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德国传统大党在走向“没落”吗
12月7日在汉堡举行的基民盟(CSU)党代会上,被称为“小默克尔”的卡伦鲍尔(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击败党内竞争对手联盟党议会前任党团主席默茨(Friedrich Merz)以及卫生部长施潘(Jens Georg Spahn),成功当选为基民盟新一任党首。这位前基民盟秘书长接过默克尔的衣钵,在未来几年将领导德国第一大党基民盟。卡伦鲍尔之所以能成功当选新一任党主席,在于其前任——德国总理、基民盟主席默克尔为其铺平了道路。在本次党代会上,默克尔在自己的演讲中暗中支持卡伦鲍尔,称赞了其在萨尔州工作期间的成绩,帮助卡伦鲍尔以微弱的优势战胜党内竞争对手默茨。
回想当初,在难民危机爆发后,由于慷慨的难民政策,德国总理默克尔面临着党内和舆论上尖锐的批评,更有声音敦促默克尔交出党主席和总理的位置。而默克尔顶住当时各方压力,表示自己尚无卸任计划,而当难民潮逐渐平息,德国社会秩序恢复平静的时候,为何默克尔突然在10月末宣布卸任党主席并担任德国总理至本届任期结束、紧接着又在党代会上“传位”给卡伦鲍尔呢?
“大党”在州选举中遭遇滑铁卢
今年10月,德国迎来了两场重量级的选举:巴伐利亚州和黑森州选举。今年两个州的选举情况备受关注,因为这两个重要州长期由基民盟(及巴伐利亚州的姊妹党基社盟)和社民党执政,因此这两个州选举也被认为是默克尔“大联合”政府的两次“关键考试”。
巴伐利亚州选举结果显示,常年执政巴伐利亚州的基社盟(CSU)虽得票率仍居首位,但是创下了1950年以来最差的选举成绩,获得37.2%选票,之后分别为绿党(17.6%)、自由选民党(11.6%)、德国选择党(10.2%)和社民党(9.7%)等等。相较于2013年的州选举,传统“大党”基社盟和社民党损失严重,各自得票率均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而绿党和右翼的选择党成为选举赢家。其后,黑森州也宣布了选举结果,基民盟和社民党同样在本次选举中损失惨重,而右翼选择党成功得票13.1%,得以进入州议会。
经历了两场惨败后,德国总理、基民盟党主席默克尔宣布为基民盟在黑森州选举中的糟糕成绩负责,将不再于12月的党代会上竞选党主席,任期结束后也不会再寻求担任总理一职。
大党“没落”,小党崛起
在传统认知中,基民盟/基社盟、社民党是德国的传统大党,历史悠久,有着长期的执政经历。在历史上,这两大政党也能比较稳定地收获大多数的选票。在联邦层面,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多次执政,成为德国政府稳定性的象征。而其它全国范围内的政党,如自民党(FDP)、绿党(die Grüne)、左翼党(die Linke)等则被视为“小党”,抑或因为成立时间较短,或者历史上得票率一直不高,在德国政坛上发挥着次要的作用。
如果把视线拉长,可以发现自2017年德国联邦大选以来,德国政坛上出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变化:传统的“大党”得票率逐步下滑,而多个“小党”则高歌猛进,尤其成立仅5年的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在2017年联邦选举中得票12.6%,仅次于两大传统大党,成功进入联邦议会,随后又在各州层面的选举中攻城略地,进入多个州议会。德国政坛是何时开始出现这种变化,以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上文已经提到,在2017年联邦大选中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再上一次的联邦大选是2013年,当时两大党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分别得票41.4%和25.7%,二者之和远高于组阁所要求的50%总得票率。根据德国选举法,得票率的高低决定了两党在联邦议会的席位数目。这一届“大联合”政府由于获得了共计67.1%的选票,足以掌控联邦议会,因此这一届政府是相当稳定的。同样的,2013年州选举,巴伐利亚州两大党得票率为68.3%,黑森州为69%。参看战后历史数据,以2013年为界,两大党几乎总能获得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选票。因此,大党支持率的下滑并非长期趋势,而是从近些年才开始的。
