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社会记忆
写在前面: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沉重的社会记忆之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并实施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各种血腥暴行。
八十年后的冬天里,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融合媒体报道》课程班的同学们分组进行了文献阅读、数据搜集和可视化设计,期望呈现不同视角的新闻阐释,表达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思考与纪念。
而今看来,同学们的作品相对稚嫩,技术手段也并不完美,但他们希望能够用数据新闻行动的方式,让这段已经存有八十年的记忆,再清晰些。
这组报道聚焦于浩劫中的幸存者。
这是一个人数越来越少的群体。
他们在哪里?宏观历史如何改变了个体生命?
01 活下来,是我们的责任
▍他们努力活着,却终究敌不过时光
佘子清老人:总想把身体养得好一点……每年保证12月13日去纪念馆,如果身体好,就要参加公祭。
上世纪六十年起,我国开始对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统计,当时登记在册的幸存人数为2592人;1984年,南京市对于本地的大屠杀幸存者首次进行统计,当时还有1756名幸存者;1997年,记录在册的幸存者还有1200余人;2006年,这个数字骤降至400。
2017年11月16日,生前在纪念馆做志愿者达14年之久的佘子清老人离世,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从100人变成了99人;12月10日,在册的、年龄最大的幸存者管光镜老先生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下97人。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一堵幸存者的照片墙,每一张照片上都有一盏灯,灯光一旦暗去,就意味着这位幸存者的逝去。如今,在册幸存者的平均年龄也已经超过了88岁,目前幸存者中最年长的祝四孜97岁。他们每一个人都努力的活着,让他们这些独立的人生继续熠熠生辉,让南京大屠杀的证据链难以磨灭。
▍他们努力活着 仍难摆脱屠杀阴霾
陈文英老人:我已经太老了,也不想再看外面的世界了,更不想再参加和大屠杀有关的活动了。
全球受到幸存者综合症折磨的老人近4亿人,而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苦难与创伤给幸存者更造成巨大危害,很多幸存者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伴随着焦虑、抑郁情绪比例的升高,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同龄老人。
在幸存者中, 2003 年去世的张玉英老人是精神分裂型的典型案例。在大屠杀期间,失去了父亲的张玉英将难民所负责人华小姐当成至亲。后来她把华小姐的照片挂在家中 , 每天都请安磕头,不幸的是,后来她挂在家中的华小姐照片不见了,这使她不得安宁。她到了晚年之后,精神完全分裂,整天到大街上去捡垃圾过日子 , 显然她捡垃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换钱,而是大屠杀期间及其之后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经历在心理上的刺激所致,她所捡的垃圾全部堆在一室一厅的家中。
▍他们努力活着 不辜负所有人的爱
余昌祥老人:从1937年到现在已经80年过来了,80年来,国家一直没有忘记我们。
2004年起,我国开始加强对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救济和帮助。同年,非营利性的民间团体组织“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援助协会”成立,旨在关注战争受害者、援助历史见证人。该组织提供的帮助包括医疗报销、丧葬进、日常慰问、相关活动和管理等,2017年全年中,幸存者医疗报销支出费用共计414049元,占支出超过55%。此外,民政部门联合市民政局联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等,通过市、区联动,开展走访慰问活动,2017年起慰问金标准为每名幸存者2000元,并对于全市幸存者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和走访慰问活动。
近年来,援助协会对于离世的幸存者持续提供丧葬金额补助,而老人们离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仅2017年的支出数量就是2016年的2.25倍。
从1937到2017,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人数呈几何倍数下降,老人们的年龄也逐年升高。南京市政府和民间性公益组织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对于幸存者提供长期的帮助,希望能让这些受过战争摧残的老人平安的活下去。
▍他们努力活着 更忘不了逝去的人
余昌祥老人家书:亲爱的父亲,当年你在中华门外小市口遭日军杀害,连尸体都没找到,一家人生离死别,80年了,一想到这些心里就特别难受……
夏淑琴老人家书: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姐姐和小妹们,你们好吗?多少次在梦里与你们相遇。我多么渴望再吃一串外公外婆给我买的糖葫芦……
从最初的3000名到如今的10635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镌刻着的遇难者名单经过反复证实不断增加。列列名单,触目惊心,象征着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被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铭记和悼念。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而言,这更寄托了他们全部的思念。无论是清明家祭还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纪念,老人们坚持到名单墙前参加家庭祭告活动,献花、上香、跪拜、诵读家信,祭奠在1937年那场浩劫中罹难的亲人与同胞。
02 讲出来,是我们的责任
▍他们努力说着 追忆韶华渴望和平
刘永兴老人:我叫刘永兴,我们是老南京了,住了好几代了……
上图为幸存者王恒的结婚照、赵振华、李素云
如今年至耄耋的幸存者们也曾有过年轻韶华,在战争尚未来临之前,他们也是和平年代里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时代建设者……但是一场难以预料、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不由分说的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原本安稳踏实的日子在刹那间轰然幻灭。温馨的家庭,可爱的祖国,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和机会,这一切对幸存者而言,曾是如此遥远而不复存在。
他们虽然经历了难以言说的悲惨,却坚持用实际行动来呼唤和平未来。
