴米扬省信息与文化厅并赠送了礼物

我们“巴米扬守护人”团队与巴米扬省信息文化厅工作人员合照

在巴米扬的第三天,厅长又带着三位塔利班长老和我们一同吃晚饭。长老裹着头巾,蓄着花白的胡须,目光深邃,一看就是宗教保守人士;但他们依然友好地与我们团队的女同志们握手。第四天上午,我们爬往西大佛顶部修理水渠。我因水土不服肚子疼头疼,状态很差,坐在山顶的石头上休息。这时我听到身边有脚步声,抬头突然发现厅长也爬到了山顶,一边喘着粗气,一边亲自修理水渠。下午我们在看窟时需要借用几个重点石窟的钥匙,厅长却慷慨地把整整一盒几十把钥匙都交给我们。可惜的是,由于政变之后人员流散严重,管理不善,这些钥匙基本都作废了,我们还是打不开锁。厅长得知后特意打电话过来,让我们把锁打碎,“破门”而入看窟。我们自然拒绝这么做,但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去办公室和厅长告别,递上我们写给他的感谢信,他送给我们每人一双手工拖鞋。

第四天上午,我们爬去西大佛顶部修理水渠

厅长打开上锁的石窟,协助工作

航拍中的巴米扬西大佛,我们记录下巴米扬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情况

【后记】此次“巴米扬守护人”派出的4名志愿者奔赴阿富汗展开文化遗产保护调查,得到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国家历史古迹局、国家档案馆,以及巴米扬省、楠格哈尔省、帕尔万省信息和文化厅阿富汗亚洲发展组织(NGO)帮助,得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香港丝路之友支持。

2023年11月,曾协助此次考察的阿富汗文博同仁来中国考察互访,大家再次团聚,回忆最艰难的考察时光,都很难忘。经双方人员同意,对考察行程和细节进行公开。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读书共和国”,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注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