笔者认为,大党支持率的下滑是近年来德国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缓慢,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社会问题累积,民众对政府现状的不满所致。欧债危机以来,德国的经济发展保持在2%上下,不可谓不佳,但是物价水平增速抵消了购买力,民众生活水平没有增长。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字,2012年以来全德国贫困人口比例持续增长,从15%增长到2018年的16.1%,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更加严重。同时,东西德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经过统一后将近30年的发展,差距依然巨大,原东德5州的贫困率全部处于德国前列。2018年西德地区全职工作平均月收入为3400欧元,而东德地区只有2600欧元。同时,由于默克尔执掌的“大联合”政府已经连续多年执政,民众失去了新鲜感,并倾向于将不满推到长期执政的大党上,将选票投给新党。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DIW)的对2017年联邦大选结果的分析,西德贫困选区的选民更倾向于投票给新兴右翼的选择党。在东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差,年轻人外流,东德地区的老年选民成了选择党的重要票仓。人民对现状不满,对“大联合”政府沉闷的政策逐渐失去兴趣,期待新型政府的出现。
当地时间2017年12月2日,德国汉诺威,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举行政党大会。视觉中国 资料2015年开始的难民潮作为导火索,加速了大党的没落。难民危机发生后,默克尔政府在尚未详细讨论难民政策的时候便仓促决定接收所有到达德国的难民,同时在欧盟内部推动各国摊派难民的决议,引起了东南欧国家的反对。由于德国国内还没有讨论出一套完整的难民安置培训体系,大量涌入的难民引起了不少社会问题。广大德国民众对难民政策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欢迎到怀疑,一部分人最后发展成为坚定的难民政策反对者。大量中间派选民并不反对难民,但是由于德国政府内部无法在难民政策上形成统一,难民政策出现多次摇摆,使得大量中间派选民开始怀疑政府本身的执政能力。根据联邦统计局2016年8月的数据,65%的民众对政府的难民政策不满。与此同时,成立于2013年的选择党逐渐淡化其反欧盟的原本政治立场,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难民问题上,从抨击执政党的难民政策开始,抓住难民的负面新闻不放,培植民粹思想,逐渐引领社会上排斥难民的思潮。
选择党并无掀翻德国政坛的能力,但是选择党的加入搅乱了德国政坛现有的稳定格局,割裂了原有的选民阶层。选择党的造势即便不能直接吸引传统选民转而支持自己,但是成功地促使选民怀疑大党,分化了大党的票仓。由于大量民众对选择党操纵民粹的行为并不买账,所以只能将自己的票投给其它小党,这加速了其它小党的崛起。本次巴伐利亚州选举中,绿党得票率较2013年翻了一倍以上,一跃成为拜仁第二大党,其它小党的得票率也均有明显上升。
此外,由于本届联邦政府的天然不稳定性,导致了政府重大议题上的政策摇摆,加剧了民众的不信任感。同时,今年下半年姐妹党基民盟主席默克尔和基社盟主席泽霍费尔由于难民问题公然决裂,差一点导致联邦政府的解散,这使得姐妹党的选民感到羞辱。另外,就笔者在巴伐利亚州的亲身见闻来看,不少小党的竞选口号贴近民众生活,关注犯罪问题、能源价格等民生话题。相比之下基社盟和社民党的竞选口号较为空泛,难以引起共鸣。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大党在两州选举中支持率的下降。
总结及未来展望
默克尔辞去基民盟党主席职务,这将给德国政坛带来更多的变数。令人担忧的是,基民盟的姊妹党基社盟党主席泽霍费尔在11月也宣布将在2019年1月辞任党主席。德国第二大党社民党同样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剧烈的人事变动:原社民党主席舒尔茨(Martin Schulz)在2017年联邦大选失败后,因为社民党得票率大跌以及自己出尔反尔的言论,在党内压力下于2018年2月辞去了党主席职位。党内二号人物朔尔茨(Olaf Scholz)接任临时党主席一职。同年4月,纳勒斯(Andrea Nahles)以历史上第二低的得票率当选新任党主席。德国两大党接连“换帅”,严重威胁到德国政坛的稳定性。由此,卡伦鲍尔在当选新任基民盟主席后便立刻强调党内的“团结”。
而在整个欧盟范围内,疑欧主义、民粹主义正在兴起,英国脱欧、法国国民战线运动、奥地利和意大利转向民粹政府等外部因素都在给德国的传统政党施加着不小的压力。或许目前还不能说德国的传统大党正在“没落”,但是其支持率逐渐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若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这两大党在人事变动后,不能有效推进政党改革,拿不出令选民耳目一新的政策,未来德国政坛的洗牌并非没有可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