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温经典|为千万闯关东人树碑立传,回看《闯关东》立题初衷
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曾在各大卫视黄金时段屡创收视佳绩,主创团队在“为什么”和“如何为”这几千万“闯关东”人书写传奇的问题上煞费苦心,最终不仅成就《闯关东》这部剧成为经典,更带动了一批以“人口迁徙”为主题的电视剧创作,让更多观众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
《闯关东》将于5月6日在“重温经典”频道完成首轮播出,回看制片人朱利祁解读《闯关东》策划、立题初衷,再次感受该剧的创作不易和当下价值。
再现历史中的“闯关东”意义重大
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过三次大的人口迁徙。这三次迁徙运动,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的格局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三次人口迁徙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下南洋”“走西口”和“闯关东”。
在这几次迁徙中,“闯关东”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尽管它是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的一次大规模的求生运动,但“闯关东”却远没有“下南洋”和“走西口”那么闻名遐迩,这恐怕与山东人生来朴实憨厚、不喜张扬的本性有关;更与“闯关东”没有出现影响深远、能够大书特书的所谓“英雄”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为几千万“闯关东”人树碑立传,为八千多万“ 闯关东”的山东后裔们写故事,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从千千万平凡人中凝练一个“朱开山”
2005年底,我们大连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与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达成共识,联手打造《闯关东》这部鸿篇巨制。为此,我们邀请了著名编剧高满堂和孙建业同志,组成采风小组,沿着当年“闯关东”人在东北大地留下的足迹,像淘金沟、林场、放排土、土匪窝等地一处处寻访,一点点追忆,采访了数百人,仅文字资料整理就达五十多万字,音像素材达六百多分钟,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在掌握了大量动人的创作素材后,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素材中下手,择取一个什么样的视角切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应该说,采访中接触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曲折生动、感人至深的,他们都在用心、用泪在诉说着父辈们带他们“闯关东”的历史。每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讲述,都使作为采访者的我们手在抖、心在颤,直至泪流满面。不把他们的生活反映出来,不为他们书写、讴歌,我们这些山东后裔愧对祖先。但是,具体到《闯关东》这部戏的创作上,我们, 包括编剧都有些举棋不定。
“闯关东”这一历史事件有上百年的历史,涉及千万人,但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却没有留下什么有影响的、鲜亮的人物。这是因为,“闯关东”的这些人太平凡、太普通、太常见了,从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集中起来留给后人,这也就造成了当今在图书馆和资料室,几乎找不到一本记载“闯关东”这一重大事件的图书、史料的局面,而影像资料就更是一大空白了。极大的失望与遗憾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振奋,我们决定就从这下手,将“闯关东”人的事迹集中起来,填补这一空白。
经过反复的研讨,剧作最终确定集中笔墨,以点代面,以山东朱家镇为故事起点,以义和团头目朱开山为主线,以其一家人“闯关东”的经历,来表现整个“闯关东”这一大事件,重塑山东人的形象。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 其率真、豪爽、侠义、忠厚、聪慧的性格就跃然纸上;而以其妻文他娘为代表的山东妇女勤劳、善良、贤惠、坚毅、果敢的形象也栩栩如生。全剧围绕着朱开山的三个儿子和三个不同出身的儿媳妇构筑情节,将1905年至1931年这一期间,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山东人建设家园、反抗外辱、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开创民族工业的故事娓娓道来。
带动“迁徙作品”创作热潮
这部剧于2007年8月20日在黑龙江黑河市的红色边疆外景地开机,我们在黑河、牡丹江分别搭建了三处场景,六千平方米、一百多间房子,真实地再现了一百年前“闯关东”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在演员的选择上,本着形神兼备的原则,目的是要将这几个人物留在中国电视剧的人物画廊中。当演员李幼斌、萨日娜这对剧中的夫妻,戴上狗皮帽子、穿上破棉袄,系上围裙、手拿大镰刀时,那装扮活脱脱的就是一百年前的“闯关东”人。
《闯关东》创作伊始,就引起了国内外电视业的关注。在《闯关东》创作过程中,国内电视界也悄悄兴起了“迁徙作品”的创作热潮。这既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同时也对我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年的“闯关东”人不安于现状,追求更好的生活,凭借的就是一股闯劲;作为当今的电视人,我们同样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同样要靠一股闯劲,打造一部高质量的好作品。
附:《中国电视》2008年第3期原文《人口大迁徙——“闯关东”带来的思考 电视剧<闯关东>策划、立题之初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