佘子清老人和其他3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起参与到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工作中,作为那场浩劫中的见证者与幸存者,他们本人就是铁一般的证据。在其他3人相继离世后,佘子清老人坚持义务讲解近14年超过4000小时。2017年11月,佘子清老人离世,但是他在铜板路边的讲解,向无数参观者还原了那段真实的历史,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和平理念。
幸存者的丰碑其实是空白的,没有英雄色彩,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甚至没有眼泪和悲痛。作为史无前例的历史见证人,他们留下的每一张影像、每一句话都是对和平最有力的呼唤与表达。
▍他们努力说着 历史铁证不容质疑
夏淑琴老人:我(希望)能够做到这些,(希望)能讲到日本承认南京大屠杀。
艾义英老人:大屠杀是过去了,但历史一定要记得。
自1994年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开始赴日集会、讲述当年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幸存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不仅让许多日本民众了解到历史真相,更有力地反驳了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势力的无耻谰言”。幸存者们希望愿意让自己曾经的伤痛来告诫所有人——远离战争。
历史并不是冷冰冰的故纸堆,这些幸存者的口述记忆,就是一段段有温度的历史,对于研究大屠杀历史,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他们,在用余生证明着历史。
▍他们努力说着 让更多人一同发声
陆玲(李秀英老人女儿):作为那场浩劫中幸存者的子女,我应该替母亲继续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因为这不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而是一个民族的事情。
2017年12月8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二女儿陆玲赴日,成为第一位赴日本作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如今还有97位幸存者在世,他们平均育有后代近4人。对于他们来说,把自己的遭遇告知自己的后代们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艾义英老人说得那样,“我现在的孙子上小学了,我告诉他,他的太公就被日本人杀害的,这个历史要记得,祖祖辈辈都要记得。”现在,幸存者的后代们已经肩负起了前人们的责任,继续向日本人民诉说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真实情况。
▍他们努力说着 多样方式呈现真相
葛道荣老人:仇恨能淡忘,但历史不能忘,我们不是复仇主义者,我们是爱和平的。愿世上爱好和平的人,为避免一切战争灾祸而努力。
赵振华老人:在拍拉贝先生要走的那场戏时,很多年轻群众演员不仅哭不出来,有的还笑。为此,导演一遍又一遍的叫停,重拍。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了,哭着对那些年轻人说,你们怎么能笑得出来?这么悲情的一场戏,你们竟然毫无感情。那些年轻人问我,奶奶,您怎么能哭的出来的了?我说,因为我亲身经历过这场人间惨剧。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直坚持告诉世界关于八十年前的真相,除了出席审判活动、赴日集会之外,他们还通过担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开通微博讲述史实等方式来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2011年12月,7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开通微博,讲述当年的故事,告诫世人不忘国耻。在他们的微博中,平均有超过65%的内容涉及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和祭奠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老人们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史实细节分享给年轻一代的受众,让一代代青年人记住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人,把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传递给更多的人,祈愿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以李素云老人的微博为例,转发量和评论量更高的内容也往往涉及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内容。那些未被人所知的、属于二战的故事,广泛的打动了微博用户,人们通过这些细节的故事,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的真相,让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一个个冷冰冰、沾满血腥的数字,更是一个个鲜血淋漓的故事。
近些年来,以赵振华老人(曾参演《南京 南京》为代表的、当年的受害者和幸存者也亲身参与到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中,通过多样的形式讲述当年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这段历史真相的发掘中,我们的民族并不是孤独的。无论是日本还是西方,都有一些人在探索这段浩劫的原貌,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
2014年,我国设立了“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个纪念日一方面让我们意识到这一改变世界的事件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我们的国家仍有回忆这场战争的能力。这种回忆不仅仅是为了回顾,更是为了前瞻。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不断有幸存者离世的消息传来。每一次探访幸存者,都是在和时间、“死神”赛跑,寻找幸存者的记忆也演变成了抢救式打捞回忆。如果有一天没有幸存者和亲历者作为支撑,有关大屠杀的记忆如何持续到将来?
听幸存者们说,是听八十年前广为人知而又不为人知的故事,听八十年前属于他们更属于南京的故事。
出品单位: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出品团队:王思语 董洁 俞欣源
联系方式:lauratx@126.com
指导老师:卞清
数据来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http://www.nj1937.org/index.html
世界卫生组织 http://www.who.int/zh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
江苏网络电视台官方微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